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增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增基(日语:増基/そうぎ Sōgi,?—?)是日本平安时代僧人和歌人,为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1],与藤原朝忠和源雅信(或源重信)有深交[2]。
根据《和歌文学大辞典》记载,增基推测生于朱雀天皇时期,在一条天皇时仍然在世,其子是仁和寺观音院的僧人圣源[3]。与增基同名的僧人有一首作品收录于《后撰和歌集》(新编国歌大观编号453[4]),此人是延历寺的僧人,为宇多院的殿上法师,根据《大和物语》122段记载,他与藤原忠房之子藤原千兼之妻承香殿俊子曾经在志贺寺相赠和歌,他在122段和123段均以增喜之名登场。然而,学界对于增基是否同一人存在分歧[2][5]:97-98。
Remove ads
生平
今井源卫认为增基只有一人,并且推测其是延喜(901年至923年)或延长年间(923年至930年)时的人[5],阿部俊子也指出由于增基的家集《增基法师集》推测成立于长德至长保年间(995年至1004年),因此以延长年间计算的话,增基至少有80岁,并且称增基并非同一人的唯一根据是《后拾遗和歌集》在序文中声明不会从《古今和歌集》或《后撰和歌集》歌人的家集中采录和歌,同时认为《后撰和歌集》入选作的歌风与《增基法师集》的作品接近[6]。
相对地,由于《增基法师集》中有两首作品收录于能因的《玄玄集》(新编国歌大观编号127和128[7]),因此藤原清辅早在《袋草纸》便指出有可疑,不仅是基于《玄玄集》的序文称仅收录永延至宽德年间(987年至1046年)的作品,而且《后撰和歌集》的入选作也没有收录于家集内,西下经一也呼应此说法,主张并非同一人。冈一男同样指出《后撰和歌集》的增基是延长年间的人,并且主张《后拾遗和歌集》的增基是天历年间以前至正历年间以后(947年至995年)的人。此外,玉井幸助则基于《玄玄集》称增基是永延至永承年间(987年至1053年)的人,不过遭到增渊胜一质疑[5][8]。
Remove ads
和歌
这首和歌收录于《后拾遗和歌集》卷第十七“杂三”,新编国歌大观编号是1020,词书是“出家修行之日,咏之书于右近卫府马场柱上[10]”(す行にいでたちける日よみて右近のむまばのはしらにかきつけはべりける)[注 2],为增基表明其决意出家时的作品。右近卫府的马场位于京都北部北野天满宫东南面,用例见于《古今和歌集》卷第十一“恋歌一”内在原业平作品的词书(新编国歌大观编号476)以及《伊势物语》99段[4][12]:329。
首句“ともすれば”的意思是动不动[13],为副词。第二句“よもの山べに”的意思是四面八方的山边,《后六六撰》则写作“かりの山辺に”。第三句至第五句“あくがれし心に身をもまかせつるかな”的意思是随身心所欲,其中“あくがれし心”的用例见于《古今和歌集》卷第二“春歌下”内素性的作品(新编国歌大观编号96),“を”为格助词,“も”则是副助词[4][12]:329[14]:171-172。此歌也收录于《古来风体抄》[9]。
这首和歌收录于《后拾遗和歌集》卷第十八“杂四”,新编国歌大观编号是1076,词书是“熊野参诣,众人少歇时,神意降赐,音无川畔,白头鸟现[10]”(くまのにまゐりてあすいでなんとしはべりけるに人人しばしはさぶらひなむや神もゆるしたまはじなどいひはべりけるほどに、おとなしのかはのほとりにかしらしろきからすのはべりければよめる),《增基法师集》的词书是“さてさぶらふほどに、霜月廿日のほどのあすまかでなむとて、おとなし川のつらにあそべば、人、しばしさぶらひ給へかし、神もゆるし聞え給はじなどいふほどに、かしらしろきからすありて”,为增基参拜熊野三山时的作品。音无川是纪伊国的歌枕[12]:346-347,为熊野川的支流,位于和歌山县田边市[15]。
