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坑舞火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坑舞火龙是香港大坑的传统舞火龙习俗,最早于19世纪末出现,实际上由何时开始则无从稽考。2011年5月23日,大坑舞火龙被列入第三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2017年,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9年,获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肯定香港对大坑舞火龙的保护和宣传工作。[3]
历史
据说于光绪六年中秋节(1880年9月19日、星期日)前夕的一晚,台风吹袭大坑村,有一条蟒蛇吞食村里家畜,被村民合力打死于破屋内。翌日,台风过后,大蟒蛇尸体失踪,后来大坑村发生瘟疫,多名村民病亡。
当时有村中父老表示获菩萨报梦,于中秋佳节舞火龙绕村游行,同时燃烧炮竹,便可驱瘟疫矣。由于炮竹内含硫磺白药,加上香火便可驱瘟疫。村民发现此古方奏效大喜,自始每年扎制火龙巡行全村。[4]
第17任香港总督金文泰曾就舞火龙向大坑居民颁发奖状[5]。1942年至1944年,香港日占时期期间,舞火龙曾停办三年。2020年至2022年,因受2019冠状病毒病香港疫情影响,舞火龙亦曾停办三年。2022年6月11日,位于书馆街12号的大坑火龙文化馆开幕。[6]
过程
火龙晚上6时许在大坑莲花宫点睛开光[7],至7时许,再于安庶庇街插香后起龙,先到浣纱街对嘉宾作致敬礼,多数会打龙饼(喜结龙团),之后会按传统游街(火龙会在大坑的街道上舞动),途径浣纱街、新村街、施弼街、京街、书馆街等,游街完毕回到浣纱街拔香,将火龙身上烧剩的香派送给市民和游客,重新插香后,会在浣纱街表演至10点左右[5]。整个仪式可分为“火龙过桥”、“火龙缠双柱”、“彩灯火龙结团圆”三部分。自2010年起,火龙更在中秋正日约晚上10时舞至邻近维多利亚公园中秋彩灯会[8]。
从前,节日完毕后,习惯把火龙抛下铜锣湾避风塘的海底,以示“龙归沧海”,但近年为免污染海水,于深夜用货车送到焚化炉去,变作“飞龙在天”。
特色
火龙的制作讲究。龙身全长220英尺(67米),分成32节,先以粗麻绳扎成龙骨,再用稻草扎成(现改用珍珠草)龙身。龙头由藤条屈曲为骨架;龙牙以锯齿的铁片造成;双眼是手电筒;舌头是漆红的木片。带引舞龙的珠球是个插满线香的沙田柚,一共两个[8]。
舞龙时,全条龙身都插上火红的长寿香[4],在夜间舞动,呈现点点星火。舞龙健儿不论是否大坑居民均可参与。[5]
2024年9月16日,首次引入长20米,拥一万颗LED灯的LED小火龙,小火龙约重10至20千克,由100个小健儿合力舞动[9][10]。
文化馆
大坑火龙文化馆位于书馆街12号,在2022年6月11日开幕,免费开放予公众人士参观,并设有讲解导赏团(需在文化馆官网内报名预约)。
文化馆楼高三层,原址前身是晚清时期创立的“孔圣义学”,建于1909年,香港日占时期被毁;香港重光后大坑居民捐款原址重建,现建筑1949年11月20日建成,期间一直用作教育用途。至2010年空置,同年12月经古物咨询委员会评为三级历史建筑[11],2015年6月16日获发展局批准成为第四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成为由政府出资复修、大坑坊众福利会营运之大坑火龙文化馆,活化工程由2019年11月开始,2021年6月完工[12]。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