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安世高
中国东汉时期(约2世纪)西域僧人,佛经翻译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安世高(?—大约2世纪),本名清,字世高,来自西域安息帝国,故称“安”。原为太子,后出家为佛教僧人[1],和支娄迦谶并列为东汉时期佛经翻译的重要人物。
生平
年幼时以孝行闻名,聪敏好学,并精通外国典籍、七曜五行、鸟兽之声、医方异术,无不畅达[2]。约130年,他因不安于世俗生活,将王位让位给叔父,出家修行,精研阿毘昙与禅经,历游西域诸国[3]。于汉桓帝即位初年(约147年)只身东来。建和二年(148年),游步洛阳,通习汉文。在中原大约二十年,弘法译经[4]。东汉末年,汉灵帝即位时(约170年左右),中原动荡不安,安世高避祸江南,曾先后到豫章、丹阳、会稽等地宣扬教义,讲解佛典。曾至广州,最后于会稽(浙江绍兴)遭误伤身亡[5]。
安世高所译佛典以说一切有部的禅经和毘昙学为主[6],世称“善开禅数”(禅定、法数)。释道安法师誉其译作:“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
翻译作品
安世高的译籍,《出三藏记集》卷二载出35部40卷,还具体列出所译经名。安世高译经时,往往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其中《四谛》、《口解》、《十四意》、《九十八结》,道安认为似乎是安世高所撰。《口解》是讲经的记录,类似于讲义[6]。
安世高的译籍历经散佚,现存22部26卷,吕澂编著的《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所列如下[6][7]:
吕澂认为从翻译用语等对勘,“五阴譬喻经”、“转法轮经”、“法受尘经”与“禅行法想经”可能不是安世高译经,而“四谛经”有与记载不符的疑虑。许理和等人排除掉《五十校计经》、《九横经》、《积骨经》、《杂经四十四篇》等,认为这些不是安世高所译[9][11]。
一般较为肯定是安世高所翻译的佛经主要是《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道地经》、《人本欲生经》、《阿毘昙五法经》等,以及在日本天野山“金刚寺写卷”中发现的大小《十二门经》[12][9][13]。
另外,一卷本的《杂阿含经》从译语来看,或许也是安世高的译作。《出三藏记集》〈新集安公古异经录〉基本列出了该一卷本的经名,从“色比丘念本起经”至“说人自说人骨不知腐经”。现存的《杂阿含经》一卷本没有“署杜乘披罗门经”,又附加《身观经》、《四妇喻经》和《七处三观经》,形成今本二十七经的样貌[14]。
Remove ads
学术研究
冯承钧在1930年代曾研究安世高的身世,认为他是安息国王帕科罗斯二世之子Parthamasiris of Armenia,他父亲死后,由其弟弟Chosroes继位[15]。
马雍则认为安世高非帕科罗斯二世(满屈)之子,而是Chosroes(Osroes I)的儿子,他父亲死后,其叔叔沃洛吉斯三世继位,安世高被迫流亡他国[15]。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