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宝志禅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宝志禅师(418年—514年),俗姓朱,又称保志,多尊称为志公禅师、志公祖师。梁武帝时代佛教高僧,与达摩、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志公与傅大士被认为是禅宗的先驱人物。志公在民间有神通广大的形象,后世流传的济公传说,起初的原型可能就是来自志公。

生平
七岁时,依锺山(今紫金山)僧俭出家,居道林寺,专心禅观,因而得道。后以神通及不修边幅的言行而闻名,与佛图澄有相似之处,有许多神异的事迹。
刘宋泰始年间就有人见过他出入钟山,往来都城,当时已有五六十岁。宋、齐鼎革之际,他渐渐显露出灵异事迹:披散头发、赤着双脚,说话沉默都不合常理;有时穿着锦袍,饮食却和普通人一样,常常把铜镜、剪刀、镊子之类的东西挂在杖上背着奔走。有时向人索要酒肴,有时几天不吃,预言未来事情的先兆,表现他非凡的心智。他有时在一天之内分身出现在不同地方,远近的人都惊奇地赶去看他,他所住的地方总是议论纷纷。
齐武帝恼恨他用妖术迷惑众人,把他收押在建康监狱。第二天,人们都看见他在街市上行走,去监狱查验,他却还在狱中。当天夜里,他又对狱吏说:“门外有两辆车装着食物,金钵盛着饭,你可以去取来。” 果然是文惠太子萧长懋和竟陵王萧子良送来的供养。县令吕文显把这事禀报齐武帝,齐武帝便把他迎进华林园。不久,忽然他头上叠戴三顶布帽,也不知是从哪里得来的。没过多久,文惠太子、齐武帝、豫章文献王相继离世,南齐的国运也在这时走向末路。
灵味寺僧人释宝亮想把一条纳被送给宝志,还没来得及开口,宝志忽然过来牵起被子就走。蔡仲熊曾问他自己能当到什么官,宝志不回答,只是解下杖头左侧的绳子扔给他,没人明白意思。后来蔡仲熊做到尚书左丞,才知道这话应验了。永明年间,宝志住在东宫后堂,从平旦门中出入。永明末年时,他忽然说 “门上的血会弄脏衣服”,提起衣角快步走过。到萧昭业被杀害时,果然用牛车装着尸体从这扇门运出,停放在宦官徐龙驹的宅子里,而萧昭业的颈血一直流到门坎上。
南梁建立后,梁武帝对他尤为敬重,曾问国家寿命长短。宝志回答:“元嘉元嘉。” 武帝很高兴,以为梁朝寿命会比宋文帝的元嘉年间加倍。宝志虽然剃了须发,却常常戴帽,身穿下裙、帽衫、纳袍,所以世俗称他为 “志公”。他喜欢写谶语,就是所谓的《志公符》。高句丽国听说后,派使者送来绵帽供养他。天监十三年,宝志去世。临终前,他忽然把寺里的金刚像移到门外,对人说:“菩萨要离开了。” 十天后,他无病而终。此前,琅邪人王筠到庄严寺,宝志遇见他,和他交谈欢饮。宝志死后,武帝下令让王筠撰写碑文。[1]
Remove ads
传说
梁武帝时为帝师,极受崇信。相传梁武帝曾使张僧繇为他画像,志公现出了“十一面观音像”,因此他又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2]。
相传志公还设计了海青的缝合袖,民间传说梁武帝的皇后郗氏对众僧恶作剧,假意布施僧用斋,但悄悄在斋食中放入肉包,志公先知后,为僧人常服海青设计了缝合的袖袋,命僧侣在内中盛放馒头,伺机把肉包藏到袖子中,只食白馒头。相传郗氏因为时常嗔怒后宫妃子,死后灵魂堕入地龙之身,梁武帝请求志公等僧超度,现代流传的《梁皇宝忏》(《慈悲道场忏法》)即是志公与十位高僧为超度郗氏所作[3]。
参见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