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尖沙咀东 (选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尖沙咀东(英语:Tsim Sha Tsui East,取消前代号E17)是香港油尖旺区议会曾使用过的选区,1994年设立,2015年分拆,涵盖尖沙咀东,最后一任区议员为民建联成员关秀玲。
范围
取消时选区由弥敦道、柯士甸道、觉士道、佐敦道、加士居道、漆咸道南及东铁线包围的范围组成,以介乎弥敦道至漆咸道南的传统尖沙咀商业区为主,而尖东商业区一带则只有少量住宅。当时与其相连的选区有尖沙咀西、佐敦东与及京士柏选区,东面以东铁线与九龙城区连接,投票站设于嘉诺撒圣玛利学校。
沿革
尖沙咀东选区源于1981年所设立的双议席尖沙咀选区,当时柯士甸道以南的范围包括在该选区内,由于区内商业发展较多,人口稳定,故此沿用到1991年区议会选举。
1993年港督彭定康推行政改方案,取消区议会委任议席及双议席选区制度,全面实行单议席单票制,并改由选区分界及选举事务委员会制定,选区数目随人口改变而大幅增加,同时由于油尖区议会及旺角区议会在取消委任议席后各只有十席左右,加上两区人口下跌,为善用资源,两者合并为油尖旺区议会。当中北至柯士甸道的原有尖沙咀双议席选区加入佐敦道以南范围后,以弥敦道东西分界,重划成尖沙咀西及尖沙咀东选区,梳士巴利道以南则以香港文化中心及新世界中心之间的行车道为界。
1994年区议会选举,原尖沙咀区议员李咏娜未有争取连任,本区议席由另一位尖沙咀区议员加利和另外五人争夺,最终由加利以过半数的1,281票成功胜出。1999年区议会选举,弥敦道、柯士甸道、觉士道、佐敦道由尖沙咀东选区划入尖沙咀西,只得无党派的加利参选,故此加利自动当选。
2003年区议会选举,加利继续参选,同时有MOHAMED IBRAMSA SIKKANDER BATCHA及王振雄参选,结果由王振雄1,094票对加利的677及BATCHA的148票,王以接近五成四得票当选。
2007年区议会选举,王振雄未有参选连任,形成未有势力占据的“白区”,吸引到七人参选,为当届最多人参选的选区。民建联派出关秀玲参选,前区议员加利卷土重来,温和民主派未有派人参选,由当时总部设于本区的社民连派出李伟仪参选,另外四人为独立候选人,当中一人为南亚裔的JAIN NEERAJ BRIJENDRA,七人混战下,关秀玲以687多于加利的609票及李伟仪的547票而当选,另外四人得票皆得数十票。
2011年区议会选举,关秀玲于本区争取连任,温和民主派公民党SINGH Harminder(盛浩文)出选,由社民连分裂而成的人民力量则派出廖少辉出选,同时前区议员加利的儿子AHUJA Monesh Gopaldas以加利仔名义竞选,本区亦有HATHIRAMANI Hiro Kishinchand参选,结果关秀玲以1,037票超过其他候选人而成功连任。
2014年选委会以油尖旺区人口增加,需要在京士柏选区划出油麻地北、佐敦北两个新选区,将该选区京士柏山部分跟本区尖东商业区及红磡车站一带合并为京士柏及尖沙咀东选区,而漆咸道南至弥敦道一带,则划为尖沙咀中选区。然而在京士柏选区一拆三之下,关秀玲在尖沙咀中成功连任,而原京士柏区议员则转到油麻地北当选连任,建制派代表则于佐敦北及京士柏及尖沙咀东选区胜出。新选区由建制派现任选区划出,被指“明益”建制派[4][5]。
Remove ads
历届议员
历届选举结果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