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夜行瓶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夜行瓶頸
Remove ads

夜行瓶颈假说(英文:Nocturnal Bottleneck Hypothesis)是演化生物学上首先由美国视光学家戈登·林恩·沃尔斯英语Gordon Lynn Walls于1942年提出的一个假说,用于解释许多哺乳动物的特征行为。

Thumb
眼睛的脉络膜层能反射摄影师打出的光线,许多哺乳动物都有这样的特征

夜行瓶颈假说认为,哺乳动物在由恐龙翼龙称霸的中生代演化史上大多属于夜行性动物[1],依靠错位竞争躲避这些优势动物的捕食。虽然部分哺乳动物(主要是胎盘类有袋类)在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之后填补了非鸟恐龙和翼龙灭绝后空出的生态位并演化成了日行性动物,然而历时一亿六千万年的夜行生活在解剖学特征上留下了许多适合夜行性的演化特征,而许多的哺乳动物如今依然仍然为夜行性[2]

哺乳动物的演化

Thumb
巴西兽Brasilitherium),属于犬齿兽亚目,为哺乳动物的近亲,可能是夜行性的穴居动物

哺乳动物演化自犬齿兽亚目,一群外型似犬的合弓纲物种,崛起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后。然而,同样崛起于三叠纪的主龙类,如恐龙鳄鱼,导致了大型犬齿兽亚目物种的灭绝,仅剩下体型偏小的物种[3]。这些体型较小的犬齿兽亚目物种最终仅能去填补那些不用过于和日行性恐龙竞争的生态位,逐渐演化成以昆虫为食的夜行性动物[4]。纵使许多现存的演化支于中生代时就已经逐渐分化,然而这些早期的哺乳动物依然维持了小体型及夜行性。

白垩纪晚期的灭绝事件让哺乳动物得以去填补恐龙留下的生态位,然而在那之后的数百万年,哺乳动物依旧保持娇小的体型[5]。虽然现今的大型动物几乎均为哺乳动物,但大多哺乳动物直到现今依然保持夜行性[6]

哺乳动物针对夜行性的适应

Thumb
鼩鼱感觉毛,用于感知猎物、探索环境、以及社交

有些哺乳动物的特征是针对于夜行性生活的适应,包括:

感官

  • 灵敏的听觉适应,包括耳廓听小骨
  • 敏锐的嗅觉、完整发展的鼻甲
  • 敏感的触觉,具有感觉毛[7]
  • 除了高等灵长类外,具有非常大的角膜,比起鸟类和爬虫类具有较差的成像能力[8]
  • 有限的彩色视觉[9]

生理学

  • 特别的棕色脂肪组织,能快速产生体热[10]
  •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的速率为同等或体型较小的爬虫类的5-7倍[11]
  • 毛发能协助在寒冷环境或夜晚时维持体温调节
  • 缺乏防范白天紫外线的机制[12]
  • 胎盘动物缺乏需要可见光协助活化的光裂合酶,此种酶可于细菌、真菌甚至是大部分其他动物身上发现[13][14]

行为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