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学级崩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学级崩坏指一种班级集体教育的机能持续失效、用通常方法无法解决的状态。在1990年代后半关于日本的小学的报纸[1][2]、电视[3]等媒体报道中出现,并开始广为传播[4]

在日本

定义

1999年,受日本文部省(文部科学省的前身)研究委托的国立教育研究所(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日语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的前身)组织了“学级经营研究会”,关于在媒体中多被报道的学级崩坏现象,在小学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中期发表的报告书中,特地避开“学级崩坏”一词,而将其定义为“班级无法正常运作的状态”[5]

“学级崩坏”这样的叫法能使人意识到事态的严重,但也隐藏着弱化多方面观察复杂情况的态度之虞。故此,本研究的中期报告采取“班级无法正常运作的状态”这种折衷的叫法。指“学生在教室随意行动、不听从老师指导等,学校集体教育的功能失常的状态持续一段时间,班主任不能使用一般的手段解决”的状况。

学级经营研究会的最终报告沿用了上述观点[6],但大众仍使用“学级崩坏”一词议论此类现象[7]

学级崩坏作为教育与社会问题,常被大众媒体关注。1998年,NHK特集以“蔓延的学级崩溃”为主题进行了报道[8]

Remove ads

小学一年级生的学级崩坏(小一问题)

小学一年级生的学级崩坏在新入学儿童中尤为普遍。孩子难以适应从幼儿园这样以情感与沟通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到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的大幅转变,大众媒体多称为“小一问题”。东京都教育委员会日语東京都教育委員会开始调查全日本大学的教职课程[9],积极探求幼儿园与小学的对接方法[10]

原因

教育评论家尾木直树日语尾木直樹认为,学级崩坏的原因主要在于孩子的父母[11]

母亲一方

  • 忙于工作,将工作的压力带回家里
  • 对孩子缺乏,不关心孩子
  • 不与孩子玩耍
  • 不成熟、固执任性、不能分辨善恶
  • 喜好名牌商品[12]

父亲一方

学龄前儿童

原因也在于幼年养育的不足。[14]

  • 幼年期的生活紊乱:不吃早饭、作息失调
  • 幼年期与他人交往的缺失(少玩耍、少子化早期教育等)
  • 幼年期的亲子关系不完整(非接纳的教育、身体接触缺失)[15]
  • 母爱不足
  • 沉迷电视
  • 父母的不成熟[16]
  • 过早被看作大人,缺乏自信自尊心[17]
  • 父母过于弱势以致教养缺失[18]

小学低学年

  • 兴趣班的忙碌
  • 父母与学校过高的要求[16]
  • 父母与父母之间联系少[19]
  • 过于物质地看待孩子的幸福[20]

小学高学年

以往多出自中学时期的状况有低龄化的倾向。

学校一侧的原因

  • 体罚[22]
  • 集体主义教育[23]
  • 幼儿园在1990年左右逐渐转为“自由保育”,但小学方面还未改变,学生入学时落差过大[24]

参考文献

关联项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