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安化楼
安化楼是一栋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居民楼,1960年落成,是一栋实验性质的公社大楼,并因此而闻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安化楼是一栋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龙潭街道的9层砖混结构居民楼[2]:552,1960年落成,是一栋实验性质的公社大楼[3],并因此而闻名。
设计

此楼为强调集体生活而精心设计,楼内设置了食堂、活动室、幼儿园、小卖部,但各家都没有独立的厨房[3]。
- 一层有近百平米的大厅,按照“公共建筑的标准”设计[4];
- 一层有餐厅、图书馆[4];
- 楼内每层的走廊内都装有5盏吊灯,走廊及住间内铺花瓷砖地[4];
- 大楼中央有两部电梯,是全国首次将电梯引入居民楼[4]。
楼内有多种户型。主力户型是带一个卫生间的两居室(使用面积为46平米,租金阳面为每月10元,阴面为每月9元;可两户合租)。西配楼每层还有两套三居室,东配楼为一居室的单身宿舍[4]。
周围
东边有合作社;西侧有存车处、锅炉房;周围有很多学校(多数与安化楼同时建成):崇文区第二幼儿园、崇文小学、幸福二小(现培新小学)、男二十六中(现汇文中学)、女十五中(广渠门中学)[4]。
背景
1958年3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后,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国内出现了各种“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人民公社”的称谓。毛泽东肯定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人民公社后,各地掀起了办人民公社的热潮。11月,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提议人民公社“在城市中应当继续试点”。[3]
为了满足建筑需要,仿照苏联的做法,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每年都会修订一套图纸供建筑建设统一使用。为了满足新形势的要求,使设计有利于组织生活,工程师们进行讨论。工程师们各抒己见,建议建一座三四层的小综合楼做试点。综合楼的方案上报到北京市委,领导建议直接建成大楼。[3]
历史
此建筑建立在安化寺废墟上,因此得名安化楼。明代时,此地就已称为安化寺街[5]。
1980年代之前,周围不存在三层以上的建筑。本建筑是此地区第一座有电梯、煤气、暖气等设施的居民楼[6]。
居民和文化

1960年大楼落成后,首批入住的居民是回迁户。由于租金较贵,陆续迁入的居民社会地位较为优越,有干部、领导、演员等[3]。
虽然最初有食堂服务,规划的大食堂和幼儿园并没有办起来,没有厨房的问题日益突出。1964年,房管所在每层各辟出了3间房作为公共厨房。公共厨房的水费按人头均摊,轮流清洁。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之间的信任消失。轮流清洁的习惯消失;为了取得利益,对于公共水表,有人少报人头,并且有滥用的行为。2008年,更换了独立公共水表,有人采取了各种行为,防止偷水[7]。
曾经的居民委员主任有革命工作经验,组织义务劳动等活动[3]。2011年,小区组织了小年新年活动[8]、社区运动会[9]。
流行文化
- 电影《卡拉是条狗》在安化楼取景。
姊妹建筑

北京市政府建议在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城区各建一座公社大楼进行试点。宣武区财力不足,因此没有建设。建成的三座大楼使用一套标准图,建设时根据地点进行了调整[3]。福绥境大楼居民已经迁出,北官厅大楼已经拆除,目前只有安化楼还有居民居住。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