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尼古拉斯·温丁·雷芬

丹麦导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
Remove ads

尼古拉斯·温丁·雷芬丹麦语Nicolas Winding Refn,1970年9月29日)是一名丹麦男导演、编剧和制片人。他于1981年搬到美国居住,1993年毕业于美国戏剧艺术学院,另外其也是一名色盲人士。

事实速览 尼可拉·温丁·雷芬, 导演 ...

他的成名代表作是《药头悲歌英语Pusher (1996 film)》(1996年),并在之后相继推出续集《药头悲歌II:血染双手英语Pusher II》(2004年)和《药头悲歌III:死神上门英语Pusher 3》(2005年)[1]。2011年5月,他凭借《亡命驾驶》夺得第64届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2]

Remove ads

生平

雷芬的父亲是丹麦电影导演和剪接师安德斯·雷芬丹麦语Anders Refn,他与丹麦歌手卡斯帕·温丁丹麦语Kasper Winding是同母异父关系。他妻子是女演员兼纪录片导演丽芙·科菲克森丹麦语Liv Corfixen,两人育有两个孩子。

导演风格

雷芬曾谈起其电影中的人物塑造:

我一直喜欢那些因环境而自我改变的角色,最终他们必然会变成他们命中注定的模样。例如《药头悲歌II:血染双手丹麦语Pusher II》,讲述一个儿子(迈兹·米克森饰演)一生渴望父爱,却意识到必须杀死父亲才能洗清父亲的罪孽。使他萌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他意识到自己拥有孩子,而这份责任突然迫使他采取行动。虽然结局有些黑暗,但最终还是圆满落幕,但对这个角色来说,这就是他命中注定成为的模样。他几乎就像是实现了自己真正的意义。《亡命驾驶》也与此类似,车手注定要成为超级英雄,但他却失去了──爱、陪伴的一切。为什么他的这一切会被剥夺?因为他注定要成就更伟大的事业。[3]

此外,雷芬喜欢按时间顺序来拍摄自己的电影:“我读到(导演约翰·卡萨维蒂)关于他一些电影里也使用过这种方法,所以我想认为,‘这方法挺酷的’。但我在拍完首部电影后,就觉得‘怎么能用别的方法拍电影呢?’这就像一幅画——你持续画,一直画,我喜欢这种不知道最终成果会如何的不确定性[4]”。2011年9月,雷芬在谈到《亡命驾驶》时,更多地谈到按时间顺序拍摄的情况:

制作上总是有困难之处。我先前的所有电影,我称之为100%按时间顺序拍摄,而《亡命驾驶》大概占80%。之所以未能100%按时间顺序拍摄,是因为我根本负担不起最后剩下的部分,我负担得起我称之为“情绪时间顺序”的拍摄,这样就不会有人在拍摄中途死亡或中途离开。故事总是要有个结局的,所以尽可能地累积故事的基调。[3]

雷芬曾表示谈到与演员合作的方式:

我认为我询问演员的第一件事就是他们想做什么,有时会吓到别人,或者被误解为“哦,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我试着吸引演员——在某些情况下,强迫他们参与进来,因为很多演员不愿讨论事情,也不愿深入;他们只想来工作,演好自己的角色,然后就走人。但对我来说,并非如此。你必须全神贯注,浑然一体,而做到这一点的方法之一就是询问演员他们想做什么。这也能迫使他们更加真实。[4]

雷芬本身拥有色盲,这也影响了他的风格,他声称自己因为看见中间色,使得他的电影画面的色彩都是极度对比的[5]

Remove ads
总结
视角

影响

雷芬曾表示,观看《德州电锯杀人狂》(1974年)是其电影制作生涯的灵感来源:

我生长在电影世家。我的父母在法国新浪潮的熏陶下成长。对他们而言,新浪潮如上帝,但对我来说,它却如同反基督。还有什么比观看你妈妈不喜欢的美国恐怖片更好的反抗父母的方式呢?当我看完《德州电锯杀人狂》后,我意识到:我不想当导演,我不想当编剧,我不想当制片人,我不想当摄影,我不想当剪辑,我不想当音效。我想同时成为他们的所有。而那部电影证明了你可以做到,因为那部电影不是一部普通的电影。[4]

雷芬亦曾多次表示,对其电影生涯影响最大的是导演亚历山大·尤杜洛斯基(并拍出《罪无可赦》向他致敬[6]),且如此评价:

过去几年我在巴黎经常见到尤杜洛斯基,我们变得非常亲密。晚餐前,我们总会一起阅读塔罗牌,讨论它的意义。我认为,身为一个电影人,他是这个即将终结的时代中最后一位伟大的巨擘。一年前,他为我施洗,称我为他的精神之子,我想以此报答他。[7]

雷芬表示,其首部长片《药头悲歌丹麦语Pusher (film)》借鉴如吉洛·彭特克沃意大利语Gillo Pontecorvo的《阿尔及尔之战》(1966年)和鲁格罗·德奥达托意大利语Ruggero Deodato备受争议的《食人族大屠杀》(1980年)的所有元素[8]。以及对其产生影响的包括:约翰·卡萨维蒂的《暗杀中国赌徒事件英语The Killing of a Chinese Bookie》(1976年)和凯文·史密斯的《疯狂店员》(1994年)[4]

其他推崇的电影包括《东京流浪者》(1966年)、《怪谈》(1964年)、《狗脸的岁月瑞典语Mitt liv som hund》(1985年)、《火线救援》(2004年)、《麻雀变凤凰》(1990年)、《天蝎星升起英语Scorpio Rising (film)》(1963年)、《吸血鬼丹麦语Vampyr (film)》(1932年)、《录像带谋杀案英语Videodrome》(1983年)、《坐立不安》(1977年)、《科洛弗档案》(2008年)、《欲望科学怪人英语Flesh for Frankenstein》(1973年)、《吸血鬼星球意大利语Terrore nello spazio (film 1965)》(1965年)、《流动的天空英语Liquid Sky》(1982年)、《鬼店》(1980年)、《活死人之夜》(1968年)、《爱的机密》(1995年)、《少女十五十六时英语Sixteen Candles》(1984年)、《猎人之夜》(1955年)、《异形》(1979年)和《美女与野兽法语La Belle et la Bête (film, 1946)》(1946年)。雷芬参与修复的电影包括罗恩·奥蒙英语Ron Ormond的《燃烧的地狱英语Estus Pirkle》(1974年)、柯蒂斯·哈林顿英语Curtis Harrington的《夜潮英语Night Tide》(1961年)和瑞伊·丹尼斯·史特克勒英语Ray Dennis Steckler的《野吉他英语Wild Guitar》(1962年)[9][10][11][12][13]

雷芬也曾表示自己受到外星生命的影响。在《哥本哈根牛仔英语Copenhagen Cowboy》(2022年)制作完成后,幕后花絮《哥本哈根牛仔:夜访导演雷芬》于2023年1月31日上线Netflix。雷芬在花絮中谈到:

我是个十分迷信的人,我透过工作经常与外星生命交流。所以很自然地,我会把这种迷信融入创作过程中。我一直都知道,蜜尤这个角色和她所谓的姐妹拉凯尔本质上来自另一个维度。我只是需要弄清楚如何将他们融入故事中。[14]

作品列表

电影

更多信息 年份, 标题 ...
Remove ads

电视

更多信息 年份, 标题 ...

短片

更多信息 年份, 标题 ...

MV

更多信息 年份, 歌曲 ...

电子游戏

更多信息 年份, 名称 ...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