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政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Remove ads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印地语भारत की कम्युनिस्ट पार्टी (मार्क्सवादी);英语: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Marxist)),简称印共(马)(CPI(M)),成立于1964年11月7日,分裂自印度共产党,目前是印度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和喀拉拉邦执政党。

事实速览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总书记 ...
Remove ads

历史

Thumb
位于德里的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总部
Thumb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前总书记哈基申·辛格·苏吉特英语Harkishan Singh Surjeet西孟加拉邦前首席部长乔蒂·巴苏
Thumb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在阿加尔塔拉的集会
Thumb
埃尔纳古勒姆的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宣传车
Thumb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在加尔各答乌尔都语书写的选举海报:“投给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候选人,请盖这里。”
Thumb
位于喀拉拉邦哈里帕达的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烈士殉难纪念碑
Thumb
在2004年人民院选举中,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在加尔各答东北部选区的候选人穆罕默德·萨利姆英语Md. Salim乌尔都语竞选壁画

从印度共产党中分裂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是从印度共产党分裂出来的政党。分裂前的印度共产党在二次大战期间的几年经历了快速得发展壮大。印度共产党在特伦甘纳邦特里普拉邦喀拉拉邦等地领导武装革命。然而,他们很快地放弃了武装革命的革命路线,转而采取体制内的议会温和路线。1950年印度共产党总书记同时作为党内激进路线的主要代表的B. T. 拉纳迪韦英语B.T. Ranadive由于“左倾冒险主义”被降职。

尼赫鲁领导的印度国民大会党政府统治下,独立的印度与苏联发展出紧密的伙伴盟友关系。苏联政府因此希望印度共产党针对印度政府采取温和的态度批评,并扮演采取支援议会政府体制的角色。然而,广大的印度共产党基层认为,印度仍然还是一个半封建的国家,同时阶级斗争不应只因为对苏联贸易及外交政策的安全利益目的而被居于次要地位。此外印度国民大会党(国大党)普遍地对于政治上的竞争者表现出敌意。1959年中央政府介入干涉喀拉拉邦的地方统治,强力地推翻了E·M·S·南布迪里巴德内阁(印度唯一不是国大党独大的地方政府)。

同一个时间,苏联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在1960年代早期,中共开始批评苏共的“修正主义”路线背离马列主义。中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两国于1962年在边界上爆发中印战争,在战争期间,印度共产党亲中派与印度政府持对立态度,当时其他阶级政党宣称这是一场社会主义者与资本主义者的冲突情况,并如此理解亲中派立场。数以百计的印度共产党领导干部,像南布迪里巴德和兰纳迪夫,都被指控为亲中派而陷入牢狱。数以千计的共产党员未经审核即遭到拘留或逮捕[1]。这些被指控的目标,是印度共产党亲苏派领导与国大党政府密谋联手陷害,以确保他们在党内的控制与领导地位。

1962年,印度共产党中央总书记阿约艾·高士逝世。在他逝世之后什里帕德·阿姆里特·丹吉被推举担任新设的印度共产党主席一职,南布迪里巴德任总书记。这种安排是为了在左右两派之间达成妥协而做出的一种尝试。丹吉代表了左派力量而南布迪里巴德代表了右派力量。

1964年4月11日,印度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32名委员会成员退席抗议, 他们指责丹吉和他的追随者“制造分裂”和“反对共产主义。”[2]

7月7日至7月11日,这32位成员所属的派系在安得拉邦泰纳利召开了一场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有关党内辩论的议题被拿出来讨论。有146位代表出席,宣称代表了10万的印度共产党党员,参与了这场会议。这场会议决定于同年稍晚时候在加尔各答召开第七届印度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不同于印度共产党的丹吉集团,这场泰纳利会议展示了大幅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肖像做为标记。[3]

1964年印度共产党分裂后,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被外界称为“左派共产党”,印度共产党则被称为“右派共产党”。

Remove ads

早期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是在一个充满敌意的政治氛围中诞生,那时该党在加尔各答举行的会议上,大批领导与干部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被逮捕关入监狱。同年12月29日至30日又有超过上千名的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干部遭到逮捕,同样地未经审判即关进牢狱。1965年新一波逮捕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干部的浪潮发生在西孟加拉邦,由于该党积极地鼓动抗议加尔各答电车票价上涨及抗议普遍地食物危机。全国性的大罢工分别在1965年8月5日、1966年3月10日至11日及1966年4月6日举行。1966年的全国大罢工游行中与警方对抗导致一些人在其中丧命。

1965年,在喀拉拉邦,同样有大批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干部持续地被逮捕。1966年6月12日到19日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央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定期召开的中央委员会会议延迟举行的理由,是因为一些在加尔各答会议上被选为新任中央委员会委员的成员此时被打入牢狱之中。[4]

1967年大选

1967年印度议会下议院举行选举,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共提名59位候选人,最后一共有19位当选,该党一共获得了大约620万的选票,占全国得票率4.28%。相比之下印度共产党获得了5.11%的全国得票率并当选23席。同一时间举行的各邦地方议员选举,印共(马)成为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的多数党。南布迪里巴德在喀拉拉邦组织了联合阵线政府。[5]在西孟加拉邦,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则是联合阵线政府背后组成的主要力量,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长则由孟加拉大会英语Bangla Congress(从国大党分裂出来的地方政党)的阿约伊·穆克吉英语Ajoy Mukherjee担任。

