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星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本星表是一系列针对筛选出的小恒星与时俱进,有着高精度位置资料,用来定义天体参考框架,做为测量恒星位置标准座标系统的天体测量星表,目前已发展至第六代。
发布的历史
这一系列六版基本星表的变革如下:
第一代的基本星表(FC)由亚瑟•奥弗斯编辑,分为两卷出版。第一卷在1879年出版,包含539颗恒星,第二卷在1883年出版,包含83颗恒星[1]。
新一代的基本星表(Neuer Fundamentalkatalog,NFK)是J. Peter编辑,包含925颗恒星[1]。
第三代的基本星表(FK3)由奥古斯都•科普夫编辑,在1937年出版,并且在1938年增补[1]。
第四代基本星表(FK4)在1963年发布,包含1,535颗恒星,并且列出1950.0分点和1975.0两个不同分点座标的位置[1]。
FK4S是FK4的增补,新增了1,987颗恒星[1]。
第五代基本星表(FK5)在1988年更新了FK4,新增加了1,535颗恒星的位置。它被基于类星体位置的国际天球参考架(ICRF)取代。
1991年发布的FK5的扩展版(Fifth Fundamental Catalogue Extension),新增3,117颗恒星。
第六代基本星表(FK6)是FK5的更新,依据依巴谷卫星的ICRF的资料编辑而成,分为FK6(I)和FK6(III) 两部分:FK6(I)包含878颗恒星,FK6(III)包含 3,272颗恒星。两者都依据依巴谷星表的资料从FK5的版本更新和修订[2]。
例子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