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岗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岗山(台湾话:Tuā-kang-suann),也做大冈山,位于台湾高雄市冈山区、阿莲区、田寮区交界处,峰顶海拔312米[1],为台湾小百岳之一[2],旧高雄县十大名山之一。该山峰地处二仁溪与阿公店溪的分水岭上,立有三等三角点499号,但基石位于军营中,一般人无法进入[3]。大岗山为南部著名的佛教圣地,山上有著名的佛寺古刹超峰寺、龙湖庵和莲峰寺,香火鼎盛。

地理环境
大岗山是从平原突起之台地状方山,为阿莲地势较高的地方。大岗山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度不及2公里,西南部海拔最高达312米。
- 地形结构
大岗山乃隆起之珊瑚礁石灰岩,为台湾本岛少数之特殊地形的地区,石灰岩岩质疏松多孔,雨水下渗容易使得地表几无溪流形成。 地表的珊瑚礁石灰岩因溶蚀作用,表面呈现洼洞沟槽,时而形成较大的狭长岩沟,或是浅凹之石灰阱。
- 地层岩性
- 台地堆积物:
- 大岗山的山顶部分主要由30公分以下之圆砾、沙及黏土组成,因曾受红土化作用而呈红褐色,与其下的石灰岩层呈不整合的关系。
- 山麓堆积物:
- 由断崖之岩层崩落堆积,主要成分为石灰岩砾、泥沙及土壤,偶有红土,其下界与上新世岩层以不整合相接。
- 大岗山石灰岩层:
- 大岗山的石灰岩层平均厚度约在40米,由生物碎屑组成的岩礁构成,以珊瑚礁为最多,在北段岗山头地区,以生物细小碎屑及双壳纲、掘足纲和有孔虫化石为主;中部的石灰岩,以底栖固着性生活的生物为主,大致有石灰质藻、钙质海绵、苔藓虫,及珊瑚、贝类碎屑与有孔虫化石等所组成;南段石灰岩,始有群体珊瑚出现,属真正珊瑚礁石灰岩。下段接近泥岩之部分有相当多孔隙,因泥岩层为不透水层,地下水积聚于石灰岩与泥岩交界面处。
- 泥岩层:
- 大岗山的泥岩厚度约550米,属上部古亭坑层。其泥岩分为两部分,其下部为甚纯的暗灰色泥岩,为大岗山石灰石底盘之基岩;其上部为呈灰白色之钙质泥岩,含生物碎屑与化石,介于石灰岩与暗灰色泥岩之间,厚度可由数十公分到数米,称之为泥灰岩。
Remove ads
生态环境
相关条目
- 台湾小百岳
- 小岗山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