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姬聲雅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姬聲雅士(Gay Singers)是香港一支無伴奏合唱組合,正式成立於1994年,是香港最早期成立的無伴奏合唱組合之一,亦被譽為「香港最為人熟悉的無伴奏合唱組合」[1]

名稱由來

姬聲雅士各成員均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音樂系(部份替補成員除外),其中、英文名稱均包含了多重意思。「姬聲」、「雅士」代表團員;粵語中「姬」與「基」同音,突顯所有成員皆是「崇『基』人」[2];英文名稱方面,"Gay"與粵音「基」同音,有「快樂」之意,代表組合的風格開心諧趣;"聲雅士"的粵音與英文"singers"(歌者)接近[3]

發展過程

根據「姬聲故事:二十週年團慶說唱會」內述史部份,姬聲雅士之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學院期(1994-1998上半年)

顧名思義,在這時期內,所有姬聲雅士成員均為學生,演出場地亦只在校園內,人數及陣容每次均不同,然而幾位主力成員都有參與大部分演出。一如外地類似組合,姬聲雅士當時以小合唱團形式合作,每聲部由數人同唱,演出時不需音響設備。

(2022年10月19日, 姬聲雅士於社交媒體表示當日為其28歲生日,因此其正式成立日期應為1994年10月19日。)

固定人腳期(1998下半年至2003)

1998年起,八位較活躍成員陸續畢業,並決定組成一支有固定成員、一人一聲部的組合。不少打響名堂的事件,如春田花花音樂會、接受香港電台鏗鏘集》訪問、出版首三張CD及EP、在香港無線電視歡樂滿東華》裡與張學友合唱等,都在這幾年內發生。

調整期(2004-2006)

由於有成員因不同原因退團,姬聲雅士於這幾年間運作困難,所有八聲部歌曲難以在短時間內改編成五或六聲部演出,故此只能作零星演出,部分成員改以私人身份或"姬聲雅士成員"名義主持工作坊及講座等。然而,在此時期內,他們仍接受了香港有線電視拉近文化》、亞洲電視慧珊時尚坊》等訪問,只要無需唱太多歌曲,組合仍是樂於參與各類活動。

人聲樂隊期(2007至今)

隨著到外地留學的成員(如邵天慈)返港定居,加上新一批五或六聲部的歌曲編成,姬聲雅士再度活躍於演出,並在音響控制師協助下,於編制方面朝人聲樂隊(vocal band, 即把低音調得較沉厚、應用較多人聲敲擊英语Vocal_percussion、演唱較多流行風格歌曲的無伴奏合唱組合)方向演變。此外,自2007年起,姬聲雅士亦開始於港澳以外地區演出及教學,部份非商業性演出,由民政事務局藝術發展基金贊助。

成員馮國東於「姬聲故事:二十週年團慶說唱會」中說他們暫未有計劃衝出亞洲,因部份成員的兒女還小,不便遠行。

Remove ads

活動

姬聲雅士一直致力推動香港的無伴奏合唱發展,除舉辦音樂會外,更主辦(或與其他機構合作舉辦)工作坊、交流會及短期課程等,又於2009年成立「姬聲雅士阿卡貝拉發展基金」,為新成立或年青的無伴奏合唱組合提供支援[4]。此外,姬聲雅士亦透過不同的傳播媒體,包括電視節目、報紙及雜誌等,推廣無伴奏合唱。[5]

除本港外,姬聲雅士亦曾多次應邀到國內外不同地方演出,包括南韓新加坡馬來西亞新山吉隆坡臺灣哈爾濱天津北京上海廈門武漢西雙版納深圳順德廣州澳門[6]等。此外,姬聲雅士亦曾與交響樂團、舞蹈團及話劇團等合作,包括香港小交響樂團[7]、本地劇團「人間搞作」[8]等,又製作短片及音樂錄像(MV),探索無伴奏合唱與其他演藝形式作跨界別合作的可行性。

2014年5月25日,姬聲雅士於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舉行了「姬聲故事:二十週年團慶說唱會」(連展覽)[9],此節目於同年11月23日於賽馬會黑盒劇場重演。此外,又進行「20週年團慶巡迴演出」,到香港以外共九個城市演出。

2017年起,姬聲雅士推出“勁娘金曲系列”(靈感來自許多年前的電視節目勁歌金曲),每月於YouTube發佈一首老套歌曲(即廣東話所謂娘歌)。[10]

2019年,姬聲雅士再於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舉辦音樂會,主題為“開團柒件事”,慶祝創團25週年。

成員

曾參與的重要演出[11]

已推出的唱片

已推出的歌譜

已發表MV及其他片段

外部連結

注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