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基什内尔主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基什内尔主义(西班牙语:Kirchnerismo)是阿根廷的一个基于民粹主义理念的政治运动,由支持内斯托尔·基什内尔和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夫妇的支持者组成,他们二人先后担任阿根廷总统。尽管基什内尔主义被视为庇隆主义的一个分支,但它受到一些庇隆主义派系的反对,通常被认为属于左翼民粹主义范畴。
尽管最初是正义党内的一个派系,基什内尔主义后来得到了其他较小的政党(如阿根廷共产党或人文主义党)和一些传统政党的派系的支持(如激进公民联盟和社会党)。在分裂为基什内尔主义/反基什内尔主义派系的政党中,基什内尔主义派系的成员通常以字母“K”区分(例如“庇隆主义者/正义党K派”、“激进党K派”或“社会党K派”),而反对基什内尔主义的派系则同样以“反K”标识[1][2]。
政治纲领
基什内尔主义明确表示反对新自由主义政策,同时也反对紧缩政策。在就职演说中,基什内尔主张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并宣称 “我们必须让国家在市场排斥和抛弃民众的地方,建立起平等”。[3]
基什内尔主义公开反对由美国推动的各类自由贸易协定,无论是多边协定还是双边协定。这一政策的巅峰时刻,是基什内尔在2005年马德普拉塔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与美国前总统乔治·W·布什的对抗——此次对抗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成功阻止了《美洲自由贸易区协定》(ALCA)的签署。
在国际层面,基什内尔主义致力于加强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尤其重视与玻利维亚、巴西、古巴、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的往来;并以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为基础,与巴西构建南美核心合作轴。基什内尔主义始终将维护南方共同市场视为重要立场,表现出强烈的支持态度。
在国家重组进程时期(1976-1983 年)发生的反人类罪行问题上,基什内尔主义将捍卫人权作为核心斗争旗帜。这些罪行在劳尔·阿方辛政府(1983-1989 年)和卡洛斯·梅内姆政府(1989-1999 年)时期,因所谓的 “免罪法”(即《正当服从法》《最终点法》及赦免令)而未被追责。在内斯托尔・基什内尔执政期间,这些免罪法被废除,反人类罪行案件的审判得以重启。到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执政末期,已有2510起相关案件被立案或重启调查,其中156起案件已作出判决,669人被定罪。基什内尔主义的这一立场,赢得了五月广场母亲、五月广场祖母等重要人权组织的积极支持。[4]
2010年,阿根廷通过《平等婚姻法》,允许同性婚姻合法化,成为拉丁美洲首个将这一权利写入法律的国家。2012年,《性别认同法》获批,该法律允许跨性别者在个人身份证件上登记自己选择的姓名与性别,同时规定所有与性别表达适配相关的医疗服务均纳入强制医疗计划(Programa Médico Obligatorio)。在堕胎问题上,基什内尔主义内部并未形成统一立场。2005年,卫生部长希内斯·冈萨雷斯·加西亚(Ginés González García)明确表示支持堕胎非罪化。而其继任者胡安·曼苏尔(Juan Manzur)则在2010年7月称:“我们已经表明立场:我们反对堕胎,总统也对此表达过同样态度。”不过,2018年阿根廷国内就堕胎非罪化展开激烈辩论时,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公开表态支持,并在参议院对相关提案投了赞成票。最终在2020年12月,阿根廷国民议会通过《自愿终止妊娠法》,基什内尔主义阵营的议员以多数票支持了该法案。[5]
Remove ads
批评
2008年起,反对派开始明确表示要与基什内尔主义展开正面对抗。来自克拉林集团(Grupo Clarín)的记者豪尔赫·拉纳塔(Jorge Lanata)在2013年马丁·菲耶罗奖(Premios Martín Fierro)的颁奖典礼上,将这种对立状态称为“裂痕”(la Grieta)。同样隶属于克拉林集团的记者胡利奥·布兰克(Julio Blank)则表示,该媒体集团已决定针对基什内尔主义开展 “战争式新闻报道”。对于自由保守派报纸《民族报》(La Nación)而言,基什内尔主义将社会分裂为两大阵营——“祖国派”(patria)与“反祖国派”(antipatria),并以轻蔑态度和诋毁言论对待反对者;而反对者则以同样的轻蔑与诋毁回应基什内尔主义,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对立。在基什内尔主义阵营内部,部分支持者认为这种对立状态并不存在,另一些人则认为其实际上在基什内尔主义出现之前就已存在。哲学家何塞·巴勃罗·费恩曼(José Pablo Feinmann)承认这种对立的存在,但认为责任应归于反对势力,而非政府。
此外,尽管基什内尔主义的部分追随者隶属于由胡安·多明戈·庇隆(Juan Domingo Perón)于1946年创立的正义党(Partido Justicialista),但庇隆主义阵营内部的部分派系仍可能对基什内尔主义持反对态度。[6]
Remove ads
自基什内尔主义上台以来的这些年里,众多学者、记者和政治人物对该运动整体及其主要领导人持批判态度。在庇隆主义者胡利奥·巴尔巴罗(Julio Bárbaro)、激进党人奥马尔·平托斯(Omar Pintos)与记者奥斯卡·穆伊尼奥(Oscar Muiño)合著的《远离铜像:当基什内尔还不是“基派”时》(Lejos del bronce: Cuando Kirchner no era K)一书中,内斯托尔·基什内尔(Néstor Kirchner)被描述为 “奉行个人专断的人”。持托洛茨基主义立场的记者迭戈·罗哈斯(Diego Rojas)认为,基什内尔主义是一场“封建式”保守运动——“封建”一词在此为口语化表述,旨在说明该运动在各省的存在形态:推行“军阀式”“传统主义式”和“裙带式”政策,维护 “上层阶级” 的利益。另一方面,美国教授罗伯特・罗特伯格(Robert Rotberg)于 2019 年出版了一本关于“拉美政客与大企业如何掠夺公民财富”的著作。该书主要聚焦于巴西法官塞尔吉奥·莫罗(Sergio Moro)主导的“洗车行动”(lava jato)——这场行动的主要指控对象包括被弹劾罢免的前总统迪尔玛·罗塞夫(Dilma Rousseff),以及被判处12年监禁且剥夺政治权利的前总统卢拉·达席尔瓦(Lula da Silva)(该书出版后,巴西最高法院撤销了对卢拉·达席尔瓦的所有指控)。此外,该书还暗中支持阿根廷前总统毛里西奥·马克里(Mauricio Macri),因其曾推动对基什内尔主义的调查与刑事诉讼。
与此同时,基什内尔主义的部分领导人还面临叛国、腐败等多项刑事指控及其他罪名指控。[7]这些司法案件中,有些已被阿根廷司法机构驳回,另有一些则已作出定罪判决。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