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埔里石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原貌
在埔里镇爱兰桥东边上游15米南烘溪、桃米溪交会处,原有一处被称为“埔里石珠”、“埔里之珠”的砾石土丘[1]。此石地基约7平方米,高3米[2]。上生鸟榕等草木,如溪床上的一座盆景[2][3]。远古的埔里遭乌溪侵袭切穿,形成爱兰台地及牛相触地形,此石珠即是侵蚀地形造成的砾石残丘[4]。
附近还有一座没有护栏的水泥桥,方便农民从南村坪仔顶越过南烘溪往珠格里、溪南里去耕作,以此取名叫“石珠桥”[5]。
传说
埔里早期为湖泊,使得入口的爱兰台地状似一艘船[1]。台地东边的爱兰桥、醒灵寺一带被称为“船首”,铁山里一带则称为“船尾”[6]。船身包括埔里基督教医院、埔里高中、爱兰国小、大马璘遗址、公墓等[2]。东边的埔里石珠、与西侧的巨石便像是码头的系船石[3]。在当地有“埔里窟有入无出”、“大船载入有入无出”等风水传说,指埔里石珠稳住了大船、守住当地的钱财[1]。
维护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边的巨石被轰炸机炸毁,仅存东边的埔里石珠[3]。后来进行溪床整治,埔里石珠便处在南烘溪拦砂坝、桃米溪拦砂坝之间[1]。
2001年桃芝台风,南烘溪水暴涨,冲走河床堆放赈灾物资的货柜屋,致撞坏爱兰桥施工便桥,影响埔里人出入[3]。石珠桥也被冲毁[5]。8月2日,公路局第二区工程处埔里工务段为抢修便桥,将埔里石珠用挖土机铲平,作为溪床的垫脚路[2]。以高兆佑担任会长、7月28日才成立的埔里采风协会,便展开要求工务段重建的活动[7]。8日,高兆佑等二、三十人到埔里石珠被铲平的地点抗议[2]。
埔里石珠的风水传说之一是指外地人来埔里后会习惯于气候环境,以此长居[1]。2002年,受之前九二一地震、桃芝台风影响,造成人口继续纷纷外移[8]。因地方议论认为石珠被铲除会造成不良影响、又被地方文史工作者反应,工务段参考旧照片与耆老意见,于2003年9月13日重建[3]。为挡住抵挡水流冲蚀,内部埋设十根钢骨,并深入地下1米、高3米、宽5米[6]。同年12月27日,镇长马文君、镇代主席潘淑玫主持揭幕式[9]。
至2016年报导时,重建的石珠已隐没河床地杂草间。爱兰社区居民曾盼相关单位整顿环境,并增设能让年轻一辈了解在地历史文化的解说牌。[6]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