西孟加拉和喀拉拉联合阵线政府的解散

1967年11月西孟加拉邦联合阵线政府遭到中央政府解散,最初印度国大党组织了由P.C. Joshi领导的少数政府取代,但这个政府也没有维持很久,随着联合阵线政府宣告瓦解后,一场48小时的大罢工抗争有效地遍及该邦各地。Joshi内阁倒台之后,该邦即接受印度总统的领导统治。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发起抗议对抗中央政府对西孟加拉邦地方政治的干涉。

1968年12月23日至29日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在喀拉拉邦科钦召开第8届党代表大会。

由于印度共产党、RSP、KTP和穆斯林联盟的部长集体辞职,喀拉拉的联合阵线政府在1969年10月被迫解散,南布迪里巴德在10月24日提出辞呈[6]。随后,由印度共产党领导人C. Achutha Menon再成立一个排除国大党的多党联合政府。

西孟加拉和喀拉拉邦选举

1969年,西孟加拉邦议会举行新一轮的选举,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提名97人参选,最后有80人当选。该党现在仍是西孟加拉邦议会的最大党。[7]然后随着印度共产党及孟加拉议会派的主动支持下,阿约伊·穆克吉英语Ajoy Mukherjee重新出任该邦的首席部长,Mukherjee于1970年3月16日辞职。而后印度共产党、孟加拉议会派与印度国大党三派协定共同对抗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争取组织该邦新政府,然而中央政府却把该邦置于总统的接管之下。

喀拉拉邦的新一轮议会选举在1970年举行,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共提名73人,有29人当选。选举之后Achutha Menon组织了一个包含印度国大党成员在内的新政府。

组织印度工会联盟中心

1964年分裂以后,印共(马)继续留在全印工会大会中。但由于印共(马)与印共的关系恶化,面对在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的背景,在全印工会大会中双方公开分裂。1969年12月,8名印共(马)党员退出全印工会大会工作委员会会议,这8个人呼吁召开全印工会年会,该年会遂于1970年4月9日至10日在果阿举行。这场年会决定了全印工会讨论会于5月28日至31日在加尔各答举行。而加尔各答会议则通过创建一个新的工会组织—印度工会中心,一个新的亲印共(马)的工会组织运动。[8]

东巴基斯坦战争爆发

1971年,孟加拉国(前东巴基斯坦)宣布从巴基斯坦独立。巴基斯坦军队试图镇压起义,印度干涉军主动给予孟加拉国抵抗运动支援。数以百万计的孟加拉国难民前往印度,尤其是邻近的西孟加拉邦避难。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尽力地投入大量的救援工作,动员该党干部在难民营中工作。

1971年大选

在孟加拉战争与英迪拉·甘地成为新兴平民领袖的背景下,1971年印度国会下议院举行选举,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提名85席参选共有25席当选,政党总得票数为751万89票(占全国总得票率的5.12%)。当选的25席中共有20席来自西孟加拉邦(包括Somnath Chatterjee,Burdwan选区选出)、2席来自喀拉拉邦(包括A.K. Gopalan,Trichur选区选出)、2席来自特里普拉邦(Biren Dutta和Dasarath Deb)还有1席来自安得拉邦[9]

就在同一年,西孟加拉邦泰米尔纳德邦奥里萨邦三个邦的地方议会进行选举。在西孟加拉邦,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有241位参选人,共赢得113席,政党总得票数为424万1557票(占全邦总得票率32.86%);在泰米尔纳德邦,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提名37人,但全军覆没没有人当选,共获得25万9298票(占全邦总得票率的1.65%);在奥里萨邦,该党共提名11人最后有两人当选,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获得52785票(占全邦总得票率1.2%)[10]

1977年大选

1977年选举中,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获得西孟加拉邦立法议会多数席位。该党亦在多个邦取得不少议席。同年国大党在大选中惨败,三十年来首次失去执政权,共产党亦在国会取得不少议席。

2011年地方选举

2011年西孟加拉邦大选,印共(马)的席位由选前的175席锐减至40席,丧失了长达34年的执政权。[11]

历任总书记

更多信息 任次, 任期 ...

政党联盟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领导的多个级(地方性)左翼政党联盟统称左翼阵线Left Front),主要有:西孟加拉邦的“左翼阵线”、特里普拉邦的“左翼阵线”和喀拉拉邦的“左翼民主阵线”。

组织

印共(马)在2004年印度国会下议院选举英语2004 Lok Sabha elections民调中(2004年5月),得到5.66%的支持度并将取得43席国会议员。竞选结果则是该党取得69席,并比预估平均值多了42.31%。该党支持由新的国大党领导的联合进步联盟政府,但并没有成为该联盟的一分子。

西孟加拉邦特里普拉邦印共(马)参与左翼阵线;在喀拉拉邦该党是左翼民主阵线的一部分;在泰米尔纳德邦则是民主进步联盟的一部分。

主要下属群众组织

出版物

关于党中央,每两个星期就会出版 People's Democracy 人民的民主英语版) 和Lok Lehar印地语版)。党的组织核心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会出版英语版季刊。

日报

周报

双周刊

月刊

理论刊物

出版社

分裂组织

有很多政党是从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分裂出来的,例如:

选举表现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