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鵟
鹰科鵟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𫛭(学名:Buteo hemilasius)为鹰科𫛭属的鸟类,体型最大的𫛭属猛禽,平均身长65厘米,翼展达152厘米。生活在中亚、南亚北部和东亚的山地生态系统中的草地和岩石区域,分布范围从哈萨克斯坦到韩国。[1][3] 大𫛭是候鸟,但通常仅短距离迁徙,显然是为了避免因积雪覆盖而影响猎物捕捉。[4][5] 此物种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为食,但也不会拒绝从小型到大型鸟类和昆虫的替代猎物。[3] 这种鲜为人知的猛禽拥有广泛的分布范围,虽然通常不常见,但并不被认为是稀有或数量在减少的物种。因此,根据IUCN的评估,它被列为无危物种。[1]
Remove ads
描述

这是全世界体长和翼展最大的一种𫛭,也是𫛭属(Buteo)中体型最大的成员。然而,就体重而言,它与北美的铁𫛭(ferruginous hawk,Buteo regalis)大致相等,后者在平均标准测量中仅略小一些。大𫛭的总长度为57至72 cm(22至28英寸),翼展为143至161 cm(4英尺8英寸至5英尺3英寸)。[3][6][7] 体重已知范围在950至1,400 g(2.09至3.09磅)(雄性),三只平均为1,168 g(2.575磅),雌性范围从970至2,050 g(2.14至4.52磅),七只平均为1,581 g(3.486磅)。[3][8] 在青藏高原测量的14只大𫛭的平均尺寸为639 mm(25.2英寸),尾长为289 mm(11.4英寸),小型的喙长为30 mm(1.2英寸),跗骨长度为86 mm(3.4英寸),体重为1,557 g(3.433磅)。[9] 大𫛭相较于其他𫛭(Buteo)显得特别巨大,拥有长翼和相对较长的尾巴,并且与相关物种相比更类似鹰。它们存在浅色型和深色型的多型性。浅色型通常呈现米色和土色深棕色。这种型态的𫛭具有轻微标记的白色,头部和后颈具有可变的赭色,胸部通常是纯白色。浅色型中,白色的胸部与下胸部和腹部广泛但不规则分布的深棕色区域形成对比。两侧和腹部也同样呈现深色,尾巴为灰色,两侧有深色条纹,并带有更粗的末端条纹。停栖时,𫛭的覆羽可以显得比其他部分浅棕色。飞行中,浅色型的主要覆羽显得带有条纹的棕色,与非常明显的黑色肩部标记形成对比。飞羽呈白色,带有变化的深色条纹,黑色翼尖和后缘连接。深色型大𫛭几乎全身为黑褐色,飞羽图案与浅色型相似,但更深色,除了飞羽外。[3][10][11] 大𫛭的叫声是一种延长的鼻音,类似于欧亚𫛭(B. buteo),但据说它们的叫声比欧亚𫛭少。[3] "裤子"部位的羽毛为深褐色,通常覆盖腿部至少四分之三。尽管个体间有所不同,这些𫛭的腿部比其他𫛭更具隔热性,除了铁𫛭和毛足𫛭(B. lagopus),它们的羽毛延伸至胫跗骨。[3][12]
Remove ads
大𫛭的羽色与其他𫛭类相当相似,需要与分布重叠的棕尾𫛭(B. rufinus)、喜山𫛭(B. reflectus)和东方𫛭(B. japonicus)进行区分。尤其是喜山𫛭,通常在高海拔的相似栖地中出现。大𫛭与棕尾𫛭相似,两者经常被误认为同一种。然而据说大𫛭比棕尾𫛭略大,且缺乏该物种的较暖色调,有时呈现红褐色(而非土棕色)。然而,大𫛭和棕尾𫛭的图案大致相当,其比例和大小也大体相似。通常棕尾𫛭出现在较低海拔地区。然而,在观察远距离飞行的𫛭时,尤其是深色个体,这两个物种常常难以区分。其他𫛭类明显较小,比例较短,翼展和尾巴都较短。喜山𫛭和东方𫛭的标记也不同,通常显得腹部较浅,除了腹带和两侧有斑点外,翅膀上的覆羽和飞羽上的对比图案不那么强烈。各自𫛭类的深色型标记更相似,但大𫛭的大小和比例可以将其区分开来,除了深色型棕尾𫛭几乎无法区分。[3][5][10][13][14]
Remove ads
分类与系统学
大𫛭物种首次由特明克(Temminck)和施莱格尔(Schlegel)于1844年描述,并且是单型的。目前,该物种被认为与棕尾𫛭形成超种。曾经,大𫛭被认为与棕尾𫛭为同种异名。[15][16] 一项小规模的分子研究发现,大𫛭与棕尾𫛭之间没有很强的遗传亲缘关系。[17] 有一些间接的说法称它们会杂交。然而,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它们定期杂交,以至于模糊了𫛭类的物种定义,尽管它们的分布范围大致重叠。[18][19]
分布与现状

大𫛭的繁殖范围的中心部分(占绝大多数)位于蒙古和中国,特别是在中国的西部、北部和东北地区[1][7] 在蒙古北部,它们在整个地区都有分布,并且大𫛭也在邻近的西伯利亚南部几个地区繁殖。[20] 在西部,它们的繁殖范围可能略微延伸至最东部的塔吉克斯坦、东南部的吉尔吉斯斯坦,以及最近在东哈萨克斯坦州,这里在1990年首次记录到它们筑巢。[21][22] 在南部,大𫛭可能在不丹、尼泊尔的北部地区繁殖,并且在1998年首次记录到在印度次大陆的西藏羌塘地区筑巢。[1][14] 迁徙期间,北方的鸟类会经过中国西部、吉尔吉斯斯坦东部,并且远至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的非繁殖区。大𫛭的越冬区域包括东哈萨克斯坦、印度北部、大部分的尼泊尔和不丹以及中国中部和东部。一般来说,大𫛭不是长距离的迁徙鸟类,许多个体只进行短距离的迁徙以越冬。[1][18][23] 在罕见的情况下,大𫛭也出现在日本,很可能是从韩国迷路而来。[24] 另有一个罕见的旧说法称,大𫛭曾在冬季出现在伊朗。[25] 该物种通常不常见,但在某些地区如西藏和蒙古的猎物高峰区,可能会接近丰富到稀有的程度。[5] 大𫛭并不被认为是受威胁的物种。[1]
Remove ads
行为与生态

