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多塞特盗龙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多塞特盗龙(属名:Dornraptor,意为“多塞特的强盗”)是鸟吻类兽脚亚目恐龙已灭绝的一个属,来自早侏罗世(锡内穆阶)的英国多塞特郡查茅斯。该属包括单一物种诺氏多塞特盗龙(D. normani),所知于最初被理查德·欧文描述为属于早期装甲恐龙腿龙的破碎膝关节及股骨。[4]多塞特盗龙曾与龙盗龙、肉龙等兽脚类共同栖息于今天的英格兰。
多塞特盗龙于2024年被描述为来自蓝里阿斯组,尽管先前研究者已提出纠正过的产地即查茅斯泥岩组。[1]
Remove ads
发现历史

1858年,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收到了詹姆斯·哈里森(James Harrison)在多塞特郡查茅斯发现的破碎恐龙腿骨。其中包括一个右膝关节——关节连接的股骨远端及胫骨和腓骨近端三分之一组成——及部分左股骨。欧文1859年描述装甲类的腿龙时将其用作该属正模材料的一部分。[4][5]后期研究重新审议该分类,提出其属于蜥臀目的兽脚类而非鸟臀目的装甲类。[6]
“纽氏米鲁龙”("Merosaurus newmani")这一非正式名由塞缪尔·威尔斯(Samuel Paul Welles)、H·P·鲍威尔(H. P. Powell)和史蒂芬·皮克林(Stephan Pickering)于1995年在一篇未发表的手稿中为该兽脚类材料所创造。[2][3][7]卡拉诺与辛普森(2004年)提出这块铰接的膝关节可能属于一种分类不明的原始坚尾龙类兽脚亚目。[8]德恩·耐许(Darren Naish)和大卫·马提尔(David Maryill)(2007年)亦将此标本归入坚尾龙类。[9]2010年,罗格·本森(Roger Benson)提出这些骨骼可归入腔骨龙超科,最终得出结论称这些标本均为分类不明的兽脚类。[10]

2024年,马修·巴伦(Matthew Baron)最终描述了鸟吻类新属新种诺氏多塞特盗龙(Dornraptor normani)。作者宣布将BMNH 39496即右膝关节选为正模标本。当初被欧文描述为属于该标本的腓骨已经遗失。GSM 109560即左股骨亦被归入该属。属名Dornraptor组合古英语“Dornwaraceaster”(指英国多塞特地区)的缩写“Dorn”和拉丁语“raptor”(意为“强盗”或“窃贼”,常用于命名中小型兽脚类)。种名normani致敬英国古生物学家大卫·诺曼(David Norman)。[6]
Remove ads
描述

多塞特盗龙因其股骨远端内侧的大型凹痕、近中远嵴和一个通过裂口与股骨头分离的突出的前转子而在兽脚类中脱颖而出。另外,股骨前关节面上有一较薄的转子架及一个小孔。股骨在关节髁及前后直径与关节面宽度相似的内髁间还有一个深深的前槽。多塞特盗龙有一条向近端延伸超过内、外侧髁的伸长的胫嵴,以及一条延伸至胫骨远端的明显腓嵴。胫骨外侧还有一只与腓嵴平行、远端形成明显隆起的尖嵴。此外,胫骨近端有一个不与腓嵴接触的单独的嵴,以及后髁间明显的裂口。最后,从内侧看时胫骨外髁形成锐角。[6]
分类
对化石材料的早期研究先后提出其属于腔骨龙超科、坚尾龙类及角鼻龙类。[10][8][9]
尽管标本BMNH 39496和GSM 109560缺少解剖学上的重叠部位,但两者发现于相同地层,再加上相似的尺寸和比例,表明两者属于同一分类单元,且与其它早期恐龙及龙猎龙、肉龙等同期共存的分类单元均不同。利用巴伦等人(2017年)的系统发育数据集,[11]发现多塞特盗龙是种早期分化的鸟吻类兽脚亚目,与轻巧龙、冰冠龙及包括异特龙和皮亚尼兹基龙的演化支处于同一多分支中。该演化支被恢复为包含角鼻龙类始阿贝力龙及角鼻龙的演化支的姐妹群。结果如以下分支图所示,其中将多塞特盗龙及同时期非鸟吻类的龙盗龙和肉龙标为粗体:[6]
兽脚类 Theropoda |
| |||||||||||||||||||||||||||||||||||||||||||||||||||||||||||||||||||||||||||||||||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