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九江兵备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九江兵备道[1],是明朝江西下设的一个整饬兵备道,驻九江府(今九江市)。
沿革
弘治十二年(1499年)八月,因“湖广江西盗起,沿江亦有盐徒为患”,兵部尚书马文升奏请增设江西按察司副使一员,专理九江、安庆、池州、建阳等府卫地方,整饬兵备[2]。马文升的奏设被沈德符视为“整饬兵备之始”[3],事实上兵备道早于明宪宗成化年间即有设置,并且弘治时的兵备道废置频繁,无法视为定制[4]。十月,监察御史陈铨上疏弹劾马文升徇私舞弊,指责其“徇沈晖之请,添设湖广九永等处兵备佥事李宗泗,今又以欧钲旧属于腹里地方,添设江西九江兵备副使,乞裁革此二处兵备,并黜钲及文升等以正朋比之罪”[5]。首任九江兵备副使欧钲尚未上任,即被停止任命,改任知府[5]。实际上明廷知晓九江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宜设兵备官,本来将由御史王鼎任职,马文升却举荐旧部欧钲,因此遭到弹劾[5]。
弘治十五年(1502年),马文升再次上奏,为保障南京,请增设江西按察司副使一员,常驻九江,整饬兵备,上界湖广,下至建阳一带卫所,俱听提调[6],还指责此前革除九江兵备道的言官“诚非远虑”,强调“天下之兵备可有可无,而九江之兵备决不可无”[7]。但明孝宗态度模糊,复设之议搁浅[8]。
正德六年(1511年),因“盗起旁午,江南为甚,兼北寇出没江汉”,九江府知府李从正向总制都御史陈金提请,在九江设按察司宪臣一人,整饬兵务,将原驻九江的守备都指挥改驻安庆,获得批准[9]。正德十五年(1520年),由于兵权分立且分处二地,战时指挥协调不力,九江兵备曹雷在宁王之乱中被击败,怠误事机,兵部奏请革除九江兵备,升安庆守备杨锐为副总兵官,移驻九江,镇守九江、安庆等处地方[10][11]。至此,武将替代文官统御九江军事系统[4]。
Remove ads
嘉靖元年(1522年),杨锐升都督佥事进京,江西巡按御史石金以“九江地冲多盗”为由,建议复设九江兵备副使,再将守备指挥移驻安庆[11]。吏部、兵部商议后同意这一提议,升周广为江西按察司副使,整饬九江、安庆兵备[11]。嘉靖二年(1523年),江西巡按御史程启充奏请九江兵备兼节制湖广黄州府蕲州、兴国、广济、黄梅等州县,获得批准[12]。嘉靖十五年(1536年),出于山川形便的考虑,江西巡抚秦钺奏请将分守饶南九江道下属的南康府建昌县、南昌府宁州、武宁县、靖安县、奉新县划归九江兵备[13]。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为防御倭寇,明廷在应天巡抚下设置徽安宁池太兵备道,安庆又划归南直隶应天巡抚直辖的兵备道管辖[8]。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安庆守备黄佐被盗贼在江中杀害,南直隶巡按御史董鲲因此弹劾九江、安庆、池州等一干地方官员“守御不严之罪”,并以“江防汗漫,守臣易于推诿”为由,奏请池州府与安庆守备俱听九江兵备道节制,获得明世宗批准[14]。因“江贼”的动乱、朝廷经营地方的理念和官员的内部争斗,安庆与九江兵备道时隶时离,在操江都御史张卤及应天巡抚张佳胤的推动下,隆庆六年(1572年),明廷设立徽宁兵备道,南直隶下辖的安庆、池州最终自九江兵备辖区划出,由徽宁兵备道管辖[15]。
万历后,南昌兵备道改驻宁州,原九江兵备道所辖南昌府各县成为南昌兵备道的辖区;饶州兵备道裁撤后,辖区划归九江兵备道[16]。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九江兵备道及九江分巡道(合称九江兵巡道)裁撤,康熙九年(1670年)复设兵巡道驻饶州府,雍正九年(1731年)增辖广信府,形成分巡饶广九南道[17]。
职能
九江兵备道名义上向江西巡抚负责,分巡饶州府、南康府、九江府,管理兵备,督理南康湖防,提调上江船厂,统辖南直隶安庆卫[1][注 1],还兼制南直隶池州府[14]与湖广黄州府所辖蕲州、兴国、广济、黄梅等州县[12]。
九江兵备道以长江、鄱阳湖为辖区,相较于江西其他兵备道,九江不以缉捕陆上盗贼为主,而以缉捕“江湖水寇”为职责。因邻近南京,九江兵备道与苏松常镇兵备道同为南京防御体系中的首道防线,九江与苏松常镇的整个防区实际上以操江都御史为最高首长[16]。
道台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