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地之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地之歌
Remove ads

大地之歌》(德语:Das Lied von der Erde)是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的一部大型声乐交响曲。马勒写明作品“取材于汉斯·贝特格英语Hans Bethge (poet)的《中国笛》”。作品一共六个乐章,采用了诗人汉斯·贝特格英语Hans Bethge (poet)的意译诗集《中国笛》(Die Chinesische Floete,1907年出版)中的七首唐诗作为歌词。

事实速览 大地之歌, 调性 ...
Remove ads

背景

《大地之歌》的创作时间是1908年至1909年,在《第8号交响曲》之后完成。虽然没有被编为“第九交响曲”(该标题被分配给稍晚所作的D大调交响曲),但其副标题为“一个男高音与一个女低音(或男中音)声部与管弦乐的交响曲”。作品于1911年11月20日在慕尼黑首演,指挥是布鲁诺·瓦尔特,女中音Mme. Charles Cahier及男高音威廉·米勒(William Miller)。当时马勒已经离世,没能亲临首演。《大地之歌》的演奏时间约为65分钟。

使用的标题与考证的原诗出处

更多信息 序号, 马勒使用的标题 ...

《中国笛》中的诗歌并非直接从中文译为德文,而是来源于两本法语中国古诗译集——法国女诗人、作家及东方学家朱迪·戈蒂埃英语Judith Gautier的《玉书》(法语:Le Livre de Jade)和汉学家德里文(Marie-Jean-Léon, Marquis d'Hervey de Saint Denys)的《唐诗》(法语:Poésies de l'époque des Tang)。德国人Hans Heilmann将这两部法语译集的相关内容转译成德语,结集成《中国诗歌》(Chinesische Lyrik,1905年)出版。汉斯·贝特格在三部法、德文翻译的基础上译成《中国笛》[2]。除了马勒之外,理查德·斯特劳斯阿诺德·勋伯格安东·韦伯恩等其他许多著名作曲家也从《中国笛》中获得过灵感[3]

经过转译,加上所据法语译本,特别是《玉书》中的随意、错误和缺漏,辨认《中国笛》译诗的唐诗原作成了一个难题。为了找到《大地之歌》中诗歌的原作,中国学者做了不少努力。尤其对于第三乐章用诗的出处,目前意见仍不统一[4]。马勒在创作过程中,对汉斯·贝特格英语Hans Bethge (poet)的文字又进行了多处的改动和调整。

Remove ads

分析

配器

木管乐器:3长笛(第3兼短笛2)、短笛、3双簧管(第3兼英国管)、高音单簧管、3单簧管(B♭)、低音单簧管(A/B♭)、3低音管(第3兼倍低音管

铜管乐器:4圆号、3小号(F/B♭)、3长号低音号

打击乐器定音鼓(第四乐章)、小军鼓大鼓三角铁铃鼓(第四乐章)、铜锣(末乐章)、铁片琴钢片琴(末乐章)

弦乐器:2竖琴曼陀林(末乐章)、小提琴I/II、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安装低C音弦)

歌词

按:德语歌词源自1911年环球版本德语Universal Edition总谱。

更多信息 德语歌词, 翻译 ...
更多信息 德语歌词, 翻译 ...

第三乐章的诗词来源尚不清楚,因此无原诗对照。

更多信息 德语歌词, 翻译 ...
更多信息 德语歌词, 翻译 ...
更多信息 德语歌词, 翻译 ...
更多信息 德语歌词, 翻译 ...
Remove ads

粤语版本

新加坡交响乐团英语Singapore Symphony Orchestra于2005年邀请香港马勒爱好者伍日照粤语伍日照将汉语原诗(《悲歌行》、《效古秋夜长》、《宴陶家亭子》、《采莲曲》、《春日醉起言志》、《送别》)重新填入《大地之歌》,并由男高音莫华伦及女中音梁宁粤语演唱。由于第六乐章由马勒自己加词,故将第六乐章原本的的德语版本也收录于SACD中。新加坡交响乐团首演于该年7月22日。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