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太监 (官职)

中国古代官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太监中国古代官名(常与“大监”混淆,但两者为不同意思),[1][2]最早出现于北魏,为女官称号。唐代时为外朝官职大监的别称。宋代为高级女官职称,辽代是政府高级职位的名称。至明朝时,由于太监职位常由宦官担任,于是“太监”变成了高级宦官的称谓,到清朝时,宦官统称为太监,成了宦官统称。1912年清朝覆灭后太监才开始消失。

历史

太监一名始见于北魏孝文帝置女官管理内事,其中有“大监”一职,在作司之下,女侍中之上[3],而古人常把“大”与“太”混用,故“大监”可能即为太监,如北齐时,宫女出身的穆黄花(字舍利)为北齐后主高纬临幸后被称为“舍利太监”[4]

唐代外朝官职中有大监,也作太监。

“太监”作为正式官名的记载始见于宋代孙逢吉《职官分纪》载,宋太宗在内廷置内官(女官),有尚宫及太监,同负责内省事务,又改内省为尚书内省,尚书、太监并号尚书。这里的太监为高级女官职称,亦作大监[5]。亦有其他官署设有太监官职。

辽代时,太监为南面官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将作监都水监官署的主官,下有少监监丞

元代时,太监为艺文监典用监典医监典牧监甄用监太府监度支监利用监中尚监章佩监经正监秘书监等官署皆设有太监官职,位次于各监的卿或太卿。

明代宫中设二十四衙门,内设十二监、四司、八局,各专设掌印太监一人提领。及其他机构主官,其中十二监中的内官监御用监、四司、八局、内府供用库、提督东厂等,各设掌印太监一人。部分机构如司礼监除掌印太监外,还有提督太监秉笔太监随堂太监;提督京营除掌印太监外还有坐营太监。由于这些太监常由宦官出任,于是后来“太监”变成了高级宦官的称谓。但明代并无规定太监职位必须由宦官出任。

清朝时,宦官统称为太监,太监一词才完全与宦官同义。

1912年宣统退位后,便停止新招太监入宫,但直到1924年冯玉祥北京政变,驱逐逊清小朝廷后,所有太监才返乡,据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满洲国内部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太监,但随着日本投降苏联入侵满洲,太监从此彻底从中国官场中消失。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