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同鼓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同鼓楼是明、清大同城的鼓楼,为一座三重檐十字歇山顶过街楼阁式建筑。位于平城区大南街南段,始建于明代,清代多次修缮,是明清楼阁式建筑的代表。[1]
历史
大同鼓楼始建于明代,具体年代不详,应与钟楼相配而建,起报时之用。清顺治、乾隆、咸丰年间均有修缮。根据《大同县志》记载,明代的大同,楼阁林立,东有和阳街之太平楼,西有清远街之钟楼,北有武定街之魁星搂,南有永泰街之鼓楼。至今只有鼓楼幸存。1966年4月23日,鼓楼被定为第一批大同市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秋,大同市对鼓楼进行了维修,对十字穿心门洞实施了封闭,并拓展楼旁道路。1985年,又进行了全面彩绘。1996年,鼓楼成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
鼓楼平面近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高约20米,东西长约18米,南北宽约14米。底层以青石砌四角,中有十字穿心门洞。上方为砖木结构楼阁三层,各出飞檐,檐下置斗栱,最上层为十字歇山顶。各层四面辟门,周置回廊,外设杆栏。顶楼上原先架放一面大鼓,用于晚间报时,现已不存。
当时,鼓楼四面均悬挂有牌匾:
- 南面,上匾书“鼓楼”,下匾书“声闻四达”;
- 东面,上匾书“歌风”,下匾书“云开春晓”;
- 西面,上匾书“振德”,下匾书“和声鸣盛”;
- 北面,上匾书“时雍”,下匾书“蟾云就月”;
下层檐下还有“天理昭彰”匾额一方。原匾无存,现时悬挂的匾额为后人书写。
- 上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
- 下联:“心田留一点,子耘孙耕”。
此外,底层外檐廊下存有清代顺治、康熙、咸丰年间的维修碑记,共九通,是研究鼓楼建置的重要资料。
保护
1966年4月23日,鼓楼公布为第一批大同市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月12日,大同鼓楼升格为第三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编号3-136。[2]
2019年10月7日,大同鼓楼升格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8-0235-3-038。[3]
参观服务
大同鼓楼已于2012年4月26日向公众开放,游客可购票登楼参观。[4]
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