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神将阵
福建和臺灣廟會常見陣頭表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神将阵,台湾北部称神将、将爷,台湾南部及闽南地区称大仙翁仔、大仙
![]() |


在台湾的阵头中,常见的神将有千里眼、顺风耳、康赵元帅或四大元帅、五营神将、托塔天王、中坛元帅、二郎神君、关平周仓、韦陀伽蓝、弥勒、济公、招财进宝童子、土地公、包公、锺馗、张柳将军等。台湾的神将阵以芦洲神将最为知名,芦洲被称作“神将的故乡”,在数量与精致度上较其他地区明显突出。在马祖的阵头中,常见的神将有七爷八爷、孩儿俤(孩儿阵、孩囝阵头[2])、鼓板乐[3]、八仙[4]、保长公(保长翁)[5]等等。
自2000年起,大溪、芦洲、宜兰每年都举办神将文化节,以推广弘扬神将阵文化。
Remove ads
起源
一般皆认为与北管的发展有关。大约在19世纪末期,兰阳平原的北管分为“西皮”与“福路”两派,两派各自发展较劲,尤其是庙会活动,更是互别苗头的时刻,据说一开始是西皮派使出舞龙,福路派见状便扛出三太子李哪吒的“翁仔”(布偶),象征“哪吒抽龙筋”来对抗,西皮派不甘示弱,接着便也扛出李靖的大翁仔,以示“李靖收哪吒”,就这样一来一往,为庙会增添许多热闹的气氛。流传至今,在各项庙宇神明绕境、出巡、刈香等活动中,都可看到大仙翁仔阵头的踪影。
功能
大仙翁仔平时庙宇内,经常摆放在神祇左右来,充当护法、将军、护卫等,具有祭拜性质。另外,在大仙翁仔面前可能设有供桌(有些保护较严格会制作大型神柜来保护)并放供品和香炉与酒杯;少许庙宇会放置金白钱等纸钱,供信众参拜。受祭祀的大仙翁仔需要经过开光仪式后,才能接受敬拜,与一般雕刻之神像相同。
如果庙内神祇要进行绕境、出巡..等,神将也会随着神祇出巡,当护驾神祇,是台湾民俗阵头不可或缺的一阵,且在脚步上有特定不乏,如:踩七星步,或依照神将角色特性来表演其形象。
丧葬出殡也有专属的翁仔,出阵时与庙会类似,在角色上大多为金童玉女、哭童、七仙女等,象征接引亡者的神仙或表示哀戚。
殡葬仪式中所用像偶,丧礼结束一定都要以香火净过并蒙上双眼,以避免操作人员中邪。
进化
近年来随着少数小型宫庙为了吸引目光,添加LED灯条,并跳流行嘻哈舞蹈来出阵,如电音三太子或学校社团出资的大仙翁仔,但此类均无开光仪式,纯粹表演性质,相对没有祭拜性质,大仙翁仔均以三太子居多。而台湾艺人王彩桦成名曲〈保庇〉MV或其表演也是有加入大仙翁仔,也归类此性质。
特别的一点,表演性质与祭拜性质两种性质的三太子,均有差别,表演性质的三太子有一些配饰(如奶嘴、墨镜、大型手套……等)来增添三太子的特别感,并加入LED灯条,走路时较为跳舞风格,而祭拜性质的三太子均持有法器,走路活泼但不失庄严,并没有任何配饰。
特殊造型
所有神将里面,如果牵涉到动物相关之神(如:金鸡、玉犬将军或者、牛头马面),头部可能直接以动物形象呈现;或有为人像打扮,于神将头盔上放上动物头作为象征。
服饰
神将穿着服装也采用京剧风格。又细分为袍(蟒袍和凤袍)、背甲、靠旗(武将类神祇背后的四面令旗、小型三太子元帅则五面)、褶子、半甲、僧服
神将的头盔均采用京剧各类系帽,将之放大、夸饰后,搭配各式绒球、圆珠装饰,材质分为纸盔、铁盔、塑胶盔、金盔、皮盔等。
配件
参见
- 游行巨偶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