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圣公宗

源於英國的基督教教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聖公宗
Remove ads

圣公宗(英语:Anglicanism;或Episcopalianism,意为“主教制教会”),又称为圣公会安立甘宗[1],是指组织制度神学思想礼仪传统源自英国英格兰)的英格兰教会爱尔兰教会、及其于世界各地衍伸出来的教会之总称,为新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其英语原意为“英国式教会”或“盎格鲁式教会”。其因教义、体制与天主教会(旧教)相差不大,又被称为“新教中的旧教”。截至2011年,全球圣公宗基督徒超过8500万人。

更多信息 组织, 背景及历史 ...

圣公宗起源于16世纪,标志性事件为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因离婚问题与教宗产生矛盾,遂实行英国宗教改革,立英格兰教会为国教,将英国的教会自天主教会分立出来;后来随着海外传教的进行,世界各地陆续成立一系列衍生自英格兰教会或爱尔兰教会的教会团体,共同形成普世圣公宗。这些圣公宗的教会团体透过与英格兰教会的主教长——坎特伯雷大主教共融,而成为普世圣公宗的一员;坎特伯雷大主教虽在普世圣公宗的主教居于首位,但没有如天主教会教宗般的最高领导权英语Papal primacy

托马斯·克兰麦理查德·霍克休·拉蒂默等是圣公宗的代表人物,一如其他教派的路德加尔文诺克斯慈运理卫斯理等神学家。

Remove ads

名称解释

普世圣公宗团契(英语:Anglican communion)是神使徒所传的教会的一部分,是与坎特伯雷总主教共融的成员教会构成的一个教会,是既大公又经过改革的教会。

由于英语中Anglican与Angli词型相近,有时会被误认为是非宗派名称,因此在美国、苏格兰等强调圣公会非英格兰民族特性的地区,称为“The Episcopal Church”(“Episcopal”意为“主教制的”),信徒称为“Episcopalian”。

圣公宗于1842年来华,早期名为“安立甘会”,为英语“Anglican”(盎格利的)的音译。1912年4月26日,在上海改名为“中华圣公会”,取《使徒信经》中“我信圣而公之教会”之意。现在汉语地区、韩国及日本基督徒都使用“圣公会”为公用名称。

历史

由英国输出

十七世纪时英国圣公会开始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南非等地创立教会。从18世纪起,由一批圣公宗传教士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圣公宗教会。英国圣公会派遣史丹顿牧师到香港成立圣公会,为圣公宗在华播教之始。

普世圣公宗团契

独立自主的成员教会有完全的权限管辖本教会内部事务,不受英格兰教会或者其他外国成员教会的干涉,并通过和坎特伯里大主教的共融成为普世圣公宗教会的一部分。

按立圣品的制度

圣公宗具有完整的使徒统绪,特别是在按立神职人员的续承上。圣公会实行三品圣职主教监督)、祭司司铎牧师)和执事会吏教理问答)。此制度是七件圣事之一──圣佚圣事

教会纲领和礼文书

《三十九条信纲》

从天主教会分离出来后,圣公宗领袖须确定教义和信仰实践上与天主教和欧陆新教之间的异同。在几十年的形势变化中,一系列关键性的教义文献相继出现,直至最后于1571年确认《三十九条信纲》。普世圣公宗内,不同成员教会对《三十九条信纲》的地位持不同观点,例如美国圣公会1801年已删除了关于英国王室至高无上的条文,现时该会神职人员和平信徒亦毋须遵守信纲条文。虽然《三十九条信纲》现时对教会已不再具约束力,但条文内容及其教义已被纳入《公祷书》。[2]

《公祷书》

圣公会的礼文书,同时也是普世圣公宗和各成员教会的法典。第一本《公祷书》于1549年写成,不但用英文编写,还有系统地编排经课表,从此成为崇拜时信徒认识信仰、一同敬拜、颂扬上主的工具,之后在1552年、1559年、1662年和1928年亦有推出不同版本或修订。1662年版是最后一本获英国国会接纳通过、具法律地位的《公祷书》。1928年版虽然不获英国国会接纳通过,却获主教院授权在教区牧区使用。直到近代,英国国会已授权英格兰圣公会,自行决定教堂使用的崇拜礼文,无须再经国会通过。

信仰及神学

三重法码

  • 圣经、传统、理性[3]作为圣公会的其中一个的信仰根基。

两大圣礼

普世圣公宗只承认两个圣礼圣洗礼圣餐礼,但普遍视坚振礼婚礼按立礼告解傅油礼为重要宗教礼仪。[4][5][6]

三大信经

兰柏会议

兰柏会议始于1867年,是全球普世圣公宗的一个定期主教会议,主教出席需要得到邀请。150年以来,兰柏会议在同性婚姻、按立女主教等重大议题上主导著圣公宗的思想。

普世圣公宗成员教会

参考文献

参阅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