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小行星25143

小行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行星25143
Remove ads

小行星25143临时编号:1998 SF36),又名丝川日语:糸川小行星[4][5],是一颗会穿越火星轨道阿波罗小行星。日本科学家正在通过隼鸟号太空计划对其进行详细研究。丝川小行星是继小行星433(爱神星,433 Eros)后,第二个有人造飞行器着陆的小行星,也是第一个被人类采样,并成为第一个被带回样品的小行星。

事实速览 发现, 发现者 ...
Remove ads

历史

这颗小行星是在1998年在丽倪耳计划中被发现的,当时的临时编号为1998 SF36,在2003年,日本隼鸟任务发射升空后,成为其目的地的这颗小行星就被命名为“丝川”,以纪念日本的火箭科学之父丝川英夫(Hideo Itokawa)。

说明

丝川是一颗S型小行星,在金石观测站雷达影像呈现不规则的细长型[6]

“隼鸟任务”证实了这项研究结果,团队并认为丝川是由两个或多个更小的小行星以重力作用结合在一起的聚合体

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的,丝川的组成行星的表面缺乏撞击坑,表面布满了星罗棋布的粗糙冰砾。任务团队形容这些特殊的冰砾为“瓦砾”[7]。这意味着糸川不是单独巨石(monolith),而比较像是经过长时间凝聚在一起的瓦砾堆。

隼鸟任务

日本的探测器“隼鸟号”于2003年5月升空,并于2005年9月12日抵达丝川的附近,先是固定在太阳与小行星连线上距离20公里之处,然后移近至7公里的距离上。隼鸟在11月20日花了30分钟的时间尝试操作设备登陆并采集样品,但没有成功。在11月25日做了第二次登陆和采集样品的尝试。隼鸟在离开小行星后,于2010年6月13日深夜返回地球,且将样品的胶囊舱降落在澳洲南澳大利亚州乌美拉(Woomera)。

表面特征的命名

隼鸟的工作团队依据星球命名系统的原则提出了主要特征的名称,交由国际天文联合会审议。可以参考丝川的地质特征名称表

隼鸟的工作团队也为更小的表面特征命名:[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撞击坑

小行星25143上的撞击坑,多以科学研究所的所在处和太空发射中心命名。

更多信息 名称, 名字来源 ...
Remove ads

小行星25143上的区(地形特征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多以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相关地点命名。

更多信息 名称, 名字来源 ...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