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尸掠兽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尸掠兽属([Necrolestes] 错误:{{Langx}}:文本有斜体标记(帮助),意思为“盗墓贼”、“尸体掠夺者”),又称尸袋猬属,是已灭绝的哺乳动物,生存于中新世早期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化石出土于萨米恩托层及圣塔克鲁兹层[2]。
尸掠兽属外型类似于现存的鼹鼠,同样也是以穴居为主,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食。它们是目前已知幸存至最后的子午猬类演化支。子午猬类为白垩纪晚期兴盛于南美洲的哺乳类,相较于单孔目,它们与兽亚纲(包含了现存的有袋类以及有胎盘类)之间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
尸掠兽属目前已知包含两个物种,分别为属于模式种的巴塔哥尼亚尸掠兽,是于1891年由弗洛伦蒂诺·阿米希诺根据其弟弟卡洛斯·阿米希诺所发现的化石发表命名;以及发表于2007年的奇异尸掠兽。
Remove ads
描述

目前已经发现了巴塔哥尼亚尸掠兽近三分之一的全身骨骼,包含了大部分的颅骨,系由多个个体的标本拼凑而成。尸掠兽的口鼻部末端向上弯曲,其鼻孔具有骨化的鼻软骨,并长有分隔鼻骨和前上颌骨的隔颌骨,而目前已知的兽亚纲物种均不具有此特征[3]。尸掠兽的前肢具有许多与穴居哺乳类相似的特征,包括向内弯曲尺骨鹰嘴,以及向内外走向压缩的肱骨头[4]。
生态学
尸掠兽属可能是外型近似于现存鼹鼠的哺乳动物,同样也以穴居为主,并以无脊椎动物为食。其口鼻部的形态显示,它们可能与现存的袋鼹和金毛鼹一样,透过前肢及铲状的口鼻部来挖掘前进。它们较大的中耳,意味着它们对于低频声音较为敏感[3]。
分类学
长期以来,由于尸掠兽属的高度衍征及其十分特殊、与任何已知的现存或已灭绝哺乳类均不相同的解剖学结构,这使得它们的分类位置一直处于地位未明的状态。尸掠兽属最初被认为属于兽亚纲,且由于其发现于当时孤立于其他大陆的南美洲,因此推测可能属于当时兴盛于当地的有袋类(后兽下纲)或是真兽下纲。
然而,2012至2013年的种系发生学分析研究中,科学家们认为尸掠兽属并不属于兽亚纲,而是将其分类至子午猬类下[5][6][7],这使得它们成为目前已知幸存至最后的子午猬类演化支。其中,鲁吉耶等人认为尸掠兽属与子午猬类中的克罗诺皮奥兽和伦纳德兽亲缘关系最为接近[5]。奇门托等人认为发现尸掠兽属与克罗诺皮奥兽、伦纳德兽以及包含其他子午猬类物种的演化支构成多分支[6]。而阿瓦里安诺夫等人则认为尸掠兽属、克罗诺皮奥兽和伦纳德兽构成子午猬类基群的一个演化级,而非演化支[7]。于2017年,针对尸掠兽属颅骨结构的分析更进一步地证实它们属于子午猬类[3]。
底下支序图系根据鲁吉耶、威布尔、贝克与阿佩斯特奎亚于2012年所发表的研究[5]:
子午猬类 Meridiolestida
|
| ||||||||||||||||||||||||||||||||||||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