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天文单位系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天文单位系统的正式名称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1976)天文常数系统(IAU (1976) System of Astronomical Constants)[来源请求],是在天文学开发出来的测量系统。它于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通过[1],并且在1994年和2009年更新过(参见天文常数)。
这个系统开发是因为天文资料在国际单位制(SI unit)下的测量和表述都有困难之处。尤其是在太阳系内的天体,需要数值非常庞大且精确的资料,其中许多不能方便的以SI单位处理或显示。通过大量的修改,天文单位系统系现在明确的认同广义相对论的结果,这是国际单位制需要补充,以正确的处理天文资料。
天文单位系统是三维系统,因为它定义长度、质量和时间。相关的天文常数也对应不同的参考系需要报告的观测[2]。这个系统是个传统的系统,其中无论是长度单位或是质量的单位,都是纯物理的常数,并且对时间至少有三种不同的量度。
Remove ads
天文系统的时间单位
天文系统的时间单位是日(day),定义为400 86秒。365.25日构成一儒略年 [1]。D是天文学上用来表示日这个单位的符号。
天文的质量单位
天文的质量单位是太阳质量[1],常用符号M☉表示。太阳质量是天文学上表示庞大质量的标准方式,用来描述恒星和星系的质量。太阳质量定义为太阳的质量,约92×1030 kg,大约是 1.988地球质量的000倍,或 333木星质量的1,048倍。
在实务上,太阳系内天体的质量应用在动力学上时,是GM的乘积,此处的G是万有引力常数。在过去,太阳的GM受限于实验确认的精确度。目前接受的值是[3]G M☉=1.327 124 420 99 × 1020±1010 m3s−2。
木星质量(MJ或MJUP)是等于行星木星总质量的质量单位,其值为×1027 kg。木星质量用于描述 1.898气态巨行星的质量,例如太阳系的外层行星和太阳系以外的系外行星。它也用于描述棕矮星和海王星质量等级的行星。
地球质量(M🜨)是等于地球质量的质量单位。1 M🜨 = ×1024 kg。地球质量常用来描述岩石 5.9742类地行星的质量。它也用来描述海王星质量的行星。1地球质量是木星质量的15倍。 0.003
天文的长度单位
天文的长度单位现在明确的定义为149,597,870,700米[4]。高斯重力常数(k)的值是20209895,在以前,它是由天文单位的长度、质量和时间推导出来的 0.017[1]。k2的因次是当时的重力常数(G),也就是L3M−1T−2。单位距离这个术语也会用A来表示长度,但一般用法是以au、AU、或ua来做为天文单位的符号。
天文单位的一个等效定义就是在牛顿的圆轨道上,不受外力扰动的无穷小质量的质点,以平稳的角速度,每日绕行20209895的轨道半径 0.017[5]。这大约就等于地球到太阳距离的平均值。
光速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定义值是c0 = 792458 m/s的国际单位制。以这样的速度,目前天文单位的长度被接受的值是 299[3]: 1 ua = c0τA = 97870700×1011 ± 3 m,此处的τA是光跨越天文单位的长度所花费的时间。 1.495星历表的天文单位是在测量的条件下得到的实测资料,所以是反过来决定跨越所需要的时间τA。
Remove ads
距离非常遥远的星系通常不用传统的单位来标示距离,而是以红移。这个原因是从红移的值转换到距离的单位需要知道正确的哈伯常数。但是,直到21世纪初,这个值都还不能准确地测量出来;并且在宇宙论的距离,还需要考虑时空的弯曲,这使得一个距离有这多重的定义。例如,距离的定义是一束光旅行到观测者所需要的时间,会因为该天体外观尺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