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学学科能力测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学科能力测验(GSAT,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3]),简称学测,是在中华民国举行的一种大型考试,用来鉴定学生是否具有进入大学的基础知识。另有固定每年七月举办的分科测验,采取指定科目成绩分发入学。
![]() |
有别于过去的联考,学科能力测验用于中华民国的大学多元入学新方案,其成绩仅定位在中华民国各大学校系检定学生的“门槛”:依其特色、需要,先订定学科能力测验的标准,只有通过此一标准的考生,才可以参加中华民国的“大学甄选入学”或“大学考试分发入学”。
学测作为中华民国大学入学方案中三大考试之一(另两大为四技二专统一入学测验、大学入学分科测验),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大考中心)负责统筹举办。报考资格为中华民国高级中等学校之三年级在学学生、毕业生或具同等学力者(如通过高中学力鉴定考试)。报名时间在每年11月;考试时间在次年1月底或2月初。
学测集体报名收费新台币基本作业费200元,考科测验费每科170元。若个别报名则酌收基本作业费250元,考科测验费每科170元。
Remove ads
历史

学测第一次举行的日期是1995年(民国84年),配合当时中华民国的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所实施。并减低过去学科测验分数为绝对入学标准的比例,让高中生在学成绩和表现比例加大,升学的机会也提高。
日期
现今学测的日期大都订在农历过年之前。
近几年大学学测的日期如下:
- 2011年1月27、28日(星期四、五)
- 2012年1月17、18日(星期二、三)
- 2013年1月27、28日(星期日、一)
- 2014年1月18、19日(星期六、日)
- 2015年2月1、2日(星期日、一)
- 2016年1月22、23日(星期五、六)
- 2017年1月20、21日(星期五、六)
- 2018年1月26、27日(星期五、六)
- 2019年1月25、26日(星期五、六)
- 2020年1月17、18日(星期五、六)
- 2021年1月22、23日(星期五、六)
自2022年开始,题型适用108课纲,且考试日程延长为三日。[4]
- 2022年1月21、22、23日(星期五、六、日)
- 2023年1月13、14、15日(星期五、六、日)
- 2024年1月20、21、22日(星期六、日、一)
- 2025年1月18、19、20日(星期六、日、一)
- 2026年1月17、18、19日(星期六、日、一)
Remove ads
测验目标
学测主要是为大学校系初步筛选学生而设计,其测验目标为下列四项,用来评量考生:
- 是否具备高中生应有的基本学科知能
- 是否具备接受大学教育应有的基本知能
- 通识导向,结合生活或集成不同领域
- 重视理解与应用的能力
自108年学测起,改以科目自由报考的方式(五选四)选择专业人才。
考试科目
国文(分为综合测验和写作)、英文(包含综合测验和作文)、数学(代数、几何、向量、矩阵、统计)、社会(地理、历史、公民与社会)、自然(生物、物理、化学、地球科学)。
98学年度起,社会考科以“公民与社会”取代“三民主义与现代社会”。
108学年度起,大学科系至多采计四科,考生可依照理想大学科系的需求门槛选择科目报考,由五科必考改制为五科选考(大学端最多采计四科)。
111学年度起,考题采用混合题型、并使卷卡合一,考试科目包括国文考科(含国语文综合能力测验与国语文写作能力测验)、英文、数学A、数学B、社会、自然等考科。考生可自由选考科目,各科成绩均采级分制,将级分划分为五标(顶标/前标/均标/后标/底标),用于个人申请入学时各科最高为15级分,用于考试分发入学时各科最高为60级分。
历届报考人数
Remove ads
考试时间
随考招制度变化,学测各科的考试时间有多次变革。以下列出的是一般考生的考试时间,特殊考生另有规定。
五科均为100分钟
国文为120分钟,其余各科均为 100 分钟。[注 1]
107学年度[注 2]
除国文(选择题)及国写为 80 分钟外,其余各科均为 100 分钟。
国文(选择题)80 分钟,国语文写作能力测验(国写)90分钟;英文、数学考科各 100 分钟,社会、自然考科各 110 分钟。
Remove ads
国综90分钟,国写90分钟,英文及数学:100分钟,社会及自然:110分钟。
课纲范围
- 备注:
- 102、103年学测英文听力作为甄选入学审查参酌资料之一;104年起为学测指考必考科目之一。
- 备注:
- 国文、社会考科的历史部分依95课纲的内容命题。(※国文、社会考科的历史部分于104学测起依101课纲命题。)
- 数学、物理皆于高二开始分为A版与B版:A版课程为基础单元课程内容;B版课程则包含基础与高级单元课程内容。
- 99课纲的学测(102年施测)之自然考科范围:基础物理(一)全、基础物理(二)A、基础化学(一)全、基础化学(二)全、基础生物、基础地球科学。
- “基础生物”课本书商分成上下两册
- “基础地球科学”课本书商分成上下两册
- 备注第二点所列“基础物理(二)A”为高二社会组用书,仅有一册,学习时间为一个学期。自然组用书为“基础物理(二)B”课本书商分成上下两册。
