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太田树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田樹蛙
Remove ads

太田树蛙学名Buergeria otai)是树蛙科溪树蛙属下的一个物种。外型上与日本树蛙Buergeria japonica)及周氏溪树蛙Buergeria choui)极度类似。后来学者根据遗传、形态、叫声和行为反应上的差异,将本种自日本树蛙中独立出来[1]。本物种得名自日本两栖爬虫类学者太田英利教授,以纪念其对东亚及台湾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的贡献[2]

事实速览 太田树蛙, 科学分类 ...
Remove ads

物种描述

本种属于小型树蛙,躯体稍微修长。雄蛙吻肛长约 23.1–29.3 mm,雌蛙吻肛长约 29.7–37.5 mm 。肩胛部分具有一对棒状隆突。头部呈三角形,吻端成锐角且末端圆钝。趾部末端膨大,形成吸盘,吸盘大于两个趾幅宽。前肢无蹼,后肢有蹼。背部有一深色的X或H字纹,无纵纹。眼部中间有一深色倒三角形记号。颊部灰白,且有小型不规则斑纹。腹部灰白,上肢及大腿有稀疏的棕色条纹。大腿内侧有规则点状白斑,斑点主要聚集于大腿基部[3]

本种形态上与日本树蛙极度近似,其中大腿的斑纹为重要的鉴别依据。日本树蛙为不规则的云状斑,太田树蛙则为规则的点状斑[2]。此外,日本树蛙的鸣叫声细碎如虫鸣。太田树蛙则会发出另一种高低起伏、强弱参杂的曲式[2]

分布及栖地

本种目前仅知分布于台湾,广泛分布于台湾东部及南部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区。西部地区的分布北界为朴子溪,东部则为兰阳溪。本种可能为目前台湾的树蛙科中数量最庞大的一员[3]

生物学

Thumb
鸣叫中的雄蛙
Thumb
背面观

太田树蛙及其近亲偏好栖息于小型的溪流,及其附近的小沟渠及浅水区,但现少直接进入主要河道。繁殖季通常为2至10月,繁殖高峰期4至7月。雄蛙通常会于日落后开始鸣叫,鸣声通常会于近午夜时达到高峰。卵直径 1.2 至 1.4 mm,常附着于水生植物上。一般会于24-36小时后孵化。蝌蚪期约15-30天,植食或腐食,主要栖于水沟底层[3]

太田树蛙及日本树蛙具有相当好的耐热性,这点与其他无尾目成员相当不同。蝌蚪会偏好游往水温 30˚C 以上的温暖的水域,甚至可达41 ˚C。学者推测这么做可能可以延长繁殖季节,减缓孵化速度,使蝌蚪体型增加[3]

发现历史

由于形态极为类似,本种在过去长期被归为日本树蛙。后来特生中心林彦博研究员、科博馆曾惠芸博士、和台湾师范大学研究团队的发现花莲、台东地区,和台湾南部的树蛙,与宜兰县西部及台湾的西北部平原的日本树蛙(后来被独立为周氏树蛙)具有相当的遗传差异,因此怀疑可能为另一个尚未被科学描述的新物种。台师大王盈涵等人借由叫声,成功对两类群进行鉴别。由于两种群在行为、鸣声,及遗传的差异,再加上大腿腹侧稳定的花纹差异,于2017年将本种自日本树蛙中独立出来,并命名为太田树蛙[1]

然而,由于该论文发表于电子期刊《PLOS ONE》上,但按照国际动物命名规约(ICZN),新物种的命名必须发表于纸本期刊才算正式的发表。若发表于电子期刊,必须事先在ZooBank上进行注册(第三章8.5条),因此“B. otai”被视为不合法名。于是林思民等人在ZooBank补行注册后,又于2018年2月发表补正文件并附上注册编号。但由于第二次发表并无重新叙述原论文对模式标本的指定与叙述,因此有学者仍质疑这样的发表无效。故而林氏等人又于2020年9月于《自然保育季刊》重新描述该物种,太田树蛙的分类地位始得以确认[4]

Remove ads

命名语源

本物种种小名得名自日本两栖爬虫类学者太田英利教授,以纪念其对东亚及台湾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的贡献[2]

保护

本种于2023年被收录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5]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