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奥尔良 (安大略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奥尔良(英语:Orleans /ɔːrˈliːnz/;法语:Orléans [ɔʁleɑ̃][1])是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华的一个社区。它位于渥太华河沿岸,距渥太华市中心约16 km(10 mi)。
根据202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奥尔良人口为125,937人,亦拥有为数不少的法语人口。
在2001年并入渥太华之前,奥尔良社区分布在两个市政管辖区,合并前的东部属于甘白兰市,西部属于告士打市。根据 2021 年人口普查,奥尔良以前属于甘白兰的部分居住着75,453人,以前属于告士打的部分则居住着50,484人。如今,奥尔良拥有奥尔良东-甘白兰、奥尔良西-贤士以及奥尔良南-纳文三个市选区。
Remove ads
历史

19世纪30年代,最早的拓荒者抵达今天被称为奥尔良的地区。杜普伊斯家族、贝塞尔家族、梅杰家族、杜福德家族和维齐纳家族是最早的法语家族之一。一些讲英语的家庭也从早期就以奥尔良为家,比如肯尼一家和麦克尼利一家。
1858年,卡尔顿县为告士打镇登记了第一份分区计划(第1及2号地皮),并创建了奥尔良圣若瑟村。1859年,弗朗索瓦·杜普伊 (François Dupuis) 也注册了他的地皮 (3号地皮),其中包括圣若望街、杜贝尔街以及圣嘉禄街。
1850年代末,埃布拉德主教以法国同名城市的名字为这个社区命名。根据加拿大地名常设委员会的档案,他早在1859年就申请建立一个邮局,并于1860年获得批准。 [2]
1860年,亚丰素·马略·沙伊拿神父被任命为与该年成立的奥尔良圣若瑟堂区的常驻神父。1880年,该堂区由43个英语家庭和131个法语家庭组成。
1885年,第一座教堂正式落成。1922年,第二座教堂(即现在的教堂)取代了被大火烧毁的第一座教堂。那个堂区神父是伊拉略·沙特朗。
同年(1922年),奥尔良正式成为一个半自治市镇,称为警察村,使更多决策得以由当地完成。警察村由三名被选出的志愿者组成的委员会管理,负责维持公共安宁及卫生。当时,该村属于告士打镇,而告士打镇又属于卡尔顿县。然而,一些堂区居民居住在甘白兰镇,也就是位于作为两镇边界的尚普兰街以东。
到了1950年代,圣若瑟大道成为了一条主干道,沿路商店鳞次栉比,新的餐馆也纷纷开业。随着俱乐部和社区协会的成立,社会生活呈现出明显的社区色彩。1955年,随着第一个商会的成立,奥尔良的商机得到了可见的改善,商会为各种事业和因由而奔走,比如是在1960年时,商会带头推动一个现代化的供水及污水系统。 1958年,各大发展商开始推动奥尔良的市郊发展,并使奥尔良从一个乡村地区蜕变成一个睡城。
奥尔良第一个大型的发展是1958年的崑士活高地 (Queenswood Heights)。1970年,灰衣修女会 (Grey Nuns of Charity) 将500英亩(200公顷)土地出售给 Costain 和 Minto 两家地产公司,使他们得以在道风谷 (Convent Glen)、奥尔良森林 (Orléans Woods)以及沙特朗村 (Chatelaine Village) 等社区发展。
1974年1月1日,奥尔良圣若瑟村被并入渥太华-卡尔顿地区。在1970年代,该村第一所高中正式开学,而那所高中的青年也开始在课余时间开设不同的活动。
奥尔良人口及房屋在1981年至1991年间快速增长。在该十年里,奥尔良的人口从二万四千人飞升至七万人,甚至在1980年代成为全国人口增长率第二高的社区。
在1989年,奥尔良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市镇,甘白兰镇亦将镇公所迁入奥尔良。奥尔良的发展在1990年代依旧蓬勃,还见证了奥尔良商场的最终扩建、不同新企业开办、四所新高中开学等等。
于2001年,奥尔良被并入了渥太华市,成为了市区第16区(现为第15区)。自2000年开始的全国地产热潮导致了东奥尔良地区(致礼路以西和贤士路以南)开始被发展,例如新社区阿华隆和诺定关(包括诺定山)。该地区的人口增长促使了贤士道被扩阔,由原有的双线双程道路改为四线双程。随着贤士路被扩建,该路在致礼路和博智路间的路段亦被发展为商业区。
Remove ads
图片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