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奥列尼夫卡监狱大屠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奥列尼夫卡监狱大屠杀,是2022年7月29日,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期间,顿涅茨克州奥列尼夫卡附近的一座由俄罗斯经营的监狱被未知原因摧毁之事件,袭击造成53名乌克兰战俘死亡,75人受伤[1]。囚犯主要是来自马里乌波尔围城战中最后一个乌克兰据点亚速钢铁厂的士兵。
乌克兰和俄罗斯当局都指责对方袭击监狱[2][3]。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说,俄罗斯当局炮击监狱是为了掩盖在那里一连串酷刑和谋杀乌克兰战俘的证据,乌克兰当局提供了他们所宣称截获的通信,表明俄罗斯应对罪行负责[4],而俄罗斯当局则认为是从乌克兰境内发射的海马斯火箭而导致事件发生[5]。到目前为止,尚没有独立证据确认谁应为大屠杀负责[6]。
Remove ads
爆炸
2022年7月29日夜,由俄罗斯支持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所控制,顿涅茨克州西南部定居点奥列尼夫卡附近一座监狱被摧毁。俄罗斯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的伤亡统计表明,有53名乌克兰战俘死亡,另有75人受伤[7]。俄罗斯最初报告称有40人死亡,包括8名警卫在内的75人受伤[8]。乌克兰当局则表示,大约有40人死亡,130人受伤[9]。双方皆确认被炮击的营房中有亚速战士俘虏[7]。《内幕》报导引述曾被关押在监狱的平民称,表明亚速战士在炮击前两天才被带到那里,而且见证警卫经常虐待和虐杀俘虏,并听到警卫称他们绝不会将亚速战士用来换回俄军俘虏[10]。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首脑杰尼斯·普希林表示,在拘留所的193名囚犯中没有外国人,但没有具体说明被关押的乌克兰人人数[7]。
乌方将责任归咎于俄罗斯当局。乌克兰安全局公布俄罗斯士兵之间的电话通讯录音,表明俄罗斯人在大楼内放置了炸药。安全局补充说,从现有的影片证据来看,一些窗户完好无损,没有目击者提到任何炮击或声音,这也表明没有火箭击中拘留设施[11]。据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称,爆炸是由俄罗斯政府支持被指控在非洲、叙利亚和乌克兰犯有战争罪的私人军事服务公司瓦格纳集团所实施,其由瓦格纳集团掌控者叶夫根尼·普里戈任亲自下令执行。但瓦格纳集团事前未与俄罗斯联邦国防部协调,其目的是在9月1日进行的官方检查之前隐瞒拘留乌克兰战俘期间挪用资金的行为[12][13]。
俄罗斯当局表示,乌克兰军队使用美国提供的海马斯火箭系统袭击监狱[5]。亲俄Telegram频道《NeZygar》宣称参考英国秘密情报局的一些数据,乌克兰武装部队在“英国国防部的控制下”进行袭击,意图将袭击监狱定性为“俄军试图掩盖对囚犯的处决和酷刑”,然后“进行类似布恰大屠杀式炒作”[10]。
几乎没有独立证据确认乌俄双方的说法。美国智库战争研究所表示,现有证据表明乌克兰的版本更合理,但表示无法确定哪一方应对袭击负责[14]。
在袭击的前夕[15],一段乌克兰战俘在另一个地区遭受酷刑的影片在网上流传,他被一名穿着“Z”字形迷彩服的俄罗斯军人阉割后杀死,尸体并被绑在车上拖行了一段时间[16]。

7月31日,马萨尔科技发布了监狱7月27日(爆炸前)和7月30日(爆炸后)的卫星照片。照片显示,爆炸只导致一栋建筑物受损,就是关押乌克兰囚犯的建筑物。其他建筑物均完好无损,没有明显的损坏迹象[17]。
Remove ads
反应
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表示,有足够证据表明这是俄罗斯“有计划的犯罪”,并表示联合国安理会已获悉这一事件[18][19]
乌克兰外交部就这次袭击向国际刑事法院起诉俄罗斯犯下战争罪[20]。乌克兰外长德米特里·库列巴敦促乌克兰合作伙伴“严厉谴责这种野蛮行为违反国际人道法”,并承认俄罗斯为恐怖主义国家[21]。乌克兰官员还呼吁国际红十字会和联合国进行干预,称这些组织在“亚速钢铁厂保卫者”投降期间是“乌克兰战俘生命和健康的保障者” [22],同样乌克兰要求对监狱攻击导致乌克兰战俘死亡的事件进行调查[23]。
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主任顾问米哈伊洛·波多利亚克称奥列尼夫卡过滤营的谋杀“是俄罗斯军队精心策划的”,并表示奥列尼夫卡“没有乌军的军事目标”,而且乌克兰军队“拥有所有准确识别被摧毁物体的工具”[24]。
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表示,俄罗斯军队“追求他们的犯罪目标——指责乌克兰犯下‘战争罪’,并隐瞒对囚犯的酷刑和处决”[25]。
在乌克兰武装部队、乌克兰安全局、国防部情报总局和最高拉达人权专员的联合声明中,将事件被描述为“俄罗斯联邦愤世嫉俗的恐怖行为、军事挑衅和典型的假旗行动”[26]。
从乌克兰官员的声明中可以看出,发生的袭击有两个主要说法:俄罗斯军队对过滤营的蓄意炮击和用爆炸装置炸毁建筑物[27]。
亚速团创始人安德烈·比列茨基代表亚速团宣布将追捕所有参与奥列尼夫卡监狱大屠杀的人,表示无论他们的职位如何都将承担责任,“无论你藏在哪里,都会找到你并将你消灭”[28]。
