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女王已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女王已死》(英语:The Queen Is Dead)是英国摇滚乐队史密斯乐队的第三张录音室专辑,于1986年6月16日发行。专辑封面是阿兰·德龙在1964年的电影《喋血凌霄阁》中的剧照。[1] 专辑标题则取自美国作家休伯·塞尔比1964年的小说《布鲁克林黑街》。[2]
该专辑在英国专辑排行榜上停留了22周,最高排名第2位。在Billboard 200上最高排名第70位,并在1990年底获得美国唱片业协会的RIAA认证。[3] 在2020年更新的滚石杂志五百大专辑中,该专辑排名第113位。[4] 2013年,《新音乐快递》将本专辑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专辑。[5]
Remove ads
创作
在专辑制作过程中,马尔深受傀儡乐队、地下丝绒以及车库摇滚的影响。[6]
专辑的主打歌,即同名曲《The Queen Is Dead》,改编自马尔青少年时期便开始创作的一首歌曲。据马尔所说,《The Boy with the Thorn in His Side》是“一首毫不费力的音乐作品”,在1985年春季的巡演途中就已经写好了。这首歌的歌词暗指乐队在音乐界曾经不被看好的遭遇。[7]:48 2003年,莫里西将这首歌评为他最喜欢的史密斯乐队的歌曲。[8]
1985年夏天,马尔向莫里西的信箱投递了《Some Girls Are Bigger Than Others》的一段音乐样本。随后,莫里西为歌曲填上了歌词。马尔曾表示,他“更喜欢音乐胜过歌词”。[7]:405
《Frankly, Mr. Shankly》《I Know It's Over》《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这三首歌则是在1985年夏末,莫里西和马尔在大曼彻斯特博顿的马尔家中进行的一场“马拉松式”创作会议上完成的。[7]:136 据说其中第一首歌是写给届时史密斯乐队所属唱片公司Rough Trade的负责人杰夫·特拉维斯(Geoff Travis)的,但莫里西对此予以否认。[9] 特拉维斯后来形容这是一段“有趣的歌词”,表达了“莫里西想去别处”的渴望,并承认歌曲中关于“糟糕透顶的诗歌”的那句台词是对他曾为莫里西写的一首诗的引用。[10]:86
《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 的歌词部分借鉴了纽约娃娃乐队的《Lonely Planet Boy》。据马尔所说:“当我们第一次演奏这首歌时,我觉得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歌。” [7]:442 这首歌的吉他部分借鉴了滚石乐队翻唱的马文·盖伊的歌曲《Hitch Hike》,而盖伊的歌曲则启发了地下丝绒的《There She Goes Again》。[11]
《Never Had No One Ever》的音乐在1985年8月完成,基于马尔于1984年12月录制的一段小样;这段小样本身则源自傀儡乐队的《I Need Somebody》。[7]:281 据马尔所说:“这首歌的氛围几乎概括了整张专辑以及录制时的感觉。”[7]:282 歌词则反映了莫里西的不安全感,以及移民家庭出身的他在曼彻斯特没有归属感的情绪。[12]
《The Boy with the Thorn in His Side》《Bigmouth Strikes Again》和《Frankly, Mr. Shankly》在1985年9月至10月的苏格兰巡演中首次现场演出,[13]:120–2 而《The Queen Is Dead》和《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则在这段巡演期间进行了试音。[14]:78
马尔称《Vicar in a Tutu》是一首“随便写就的”歌,他表示:“这首歌改变了我试图改变这个该死的世界的想法。”[6] 歌曲《Cemetry Gates》在制作后期才决定被加入专辑,马尔原本认为这首歌的吉他部分不够有趣,无法扩充成一首歌,但莫里西在听到马尔的演奏后否定了这个想法。[7]:70 歌词中的“All those people .... I want to cry”主要取自电影《来吃晚饭的人》,该片还是莫里西的一个别名,谢里丹·怀特海德(Sheridan Whitehead)的来源。歌词中的“said a hundred times (maybe less, maybe more)”则源自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
Remove ads
发行
《女王已死》于1986年6月16日发行,并在5月19日发布预热单曲《Bigmouth Strikes Again》。很多人希望乐队能将《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作为单曲发行,但据说约翰尼·马尔想要发布一首像滚石乐队的《Jumpin' Jack Flash》那样爆炸性的、尖锐的单曲,来宣告史密斯乐队从休整期中归来。这首单曲的表现不如预期,在英国单曲榜上只达到了第26名。不过,专辑则在发行后取得了国际成功,在欧洲百大专辑榜上连续排名21周,[15] 最高排名达到第19名。[16] 它还在Billboard 200上达到了第70名,并在1990年底获得了RIAA认证。
在专辑初版发行30周年后的第二年,即2017年6月,乐队发行了《女王已死》的完整版本黑胶唱片,附带乐队的其他歌曲,如《Oscillate Wildly》《Money Changes Everything》《The Draize Train》等作为B面曲。[17] 同月,莫里西指责HMV试图“冻结销售”,因为后者限制每人只能购买一张新发行的黑胶唱片。[18] 2017年晚些时候,该专辑由华纳唱片重新发行,其中包含了《There’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和《Rubber Ring》的新录制版本,以及一张1986年录制但之前从未发布过的现场专辑。[19] 莫里西称,“只有在思考一位怪异的科学天才是否会认可你时,你才会取得进步——而这正是史密斯乐队在《女王已死》中所迈出的飞跃。”[19]
Remove ads
评价
汤姆·希伯特(Tom Hibbert)在发布于杂志《Smash Hits》的评论中称“吉他很棒,有些歌词令人赞叹不已,有些则像五年级学生在课桌上的涂鸦”,并形容莫里西“一半是天才,一半是小丑”。[32] 《村声》杂志的罗伯特·克里斯特高写道,尽管他不喜欢史密斯乐队先前的专辑,但《女王已死》却让他“一见倾心”,“莫里西展露出了他的才华,对女王的嘲讽抨击远超约翰·里顿”,认为“这让人们更容易跟随他进行那些更为感性的冒险”。[31] J·D·康斯丁(J.D. Considine)认为史密斯乐队“集合了英国新音乐所有令人钦佩和厌恶的特质”,约翰尼·马尔“精辟、丰富的吉他演奏”使作品极具旋律性,但莫里西“常常偏离传统的音调观念,导致乐队的旋律在此过程中被破坏”。不过,他总结道,莫里西“在大多数情况下控制住了自己的嗓音”,并称赞专辑乐曲《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极富感染力”。[33]
Pitchfork将《女王已死》列为20世纪80年代最佳专辑中的第6位。[34] 2000年,科林·拉金(Colin Larkin)在他的著作《史上最伟大的1000张专辑》(All Time Top 1000 Albums)中将该专辑列为第10位。[35] 在《滚石》杂志中,加文·爱德华兹(Gavin Edwards)评价该专辑为“史上最有趣的摇滚专辑之一”,指出莫里西“学会了通过讽刺来表达厌恶”,而约翰尼·马尔则“以机智且灵活的音乐与他(莫里西)的言语过剩相匹配”,并总结道,“如果女王的反应是‘我们不觉得好笑’,那么她就会是唯一一个讨厌这张专辑的人”。[28]
曲目列表
制作人员
|
制作
|
设计
|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