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塞尔维亚族

南部斯拉夫的民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塞爾維亞族
Remove ads

塞尔维亚族[12]塞尔维亚语Срби罗马化:Srbi发音:[sr̩̂bi];英语:Serb),简称塞族,习惯上亦称为塞尔维亚人,是南斯拉夫人的一支。主要聚居在巴尔干半岛和中欧。塞尔维亚族是塞尔维亚的主要民族;黑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主要民族之一;也是克罗地亚北马其顿斯洛文尼亚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塞尔维亚族在罗马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斯洛文尼亚奥地利具有官方承认的少数民族地位。

事实速览 塞尔维亚人СрбиSrbi, 总人口 ...
Remove ads
Remove ads

历史

斯拉夫人迁入

早期斯拉夫人,特别是斯克拉维尼人(Sclaveni)与安特人(Antae),包括白塞尔维亚人,于6至7世纪间入侵并定居于东南欧地区。[13] 直到560年代末期,他们的活动以掠夺为主,从多瑙河对岸进行跨越,尽管当时以拜占庭foederati”(同盟殖民地)的形式有部分斯拉夫人定居。[14] 到6世纪末与7世纪初,大规模的斯拉夫人定居彻底压倒了多瑙河萨瓦河防线。[15]

今日的塞尔维亚中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省分,军事大道(Via Militaris)便穿越此地。[16] 该地在5至6世纪频繁遭受外族侵扰。[16] 大量斯拉夫人与当地原住民(伊利里亚人色雷斯人达契亚人罗马人凯尔特人)的后裔混居并逐渐融合。[17]

来自白塞尔维亚的白塞尔维亚人最初抵达希腊塞尔维亚地区(今塞萨洛尼基附近),之后迁徙至第纳里克山脉亚得里亚海之间的地区定居。[18]

拉什卡地区”(Raška)是塞尔维亚人定居的核心地区,而塞尔维亚部落也拓展至今日的黑塞哥维那黑山部分地区。[19]

斯拉夫人抵达巴尔干前,主要从事农业,因此他们倾向选择在罗马时期即已开垦的地区定居。[20]

Remove ads

中世纪

Thumb
尼曼雅王朝成员,是中世纪塞尔维亚最重要的王朝

首批塞尔维亚人建立的国家为塞尔维亚(780–960年)与杜克利亚(825–1120年),主要由弗拉斯蒂米罗维奇王朝沃伊斯拉夫列维奇王朝统治。[21][22] 当时其他有塞尔维亚人居住的地区或公国包括帕加尼亚扎胡姆列特拉武尼亚[23][24]

随着11世纪末杜克利亚塞尔维亚政权的衰退,拉什卡自其分离,并取而代之成为最强大的塞尔维亚国家。[25] 亲王斯特凡·尼曼雅(1169–1196年在位)征服了科索沃杜克利亚扎胡姆列等邻近地区。尼曼雅王朝统治塞尔维亚直至14世纪。尼曼雅的长子加冕者斯特凡成为塞尔维亚首位获得承认的国王,而其次子拉斯科于1219年创建塞尔维亚正教会,死后被尊称为圣萨瓦[26]黑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以及塞尔维亚中部的部分地区皆归尼曼雅王朝所控制。[27]

接下来的140年间,塞尔维亚由诸多小公国逐步扩张至统一的塞尔维亚帝国。尽管其政治上意图挑战拜占庭,但其文化模式仍维持拜占庭式。中世纪塞尔维亚的国力与影响力在斯特凡·杜桑(1331–1355年在位)时期达到顶峰。他于1346年加冕为皇帝,其统治疆域包括马其顿地区、希腊北部、黑山以及几乎整个现代阿尔巴尼亚[28] 杜桑死后,其子斯特凡·乌罗什五世继位为皇帝。[29]

自1350年代起,土耳其人开始征服巴尔干,引发与塞尔维亚的重大冲突,首次重要战役为1371年的马里查河战役[29] 塞军在此战中遭遇惨败。[30] 该战役导致两位塞族重要领袖战死,同年斯特凡·乌罗什亦逝世,塞尔维亚帝国遂分裂为数个封建领主统治的小政权。[29] 此时巴尔谢维奇家族掌控泽塔布兰科维奇家族统治拉什卡科索沃与马其顿北部,而拉扎尔·赫雷贝利亚诺维奇则掌握今日的塞尔维亚中部与部分科索沃地区。[30] 拉扎尔因与尼曼雅王朝成员通婚而被视为塞族的名义领袖。[29]

1389年,塞尔维亚军队在科索沃战役中与奥斯曼帝国交战,战场位于普里什蒂纳附近的科索沃平原[30] 战斗中拉扎尔苏丹穆拉德一世皆战死。[30] 该战役极可能以僵局收场,随后塞尔维亚专制国斯特凡·拉扎列维奇统治下短暂繁荣,并持续抵抗奥斯曼,直至1459年沦陷。[30]

近代早期

1459年塞尔维亚被土耳其人占领后,长期遭受外国的统治,许多塞尔维亚人移居奥匈帝国伏伊伏丁那地区。

1804年爆发了第一次塞尔维亚独立运动,1815年第二次起义后,塞尔维亚获得了自治权;1877-1878年俄土战争后获得独立,加速了塞尔维亚民族的聚合过程。在1912-1913年巴尔干战争中,塞尔维亚是战胜国之一,并从土耳其的统治下获得独立。1914年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发动进攻,开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现代

