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川军

军阀派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川军
Remove ads

川军为民国时期一军阀派系,其前身为清末于四川训练的新军,对辛亥革命发动有莫大贡献。辛亥革命成功后于四川成都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及后再与重庆蜀军政府合并成为四川军都督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川军成为旗下的革命军一支,而北洋政府成立后亦随即被改编成北洋陆军一部分,最后加入国民革命军

事实速览 川军, 存在时期 ...
Thumb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成都市人民公园

与其它的地方派系不一样的地方是,川军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川军内部的派系繁杂,刘文辉邓锡侯、何肇德、杨森刘湘等人各据一方,其中较大者则为刘湘。川军由于在抗日战争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声名显赫,四川(包括西康省)在抗战中为全国提供最多人力的省份。在1938年-1945年,国民革命军中尚有战斗力的部队40%均为川军,实际战斗人员甚至超过了中央军。而提供纯劳力的壮丁占了全国壮丁1/5以上,其阵亡将士亦居全国之冠。

Remove ads

序列沿革[1]

1910年,清末新军[2]

  • 第十七镇:统制朱庆澜、参谋官程潜,下辖:
  • 两个协:协统施承德陈德邻
  • 四个标:标统周骏叶荃王铸仁
  • 十多个营:管带宋学皋彭光烈龙光彭鹄举
  • 炮兵营管带成桄
  • 工兵营管带罗纬
  • 骑兵营管带蒋龙芬

1911年12月8日,辛亥革命后,蒲殿俊朱庆澜在成都组大汉四川军政府东校场哗变发生,蒲、朱逃亡,尹昌衡出任都督,编三个镇:

  • 第一镇,统制宋学皋,后由周骏继任,由原清朝新军第十七镇改编而成。
  • 第二镇,统制彭光烈,由保路同志军改编而成。
  • 第三镇,统制孙兆鸾,由清朝巡防军改编而成。

不久,镇即改称师,统制改称师长。

1912年4月,成都的大汉四川军政府与重庆的蜀军政府合并,尹昌衡仍任都督,以蜀军以及滞留四川的滇军,增编两个师,此时共有五个师:

  • 第一师,师长周骏。
  • 第二师,师长彭光烈。
  • 第三师,师长孙兆鸾。
  • 第四师,师长刘存厚,由援川滇军改编而成,驻叙永泸州一带。
  • 第五师,师长熊克武,由原蜀军改编而成,驻重庆

1913年8月4日,二次革命期间,熊克武在重庆宣布独立,设立讨袁军总司令部,由原蜀军两个团、川军第五师两个旅编成讨袁军,共九千人,编制如下:[3]

二次革命失败后,仍恢复原五师编制。

1915年3月,袁世凯派陈宦以会办四川军务、四川巡按使的身份控制四川,陈曾率伍祥祯(第四混成旅)、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李炳之(第十三混成旅)三混成旅入川,后三混成旅于四川参加护国战争

Remove ads

派系及领袖

尹昌衡胡景伊周道刚刘存厚

熊克武但懋辛

刘湘杨森

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余安民

军官系

李家钰罗泽洲

抗日

更多信息 战名, 时间 ...

川军为抗日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抗战中伤亡的326万国民革命军将士中有64万为川军将士,其中1939年到1945年间,全军阵亡的85万人中有26万川军。川军被俘人数是国民革命军地方军阀中最少的之一,整个抗战中共2.4万余人被俘(注:统计不准确,抗战中从四川招募的士兵很多补充到了中央军等国民革命军主力军队中,而非川军),不到总人数(四川军阀部队)的6%(而中央军在安徽一役中便被俘4万余人)而阵亡比例高达1/3,在淞沪会战中,川军将士几乎全部战死沙场,仅2000余人撤退到湖北,后在枣宜会战中,川军再次成为主力,歼敌4万日军后有20余万川军士兵伤亡。在出川的6名中将中,便有4名壮烈殉国,第一批出川的400多位团级军官基本全部在前线牺牲。

四川(包括西康省)在抗战中为全国提供最多人力的省份。在1938年-1945年,国民革命军中尚有战斗力的部队40%均为川军,实际战斗人员甚至超过了中央军。而提供纯劳力的壮丁占了全国壮丁1/5以上,其阵亡将士亦居全国之冠。

川军最为人所赞扬者,即为刘湘于1937年拜别四川乡亲,率领川军子弟徒步千里、出川抗日一去不复返的事迹。此后,在全国各大战场都可见到川军的参与,在抗战中阵亡的包括著名将领张自忠在内的12位国民革命军上将中,有3名为川军将领。李家钰上将、王铭章上将、饶国华上将等人,均为川军抗日救国、壮烈牺牲之典范。

1989年8月15日,成都市政府将塑像重塑于成都万年场。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