大𫛭通常出现在开阔的高海拔地区。虽然曾记录到超过5,000米(16,000英尺)的海拔,但该物种通常在1,000和4,500米(3,300和14,800英尺)之间的海拔筑巢,有时在冬季会记录到降至海平面的情况。[3][5] 在山地地区,它们在高山苔原、高地草原和高原等栖地筑巢,经常在这些各种草地和岩石区觅食。它们也会在夏季和冬季拜访耕地。[3][5][18][20] 大𫛭是相当典型的𫛭,经常进行广泛的滑翔飞行,翅膀保持在相当强的上反角。[3] 大𫛭经常进行悬停,通常在狩猎期间。与许多𫛭不同,它们在狩猎时通常没有可用的栖木,因此必须从飞行中俯冲而下,但有时可以利用岩石作为狩猎栖木。它们也会有时在地面捕捉昆虫。[3] 大𫛭是部分迁徙鸟,经常在显然寻找合适的狩猎区域时进行短距离迁徙。秋季的迁徙通常发生在9月至10月,春季则在3月至5月返回。[3] 在10月底,大𫛭经常被记录到迁徙过戈壁沙漠。[5] 迷鸟在日本到中国南部的越冬区域可能位于低地耕地。[5][26]
大𫛭大致上是以小型哺乳动物为主的专业猎手。在青藏高原,该物种的主要食物包括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占756件猎物中的57.5%)、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19.5%)和间颅鼠兔(Ochotona cansus)(18.6%)。[9] 在这一地区进行的稳定同位素比率研究进一步证明,尽管小型哺乳动物是主要食物,在这些首选猎物的数量下降时,大𫛭在西藏会转而以各种雀形目鸟类为食,主要但不完全是幼鸟,如百灵、鹀科、雀科和黑尾地鸦。[27] 在西藏高原的另一个常见猎物是中华鼢鼠(Eospalax fontanierii)。[9][28] 蒙古的大𫛭种群高度依赖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其数量可能受到这种猎物种群周期的影响。[29][30] 蒙古的其他重要猎物包括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和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rica)。[29][30][31] 在俄罗斯阿尔泰山脉的南部,59件猎物中以红背䶄(Myodes rutilus)为主,占27.1%,未识别的田鼠占22%,棕背䶄(Myodes rufocanus)占18.6%,东北鼠兔(Ochotona hyperborea)占16.9%,各种鸟类也占16.9%。[32] 此外,在阿尔泰,还记录到大𫛭攻击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33] 冬季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观察到的猎物包括柽柳沙鼠(Meriones tamariscinus)、家鼠(Mus musculus)、灰山鹑(Perdix perdix)、岩鸽(Columba livia)和百灵。[34] 除了典型的觅食外,有时也会从地面捕捉昆虫如甲虫和蝗虫,有时也会吃鸟蛋。[5] 虽然主要猎物通常是相当小的啮齿动物和类似哺乳动物,但有时也会捕猎较大的猎物。替代猎物可能包括重达453 g(0.999磅)的柳雷鸟(Lagopus lagopus)和达乌尔猬(Mesechinus dauuricus),偶尔还包括更大的猎物如毛兔(Lepus oiostolus),重达2,320 g(5.11磅),和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重达1,550 g(3.42磅)。[5][14][29] 此外,还记录到大𫛭偶尔可能捕食蒙古瞪羚(Procapra gutturosa),其出生时约重2.9千克(6.4磅)。[35] 在
罕见的情况下,它们可能捕食小型食肉目动物如香鼬(Mustela altaica)和赤狐(Vulpes corsac)幼崽。[36][37] 大𫛭经常在同样的猎物和栖地上与雕鸮进行广泛的觅食,但雕鸮体型更大且更强壮,有时还会猎杀大𫛭。[9][38] 此外,大𫛭有时会成为金雕(Aquila chrysaetos)的猎物。[39]

大𫛭的繁殖期为4月至8月,通常在5月产卵。[10][11][40] 巢通常位于露头、峭壁和悬崖的岩棚上,通常由岩石或植被挡住风雨。部分巢还建在陡峭的岩坡上。[3][5] 巢由树枝构成,并且内衬良好,通常使用羊毛、草、干粪以及可能有害的人类垃圾来铺垫。[3][41] 该物种通常产下2到4颗蛋,如果整个巢卵丢失,它们有能力再产下一窝。[3] 在蒙古,已记录到的窝卵数量异常可变,最多可达8颗,平均窝卵数为3.49颗。[30] 孵化期为36到38天,尽管之前报告的仅约为30天。[18][40] 雏鸟覆盖灰褐色绒羽,生长相当缓慢,约在45天时羽翼丰满。[40] 在蒙古西部和中部,平均窝产雏数为1.95只。[30] 通常,大𫛭通常能够成功孵化两只雏鸟,尽管有记录显示最多可孵化四只。[5] 繁殖成功率被认为是基于食物的,并且在稳定的猎物如田鼠数量下降时,已经报告出现更高的幼雏竞争和可能的同类相食现象。[29][42]
Remove ads
保护
-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级:二级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