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多媒体信息系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多媒体信息系统是于2001年跟香港中央图书馆一起激活的数字资料系统,它收录各种经过数字化的资料,像是旧报章、场刊、地图、海报、录音等等,并有提供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慧科电子剪报,方正数字图书等多个数据库予用家使用。
历史
多媒体信息系统为香港中央图书馆最先引入的系统,于2001年跟中央图书馆一起激活[1][2][3]。整个系统于当时的建造花费约为一亿六千万港元[4],由IBM和ICO联合开发,并由香港公共图书馆高级馆长陈焯华负责项目[5]。当时多媒体信息系统采用的服务器型号为IBMRS/600SP和Netfinity NT,以及5TB左右的固态磁盘阵列。它亦配有IBMDB2数字图书馆软件[6]。投入服务后IBM一直负责维护系统,最少直到2005年为止[3]。
次年3月,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已有把多媒体信息系统扩到其他公共图书馆的计划[7]。10月左右开始为计划招标[8],最终合约由和记环球电讯夺得[9]。2003年4月《东方日报》引述康文署指首阶段扩展计划已完成,让公众能在13间公共图书馆使用该系统[10]。第二阶段则在12月完成,让能够使用系统的公共图书馆增至25间[11]。7月左右该系统加盟到国际儿童数字图书馆的“网上阅读儿童图书计划”,把20本童书上传到该电子图书馆[12]。2004年,香港政府新闻稿提道该系统能向用家推介馆藏资料和显示有关系统更新的信息[13]。
2008年时政府已有计划更新多媒体信息系统[14],立法会财务委员会为此在次年1月16日通过9300万的拨款[15][16]。2013年4月2日,与中国国家图书馆达成协议,让该馆向多媒体信息系统提供已数字化的馆藏[17]。同年的报导则指出该系统已开展更新工程[18]。香港公共图书馆在2014年3月左右跟学海书楼达成协议,让用家能在多媒体信息系统阅览该书楼的馆藏[19]。次月,香港公共图书馆网站正式换上新的版面设计[20]。12月左右则为多媒体信息系统推出移动应用程序版[21]。
2018年,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表示多媒体信息系统的系统维护市场支持将于2021年到期,因此向立法会申请拨款提升系统,从中集成多媒体信息系统及其他数字资源[22]。此一工作在2023年期间仍在进行[23]。2025年5月14日,此一系统停止运作,改由“智慧图书馆系统”取代[24]。
Remove ads
内容
多媒体信息系统在初推出时已收录各种经过数字化的资料,像是旧报章、场刊、地图、海报、录音等等,当时整个系统约有百万页文件,录音和影像分别合计约有90小时和250小时[2],并设有电子数据库及搜索功能[25][26]。2001年12月增加高级检索功能,让用家能以元数据搜索资料[27]。系统收录的录音和影像总长度在2002年增加到120小时和400小时[28]。同年的报导则表示该系统收录了托福的教材[29],而且并非24小时开放给大众使用[30]。此一做法在2011年仍然维持[1]。
据2011年《信报财经新闻》的报导,用家能在多媒体信息系统使用的电子数据库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慧科电子剪报,方正数字图书等等[1]。此外它亦有专门提供香港各区的研究资料和中文文学创作奖的获奖作品予用家阅览[31][32]。
回响
2002年1月29日,多媒体信息系统获得香港电脑学会的“信息技术应用奖”银奖[30]。2002年,在马来西亚的“亚太信息和通信技术大奖”中获得“政府电子化服务”大奖[33]。据《大公报》在2002年3月的报导,它每月有约20万人使用[27]。2005年1月,该系统总使用人次超过500万[34]。有关数字在2007年1月时升至超过900万[35]。该系统在2005年至2015年期间的使用次数增加了约3.5倍,升至500万次[36]。
2001年,《大公报》记者思念表示因预计能方便自己的工作,所以对多媒体信息系统的成熟表示期待[37]。2011年,《信报财经新闻》记者杨天帅表示图书馆外借馆藏及多媒体信息系统的相对使用量为100比3,因此认为系统的使用率“难称满意”,并把原因归因于官方欠宣传。香港大学图书馆视听资料部主任顾锦明同年指出该系统欠缺元搜索功能,能误导用家认为资料不在数据库或图书馆当中。同时亦指该系统订阅的数据库较“表面化”[1]。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