7月30日,亚速钢铁厂被俘虏的乌克兰战俘亲属和活动人士于基辅索菲亚广场参加集会,呼吁和平。亚速钢铁厂捍卫者家属协会发表声明中要求国际承认俄罗斯是恐怖主义国家,亦要求联合国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实践其对亚速钢铁厂乌克兰战俘的安全保证,派员前往事发地点,以了解悲剧的情况、伤员和其他战俘的健康状况,与及协助转移死难者尸体和乌克兰战俘[29]。
根据最高拉达人权专员德米特罗·鲁比内茨的声明,乌克兰已经向俄罗斯当局启动了归还死者遗体的程序[30]。2025年6月30日鲁宾内兹表示,多名联合国专家单独发布的实质资料,包含确凿的证据显示联合国内部分析表明,俄罗斯策划并实施对奥列尼夫卡监狱大屠杀,造成50多名乌克兰战俘死亡。指出事件发生时,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联合国已表示愿意调查事件。然而五个月后,由于缺乏安全保障,联合国奥列尼夫卡调查团解散。鲁宾内兹表示自己曾多次尝试与联合国调查团成员会面,以移交在乌克兰的资料。但调查团从未同意审查资料,自己更曾邀请俄罗斯人权专员一起前往惨案现场,但亦被拒绝。现在该报告列举俄罗斯武装部队用于杀害乌克兰战俘的武器弹药,并详细审查谋杀的策划、组织和执行过程。分析俄罗斯、乌克兰以及联合国本身的调查进程,并针对乌克兰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乌克兰坚持要求对肇事者进行调查并予以公正惩罚。[31]
俄罗斯联邦国防部称这次袭击是基辅的“挑衅”,“目的是恐吓乌克兰军人并阻止他们投降”[32][33]。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的代表表示,这次袭击是由乌克兰武装部队使用海马斯导弹造成。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当局展示了他们声称是海马斯导弹的部分碎片。抵达现场的路透社记者报导,导弹碎片被放置在长凳上,无法确定它们是在哪里收集的[34][35]。
顿涅茨克人民军新闻发言人爱德华·巴苏林告诉记者,乌克兰当局清楚地知道战俘的关押地点。据他宣称,乌克兰军队发动袭击杀死亚速团的战俘,因为据巴苏林称,他们开始就乌克兰军队的战争罪行作证[35]。
7月29日,俄罗斯驻英国大使馆在Twitter上表示,亚速团成员“应该被处决,但不是被行刑队处死,而是被绞死,因为他们不是真正的士兵。他们应该羞辱地死去。”Twitter将这条推文视为仇恨言论而隐藏但没有删除内容,称“让推文保持可访问性符合公众利益”[36]。
7月30日,俄罗斯联邦国防部公布死伤乌克兰战俘的名单[27][37],据称,该过滤营共囚有193名乌克兰囚犯,死者大约50人,伤者共73人[37]。俄罗斯联邦国防部的声明指出,“对乌克兰人的血腥屠杀,所有政治、刑事和道德责任均由泽连斯基、他的犯罪政权和支持他们的华盛顿承担”[37]。
Remove ads
美国最初拒绝就奥列尼夫卡监狱袭击发表评论。7月29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告诉记者,“我们没有足够的信息来评论这些初步报导。”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五角大楼高级消息人士表示,美国“没有准确的信息”确定是俄罗斯或乌克兰袭击了奥列诺夫卡[35],但消息人士也表示“对俄罗斯人告诉我们的内容保持谨慎,因为我们知道他们过去曾发表过几次与事实不符的声明[38]。”但在7月30日,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向乌克兰“尽一切努力确保”俄罗斯对奥列尼夫卡战俘死亡事件负责[39]。
欧盟的高级外交关系官员何塞·丰特列斯指责俄罗斯发动袭击,称其为“可怕的暴行”和“野蛮行为”[40][41]。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对此表示担忧。秘书长办公室拒绝进一步置评,理由是缺乏“第一手资料”[35]。联合国驻乌克兰协调员奥斯纳特·卢布拉尼(Osnat Lubrani)表示,该组织对关押乌克兰战俘的监狱遭到破坏感到震惊,袭击事件可被视为战争罪[5]。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表示,其将试图“进入”奥列诺夫卡的过滤营,以“亲眼看看发生了什么事”[42]。7月30日,俄罗斯联邦国防部宣布已邀请联合国和红十字会代表前往奥列诺夫卡进行调查[43]。7月31日,红十字会表示尚未收到俄罗斯确认允许访问奥列诺夫卡过滤营[43][44]。
爱沙尼亚总统阿拉尔·卡里斯在Twitter上强烈谴责奥列尼夫斯卡过滤营发生的大规模屠杀,表示俄罗斯不关心人类生命和国际法[39]。
摩尔多瓦总统马娅·桑杜在Twitter上表示“对俄罗斯在奥列尼夫斯卡过滤营杀害战俘的行为感到震惊和恐惧”[39]。
法国总统伊曼努尔·马克龙指责俄罗斯军队杀害乌克兰战俘,并表示法国已向奥列尼夫卡派出法医专家小组和移动实验室进行DNA分析。马克龙称这一事件为“俄罗斯武装部队实施的大屠杀”[45]。
2023年7月25日,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周二呼吁对奥列尼夫卡监狱大屠杀中50名乌克兰战俘的死亡追究责任。联合国人权机构表示他们已与幸存者进行了广泛的采访并分析了其他信息,并称此次事件并非由海马斯火箭所引发。声明中还称,尚未确定爆炸的来源,但他们将继续对该事件进行调查[46]。
Remove ads
另见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