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城大理大合并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城大理大合并案是指2004年4月至2006年6月期间,时任城大校董会主席胡应湘提出香港城市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深入协作,以达至两校合并的计划。
背景
2004年初,原任理工大学校董会主席逾六年,合和实业主席胡应湘博士,获时任教育统筹局局长李国章邀请,接替将退休的梁乃鹏先生,出任城大校董会主席[1]。上任后即力推两校合并,冀两校可发展成香港“麻省理工学院”。 胡应湘与约三百名城大教职员会面,表示合并的目的之一是节省开支,又称无法保证届时不裁员,他相信两校合并需十年时间。 [2]
终结
计划最后在两校教职员及师生极力反对下计划告吹,而计划提出者胡应湘则于2006年6月已向政府提出辞去城大校董会主席一职。[3]
各方立场和意见
校长张信刚
认为城大与理大和香港浸会大学之间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城大与理大有不少共同点,无论在建校历史、校舍位置以至现有的学术优势和专注于应用工作的特点上,都可以优势,多方协作互补。两所大学现在能坐下来商谈开展合作,是非常自然和合理的,不排除将来跟某一所或某几所姊妹院校合并的可能性; 但他强调并非为增加资源而合并,合并的目的,是为加强整个学术界的力量和质素。[4][5][6]
表示专责小组应加设学生代表,让学生掌握两大合作以至合并的最新进度。
要求校方让教职员参与合并讨论,两校合并不应为节省资源,否则可能降低教育质素,他要求校方在日后的合并小组加入教职员代表。
根据城大学生会在4月13日消息首现后的一、两天内进行的调查,学生们普遍欢迎合作、甚至合并的建议。他们认为,学校的扩张、声誉的提高(以及校友人数的增加)意味着他们毕业后拥有更好的就业前景。据一项非正式的网上调查,700名受访者中,超过60%的人说“同意”合并。[7]
校长潘宗光
以男女相亲比喻两校关系,“感觉上大家有兴趣,见到个女仔可作深入了解,但未到拖手仔阶段,对对方冇反感,值得揾吓倾。” 表示合并与否视乎香港教育需要,若得不到师生认同,很难推行。而校方早于二月初成立了四个工作小组,研究如何与城大进行深入协作,工作小组涵盖的四个范畴包括研究生课程,学位及学位以下课程,校园及设施,收生机制。[8]
对两大合并表示有忧虑,要求校方主动咨询学生意见。
表示欢迎理大与城大研究合并,他指大学合并已是世界潮流所趋,长远来说,有利香港整体高等教育发展。[9]
若理大及城大合并有助学校发展,则大学合并是好事,希望该两家大学能达成共识。
分析理大及城大合并时表示,两校合并的阻力较“中科合并”少,合并较易,理大和城大均以“理工”性质为主,新校名可有“理工”两字。
没有计划与任何大学合并,该校正与数所大学积极探讨深入协作的可行性 。
教资会不排除日后重新检讨各院校的角色。 如够获得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深入合作资助计划的批准,其中部分课程将够格获得资助。
参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