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
韓國獨立運動中成立的流亡政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朝鲜语:대한민국임시정부/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方面称为上海临时政府(朝鲜语:상해림시정부/上海臨時政府[1]),简称临政(임정/臨政)、临时政府(임시정부/臨時政府),是朝鲜半岛在日韩合并后,于1919年在上海法租界成立,后搬迁至中华民国重庆的一个流亡政府。该政府未曾受到任何国家的承认,而国民政府当时虽也未正式承认,但给予了其极大的援助,如协助训练地下武装及情报人员,并为其在国际范围扩大影响[2],1948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随着大韩民国(该年8月15日成立)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该年9月9日成立)先后建国而被取代。不过在中国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旧址仍然存在,而其中上海的旧址,被韩国方面称为“韩民族独立运动的圣殿”。
Remove ads
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9年3月1日,三一运动爆发,以孙秉熙为首的三十三位民族代表在明月馆集体签署独立宣言书,宣布大韩民族有建立独立国家的神圣权利。在三一运动遭到日本殖民当局镇压后,韩国独立志士竞相出亡国外。3月21日,流亡俄国的韩国志士在海参崴成立了大韩民国议会政府,以孙秉熙为大统领,李承晚为国务总理。留在韩国的韩国志士接着在京城(今首尔)也组织了朝鲜民国临时政府,初以李东辉为执政官总裁,李承晚为国务总理。4月9日又公布以孙秉熙为正都领,李承晚为副都领,选举李承晚为内阁总理。
4月10日,流亡上海的韩国志士经李光洙、孙贞道提议,同时在杜月笙的安排下,在位于上海法租界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22号的玄楯住所召开由来自韩国各地和海外的独立运动代表29人出席的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临时议政院,作为最高民意机关。4月11日,又在相同地点召开了大韩民国临时议政院第一届会议。选举李东宁为议长,孙贞道为副议长,李光洙、白南士为书记。制订《大韩民国临时宪章》十条,决定不采用君主制,成立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通过临时政府《施政纲领》和政府成员《宣誓文》,确定采取国务总理制,选举李承晚任国务总理,安昌浩任内务总长,金奎植任外务总长,李始荣任法务总长,崔在亨任财务总长,李东辉任军务总长,文昌范(一说申锡雨)任交通总长,秘书长为赵素昂。由于当选者大多不在上海,遂又选举申翼熙任内务次长、玄楯任外务次长、李春塾任财务次长,鲜于赫任交通次长、曹成焕任军务次长、南亨佑任法务次长,负责各部日常工作。并通过了告全体国民《布告》和告世界各国政府《宣言书》。
4月13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正式宣布成立,发布《布告》和《宣言书》。《布告》号召全体国民为开创“子孙万代自由幸福之路”和“恢复国权”而奋斗,宣布临时政府“主张祖国绝对独立”等6条施政纲领。《宣言书》强调大韩民国是承继韩国民族历史,顺应世界大势的合法政府。4月17日,得到法国驻上海总领事署和法租界公董局的默许,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霞飞路(今淮海路321号)挂牌办公。
4月22日至23日,69名议员在金神父路22号玄楯住所召开大韩民国临时议政院第二届会议,改选孙贞道为议长。制订颁布《临时议政院法》,规定临时议政院有立法权和监督权。对临时政府进行了组织和人事调整,改次长制为委员制。4月23日,汉城方面也秘密召开了国民大会,决议成立汉城临时政府,选举李承晚为执政官总裁,李东辉为国务总理。
当时除了大韩民国议会政府、朝鲜民国临时政府、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汉城临时政府外,韩国国内还有大韩民间政府、平安道的新韩民国临时政府等。出现了俄、华、韩三地政府并存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韩民国议会政府、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与汉城临时政府经过协商,9月,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以改宪的形式,吸收大韩民国议会政府后,与汉城临时政府统合,建立单一统合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同时改总理制为大统领制。以李承晚为大统领。
Remove ads
历代临时政府首班及其任期
Remove ads
历代临时政府国务总理及其任期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迁移情况一览表
Remove ads
评价
现在的《大韩民国宪法》前言中即提到“吾等大韩国民继承了在三一运动中成立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法统”[12]。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则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评论为“无人承认的流亡团体”、“利用同胞的爱国心收集大量钱财中饱私囊,组织针对社会主义者的恐怖袭击、妨碍金日成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的反动集团”[1]。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