首句至第三句“山がらすかしらもしろくなりにけり”意思是山乌的头也变白了,山乌是大嘴乌鸦和秃鼻乌鸦的别称,山乌的头变白推测为白化症。第四句至末句“わがかへるべきときやきぬらん”的意思是是时候回乡了。整首和歌以《艺文类聚》和《燕丹子》中太子丹的事迹为背景,当时燕国的太子丹是秦国的人质,秦始皇扬言如果乌鸦的头变白,马也长出角的话便让太子丹回到燕国,由于这些事情出人意料地一一发生,最终不得已让其回到燕国,此事迹也见于《平家物语》五“咸阳宫”[16][10][12]:346-347。此歌也收录于《和歌童蒙抄》、《奥仪抄》、《和歌色叶》和《宝物集》[9]。
Remove ads
家集
增基的家集是《增基法师集》,又称为《庵主日记》、《庐主集》、《庵主》或《庐主》(いほぬし)[17],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卷头的熊野纪行、卷中的杂纂以及卷末的远江之日记,为继承《土佐日记》的男性假名日记和纪行[3],《和歌大辞典》虽然推测现在的形态是由其他人在长德年间(995年至999年)以后编撰而成,但是熊野纪行的部分则为增基自行编撰[18],《平安时代史事典》则推测是由增基编撰于长保至宽弘年间(999年至1011年)[6],成立时期横跨10世纪至11世纪的原因是熊野纪行末段提到的“京极之院”的定义存在多种说法,包括源雅信和源重信的堤第、藤原兼家的法兴院以至藤原道长的土御门殿[19]。
熊野纪行描述增基在某年冬天途经石清水八幡宫和住吉大社后前往熊野参拜,并且从伊势路返回京都,《庵主》或《庐主》(いほぬし)的称呼即来自增基在熊野纪行中的自称。有意隐世的增基独自一人在旅途中造访歌枕和寺社,并且以途中的风物为题,咏作无常,与能因、西行等漂泊诗人一脉相乘,此部分收录有30首和歌,词书较长。杂纂收录有43首和歌,远江之日记则描述增基从京都耗时三个月前往滨名时的点滴,收录有50首和歌,词书较短,旅途时正值春夏,歌风也显得较为淡泊[20][6]。
家集分为三个系统,分别是群书类从本系、宫内厅书陵部藏本(书架编号150・564)本系以及扶桑拾叶集本系,彼此的词书以及和歌也大同小异,各种版本均缺失第51首的第三句和第67首的第四句和末句,推测均源于群书类从本系亚相为氏笔本。收录和歌总数是123首,其中114首是增基的作品,第12首、第16首、第45首、第49首、第51首、第60首、第71首、第111首和第119首是其他人的作品,家集也收录有24首敕撰歌,未有收录的敕撰歌则是后拾遗和歌集392、1020以及词花和歌集51[17][21]。
群书类从本收录有123首和歌,奥书是“右庵主(庐主)一卷以亚相为氏卿真迹书写扶桑拾叶集及一本校合毕”,相对于宫内厅书陵部藏本(书架编号150・564)本系缺少第108首的下半句至第109首的上半句以及扶桑拾叶集本系缺少的整个杂纂部分,群书类从本均有收录,为各系统中最为完整的版本[17],宫内厅书陵部藏仲田显忠笔本(书架编号黑・132)则推测为群书类从本的转写本[22]。扶桑拾叶集本系的完整版本有川濑一马藏本[17],为长8寸8分(约0.27米),宽6寸3分(约0.19米)的袋缀,料纸是混入有少量楮纸的薄雁皮纸,封面是涂有柿涩的楮纸,左上和中央部分均写有“いほぬし”,18页着墨,每半面十一行以汉字假名混写文书写,推测书写庆长至宽永年间(1596年至1644年)[23]。
宫内厅书陵部藏本(书架编号150・564)本,又称为桂宫本,为长23.3厘米,宽17厘米的列帖装,书写于江户时代初期,封面是鸟之子云纸,外题出自灵元天皇手笔,一面十行,和歌两行书写。此版本源于冷泉家时雨亭文库藏资经本[21],资经本是长23厘米,宽14厘米的缀叶装,料纸是布纹白色楮纸,封面左上写有“增基”和“增基法师庐主”,右下则写有“●一见了”,32页着墨,一面十行,和歌一首两行,词书隔两个空格,卷末有勘物以及“永仁十二廿书了 资经(花押)”的奥书,反映此版本由资经书写于永仁元年12月20日(1294年1月17日)[24]。冷泉家时雨亭文库藏承空本则被认为是书陵部藏本系祖本的正文[21],长14.1厘米,宽19厘米,封面和封底均后补于江户时代,封面中央写有“增基法师集”的外题,其右下写有“端本”的细字,为仅收录至第82首的词书的一部分的残缺本,一面十五至十九行,和歌一首分上下句两行书写,下半句再隔一个空格书写[22]。
注解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