- 107学测起,原国文考科始拆分为“国文科(选择题)”与“国语文写作能力测验”,并且增加测验题数。两科成绩合并为国文科成绩,计分方式为两科测验分数各占50%。
- 备注:
题型
- 备注:
- 多项选择题之各选项独立计分,答错须倒扣至该小题0分为止。其中自然科之多项选择题会提示各题应选几项,而国文科、数学科之多项选择题不会提示应选几项。
- “选择式填充题(选填题)”为数学科的特殊考法。各填充题根据该题应填入之数字或符号数目给予相对应的格子数目,并且格子中只能选择填入数字0~9或符号“-”及“±”,考生须于相对应之题号在答案卡上划记。该题型之目的为方便读卡阅卷。
- 自然考科试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综合题(单选、多选混合),试题内容以高一为主,难易度较第二部分简单,该部分占40题,每题2分,满分80分。第二部分为单选、多选混合题型,试题内容以高二为主,命题方向较生活化也较复杂,考生须具备多面向知识方可作答,该部分占28题,每题2分,满分48分,超过48分者以48分计。
- 国语文写作能力测验为107学测起新增的考科。两大题的写作题目分别为知性题一题、感性题一题。
- 备注:
- 多项选择题之各选项独立计分,答错须倒扣至该小题0分为止。其中自然科之多项选择题会提示各题应选几项,而国文科、数学科之多项选择题不会提示应选几项。
- “选择式填充题(选填题)”为数学科的特殊考法。各填充题根据该题应填入之数字或符号数目给予相对应的格子数目,并且格子中只能选择填入数字0~9或符号“-”及“±”,考生须于相对应之题号在答案卡上划记。该题型之目的为方便读卡阅卷。
- 混合题是108新课纲全新题型,是一个由单选、多选、选填(数学科)、填充(数学科以外)、非选组成的题组。
- 国语文写作能力测验为107学测起新增的考科。两大题的写作题目分别为知性题一题、感性题一题。
- 115学年度起英文科之篇章结构由4个空格4个选项改为4个空格5个选项
计分
学测为了不要让考生为了几分的成绩差距而计较,于是舍弃传统以原始分数为直接成绩标准的方式,而改用“级分制”,每科最高为15级分(即为满级分)。若原始分数为0分者即为0级分,所以只要有分数则不会是0级分。因为共有五考科,所以学测总级分最高可达75级分(111学年度起数学分为A跟B两考科,因此共有六考科90级分),在五取四的制度实施后基本上满分为60级分。
级分之换算先以该科前面1%考生(取整数,小数无条件进位)的平均原始分数除以15(取至小数第二位,第三位四舍五入)作为各该科之级距,原始得分0分者为0级分,每增加一个级距,依次往上得1、2、3、......,最高为15级分,由此得出考生的成绩落在那个区间即为该级分(缺考以0级分计)。
- 例如某年到考考生为161,567人,而某考科总分为100分
- 取前1%的1616人(1615.67小数无条件进位)原始成绩总和,假设为151,497分
- 将此分数平均(先不四舍五入)后再除以15得6.25(6.249小数第三位四舍五入),则6.25即为级距(111学年度起级距采用到小数点后五位[5],6.249876小数点第六位四舍五入得到6.24988为级距)
- 原始分数0分者为0级分
- 0.01~6.25为1级分,6.26~12.50为2级分……依此类推,81.26~87.50为14级分
- 15级分是87.51~100(满分)
历届级分换算表[6]
- 因为表格有限,以下只列出历年级距,级距乘以级分即为该级分最高分数上限。
- 例如级距5.5,则12级分最高分为66分,加上0.01分则为13级分最低分数下限。
- 88年度-92年度,级距至小数点后三位,其他年份皆为小数点后二位。
- 87年度以前只分全均标与全后标,各科总级分为10级分。83年度无资料。
- 91年度起,增加底标,92年度以前总级分的分布无资料。
- 各年度学测统计资料请参考[7]
标准
各学科及总级分各订有五项标准(计算均不含缺考生,总级分不含五科都缺考的考生),计算方式如下:
- 顶标:成绩位于第88百分位数之考生级分
- 前标:成绩位于第75百分位数之考生级分
- 均标:成绩位于第50百分位数之考生级分
- 后标:成绩位于第25百分位数之考生级分
- 底标:成绩位于第12百分位数之考生级分
延续上面例子(到考考生为161,567人):
- 成绩由低至高排序,取第142,179名考生的成绩为顶标(161,567 × 88% = 142,178.96,取整数,小数无条件进位)
- 成绩由低至高排序,第121,176名考生的成绩为前标
- 成绩由低至高排序,第80,784名考生成绩为均标
- 成绩由低至高排序,第40,392名考生成绩为后标
- 成绩由低至高排序,第19,389名考生成绩为底标
成绩使用之主要招生管道
- 大学甄选入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分为“繁星推荐”及“个人申请”两管道,原本规定学测其中一科成绩不得为0级分,108年起取消此限制,通常考生在选填志愿时,会先做落点分析,判断成绩对于自己的理想校系是否有利。
- 检定:校系订定的标准,通过此标准的考生才能获取下一阶段评比的资格。
- 采计(选用):列入计分的考科,作为录取与否的依据。
除此之外,尚有离岛及原住民学生保送甄试、科技校院日间部四年制申请入学(四技申请入学)、中央警察大学单独招生、军校申请入学等使用。
108学年度起学科能力测验必考五科改为选考,大学端最多参采四科,旨在鼓励学生多元学习。
参考资料
注解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