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官涌之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官涌之战是林则徐奏报于1839年11月发生的清朝与大英帝国之间的武装冲突事件,依英军记载则英军并未参战。清军为了防范英军的侵犯,于尖沙咀以北官涌山布防。清道光十九年九月廿九日至十月初八日 (1839年11月4-13日) ,林则徐奏称英舰于10天内向清军进行海陆攻击6次,但是未能攻克官涌。[1]
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和水师提督关天培商议,为了控制外洋海面,在尖沙嘴和官涌山岗一带驻军。关天培调陈连升防守。官涌营盘居高临下,可以俯击英船。英军不断派人到此偷袭。 1839年6月20日,九龙尖沙咀村发生林维喜案。英国水兵在村内醉酒闹事,打死村民林维喜,林则徐要求英国商务总监义律交出凶手,义律却自己轻判了事。此事因而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为香港被割让埋下伏笔。同年11月,中英随即爆发穿鼻之战,林则徐下令军队驻在官涌山。
据林则徐奏,英军在旬日之内,连续向官涌清军进攻六次,皆被击退,其中参战的有“嘚格喇𠱊”(Douglas是舰长,舰名“剑桥”)、“哆唎”等英船。而英方对此却全无记载,反称泊于香港一带的英船移往铜鼓时,于11月13日在九龙一带(即官涌)遭到清军的炮击。此时英国在广东海面仅有巡防舰窝拉疑号及新到的风信子号,以及官船路易莎号,从林则徐奏折来分析,此三舰并未参战。因此可以肯定官涌之战不是英军与清军之间的战事。[1]
Remove ads
第一次
第二次
九月廿九日(11月4日)夜,英兵舰数艘,对准官涌营盘一字排开,猛烈仰攻,但目标太高,不好命中。清军居高临下,向英兵舰进行俯击,英舰撤退。[2]
第三次
十月初三日(11月8日)英兵舰以大舰正面对官涌营盘开炮,同时派小船侧面包抄,乘海潮冲击靠近岸边,百余人乘隙抢上山岗,把总刘明辉率众截击,击伤英军数十名,死亡数人,其余滚下山岗。[2]
第四次
十月初四日(11月9日),英军在胡椒角(今海逸豪园附近)开炮试探,营盘守军游击德连用大炮、抬炮一齐还击,英舰被击中,潜逃。
林则徐、邓廷桢和关天培,增调水师官兵二百人,添置大炮六座,并调派候补知府余保纯、候补县丞张鹍、新安县知县梁星源、驻守大鹏湾的参将赖恩爵、都司洪名香、宋王台参将张斌就近带兵往官涌通力合作,准备夹攻来犯英军。[2]
第五次
十月初六日(11月11日)晚,清军按五个山梁分五路用大炮主动出击,英军逃跑。[2]
第六次
十月初八日(11月13日)下午,英舰来犯,清军仍以五个山梁,五路大炮叠轰,击退英舰。[2]
影响
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为防英军再犯,在尖沙嘴、官涌添置炮台,经余保纯、赖恩爵、梁星源等实地勘察,于尖沙嘴山麓、官涌之南山上各建炮台一座,由内地调配大炮五十多门,还将大鹏湾营改为协,派副将驻守。[3]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