1918年奥匈帝国崩溃,塞尔维亚人和其他南部斯拉夫人联合成立了统一的国家,即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奥匈帝国崩溃后,伏伊伏丁那同塞尔维亚统一。1941年4月法西斯德国入侵,同年7月,南斯拉夫共产党举行武装起义。1945年11月建立南斯拉夫联邦塞尔维亚共和国,同时塞尔维亚人民议会确认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实行自治。[31]

南斯拉夫在1990年代初期解体。1992年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国,重组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联盟)。1999年,塞尔维亚共和国在科索沃战争中遭到北约轰炸。2003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将国名改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5月21日,黑山透过公民投票决定正式独立,6月5日塞尔维亚亦宣布独立并且成为塞黑联邦的法定继承国。2007年1月21日,塞尔维亚共和国举行独立后的首次议会选举。

分布

Thumb
1981年南斯拉夫塞尔维亚族分布

大部分塞尔维亚族居住在前南斯拉夫的边界内。在塞尔维亚本土,塞尔维亚族占人口约90%,在伏伊伏丁那,塞尔维亚族占人口的63%。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族分别占塞族共和国布尔奇科特区人口的88%和43%。在黑山,塞尔维亚族是第二大民族,占总人口约29%。

Thumb
南斯拉夫战争期间南斯拉夫境内由塞尔维亚人控制的地区

现代塞尔维亚族群在其本土与传统居住地区,以及海外侨民社群中的分布,是多种历史与人口变迁过程的结果,受经济移民与1990年代南斯拉夫战争(1991–1999)期间的强迫迁徙等因素所影响。

巴尔干

根据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与黑山最新的人口普查,共有近700万名塞尔维亚人生活于本土,即前南斯拉夫地理范围内。仅在塞尔维亚境内,就有约550万人自认为是塞尔维亚族,占全国人口约83%。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则有超过100万塞尔维亚人(主要集中于塞族共和国),为该国三大宪法民族之一。克罗地亚黑山北马其顿的塞尔维亚人分别为约18.6万、17.8万与3.9万人,皆享有集体族群权利;另有约9.6万人居住于有争议的科索沃地区。[4] 斯洛文尼亚亦有小规模塞族少数群体,约3.6万人。

在前南斯拉夫以外但属其历史迁徙区域内,塞尔维亚人在阿尔巴尼亚[32]罗马尼亚(1.8万人)、匈牙利(7,000人)获官方认定为少数民族;在捷克斯洛伐克亦有社群存在。

海外族群

Thumb
查尔斯·西米奇美国桂冠诗人普利策诗歌奖得主
Thumb
史提夫·特锡奇,剧作家与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得主

全球塞尔维亚侨民超过200万人;某些来源估计可高达400万人。[33] 在西欧,特别是在德国奥地利瑞士法国意大利瑞典英国等地,有大量塞尔维亚人社群。在欧洲以外,则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美洲南部非洲为主要分布地。该侨民的形成多源于经济或政治因素(如强迫迁移或驱逐)。

塞尔维亚人曾出现多波移民潮。第一波始于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主因为经济因素;大量塞人(多来自黑山黑塞哥维那达尔马提亚利卡等边缘地区)移居美国。第二波出现在战后,当时切特尼克与其他反共人士逃往海外,主要前往美国澳大利亚,其次为英国。第三波亦为规模最大者,起始于1960年代,当时数个西欧国家与南斯拉夫签订协议,允许劳工赴当地工作,持续至1980年代末;主要目的地为西德奥地利瑞士,其次为法国瑞典。该世代侨民常被统称为“gastarbajteri”(源自德语 gastarbeiter,即“客工”)。这波移民导致部分塞国地区人口稀少。[34]

1990年代后的移民潮则同时受政治与经济因素驱动。南斯拉夫战争导致大量居住于克罗地亚与波黑的塞人离开原居地。针对塞尔维亚的国际制裁导致经济崩溃,期间估计有约30万人离境,其中约20%拥有高等教育背景。[35][36]

Remove ads

语言

塞尔维亚族使用塞尔维亚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南斯拉夫语支,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的标准形式之一。标准塞尔维亚语与同样基于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什托方言的标准克罗地亚语、标准波斯尼亚语以及黑山语互通[37]

塞尔维亚是全欧洲唯一仍旧使用双文制的国家,西里尔字母拉丁字母均有使用,其中西里尔字母为该国官方文字[38]。目前使用的塞尔维亚语西里尔字母由塞尔维亚语言学家武克·卡拉季奇于1814年设计[39] 。拉丁字母则由柳德维特·盖伊于1830年出版,其字母与卡拉季奇标准化的西里尔字母完全对应。[40]

除了通用的国际词汇外,塞尔维亚语中的借词大多来自希腊语[41]德语[42]意大利语,而匈牙利语词汇多出现在北部地区。

奥斯曼帝国征服塞尔维亚时期开始了与奥斯曼土耳其语的语言接触,并在15世纪后逐渐加深。[43] 除了土耳其语词汇外,还透过其引入了大量阿拉伯语(如 alat“工具”、sat“小时、钟”)和波斯语(如 čarape“袜子”、šećer“糖”)词汇,统称为“东方词”(orijentalizmi)。[43] 许多希腊语词也经由土耳其语传入。[43] 奥斯曼帝国亦带来了新兴学科、行业、技术与职业的词汇。[43] 基督徒农民从他们前往伊斯兰文化城市旅行中也带回了城市词汇。[44] 许多土耳其词汇现已不再被视为外来语。[45]

法语词汇也大量存在,尤其是在军事相关术语中。[42] 一个源自塞尔维亚语并在全球多种语言中通用的词是“吸血鬼”(vampir)。[46][47][48][49]

注释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status”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参考文献

Loading content...

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