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天主教科隆总教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天主教科隆总教区(德语:Erzbistum Köln;拉丁语:Archidioecesis Coloniensis)是罗马天主教在德国科隆设立的总教区,也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采邑主教区之一,与其他领土一起并称为科隆采邑总主教区,12世纪科隆总主教被立为选帝侯后又被称为科隆选侯国。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9年7月7日) |
Remove ads
现况

2011年有教友2,080,656人,占辖区总人口40.4%、554个堂区、1,041名司铎、312名执事、298名修士、1,599名修女。现任总主教为莱内·玛利亚·沃尔基枢机。
历史

科隆是古代罗马城市。1288年成为自由城市,主教府从科隆主教座堂迁到波恩。其版图包括沿着莱茵河左岸,西方滨临着于利西公国的狭长地带;以及莱茵河对岸的威斯特伐利亚公国、贝格和马克这两个地区。传统上,科隆总主教被列为德国的选帝侯之一,以及意大利和勃艮第的大书记官(Archchancellor),技术上从1238年和1263年(不再改变)直到1803年。
在16世纪,至少有两位科隆总主教改宗新教。第一位Hermann von Wied 在改宗后辞去总主教职务。但是格布哈特·特鲁赫泽斯·冯·瓦尔德堡在1582年改宗加尔文派后,试图进行世俗化,这导致科隆战争,巴伐利亚军队安排一位巴伐利亚王子Ernst担任总主教,这是德国的反宗教改革第一个重大胜利。从此直到18世纪中叶,总教区受到统治巴伐利亚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强烈影响。由于这一时期,总主教也经常领有明斯特和列日这两个采邑主教区,成为德国西北部最有实力的诸侯之一。
1795年以后,总教区的版图因地处莱茵河左岸被法国占领,并于1801年正式合并。1803年,《帝国代表重要决议》(Reichsdeputationshauptschluss)世俗化总教区的其余部分,将威斯特伐利亚公国割给黑森-达姆施塔特伯国。科隆在1824年重新成为无世俗政治权力的总教区,直到今日。
Remove ads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