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巴达维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達維族
Remove ads

巴达维族(印尼语:Orang Betawi,意为“巴达维亚人”),又称巴达维人巴达维亚人[3][4][5],是南岛民族的一支,原居于雅加达市区及周边地区,常被视为该城市的原住民族群。[6]其祖先主要是17世纪起定居巴达维亚(雅加达的荷兰殖民名称)的各族群后裔。[7][8]

事实速览 巴达维族, 总人口 ...

“巴达维族”一词于18世纪出现,是巴达维亚地区各族群融合的产物。[9][10][11]

Remove ads

起源与历史

Thumb
许多苦力与奴隶从爪哇以外地区被带往巴达维亚

巴达维族是印尼最晚形成的族群之一,属于克里奥尔民族,其祖先来自印尼各地及海外。19世纪前,巴达维族的自我认同尚未形成。[12]“巴达维”名称源自当地人对“巴达维亚”城市的称呼,而该城名则来自古代日耳曼部落巴达维人

17世纪,在驱逐原住民并烧毁查雅加达城后,荷兰殖民当局开始重建巴达维亚城并重新迁入人口。为确保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利益不受威胁,初期禁止与公司交战的爪哇人、巽他人等族群进入市区及周边地区(Ommelanden)。当荷兰东印度公司放弃建立荷兰殖民地的计划后,当地人口结构形成以下层级:顶层的少数荷兰行政官员、中层的忠诚的欧亚混血基督徒、下层的自由亚洲人,以及底层的大量奴隶。

早期人口组成包括:

  • 荷兰东印度公司输入的奴隶:来自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非洲沿海地区及印尼各地
  • 来自前葡萄牙定居点的自由基督徒
  • 大批因福建战乱逃往荷属福尔摩沙的中国劳工
  • 其他自由亚洲人
  • 亚洲居民拥有的奴隶:来自巴厘、望加锡、婆罗洲、布通岛、帝汶、松巴哇、万丹、苏卡达纳、井里汶、马拉巴尔等地

与马打兰王国停战后,爪哇人与巽他人也开始迁入。[13]17世纪末,巴达维亚人口组成约为:荷兰人7%、基督徒亚洲人及混血儿20%、华人10%、马来人/爪哇人/巴厘人12%、奴隶超过50%。最早迁入者包括从巴厘岛买来的巴厘人奴隶和安汶人佣兵,随后马来人巽他人爪哇人米南佳保人布吉人望加锡人等族群相继迁入,还包含印欧混血人马迪克尔人葡萄牙人荷兰人阿拉伯人华人印度人等外来及混血族群。[12]

17-18世纪时,巴达维亚居民仍按原籍族群划分(如巽他、爪哇、马来、安汶、布吉-望加锡、阿拉伯或华人),这在巴达维亚的人口普查记录中有明确记载。不同族群聚居于特定的“甘榜”(村落),因此在今日雅加达仍保留如甘榜马来、甘榜巴厘、望加锡、安汶等具族群特色的地名。这些族群在18-19世纪期间逐渐融合,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形成自称“巴达维”的族群——指说克里奥尔马来语、融合马来、爪哇、巽他、阿拉伯及华人文化的混血族群。[8]“巴达维”作为民族类别首次出现于1930年巴达维亚人口普查。[12]巴达维族拥有不同于周边巽他族与爪哇族的独特文化与语言,以音乐和饮食传统著称。[14]

Remove ads

语言

Thumb
巴达维语

巴达维语(又称巴达维马来语)是一种马来克里奥尔语,曾是爪哇北岸公路地区唯一通行的马来方言(该地区其他方言主要为爪哇语,部分地区使用马都拉语巽他语)。其词汇包含大量闽南语阿拉伯语荷兰语借词。如今巴达维语已成为印尼流行的非正式语言,也是印尼俚语的重要基础,成为该国最普及的语言之一。[15]

社会组织

由于历史上在原生地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巴达维人成立多个社团组织以维护权益,著名者包括巴达维团结论坛(FBR)、巴达维子弟交流论坛(Forkabi)及巴达维家族联谊会(IKB)。这些组织作为草根运动,旨在提升多从事非正规经济的巴达维人议价能力。[16]部分组织规模庞大,例如截至2021年,Forkabi在雅加达都会区拥有50万成员。[17]

宗教信仰

巴达维人宗教信仰比例[18]

  逊尼派(97.14%)
  新教(1.6%)
  天主教(0.62%)
  佛教(0.57%)
  印度教(0.02%)
  其他(0.03%)

绝大多数巴达维人信奉逊尼派伊斯兰教。佩卡隆甘伊斯兰国立学院的Fachry Ali教授认为,伊斯兰教是巴达维文化与认同形成的核心要素,两者密不可分。[19]伊斯兰元素体现在巴达维社会多个层面,例如巴达维团结论坛(FBR)将组织精神概括为“三S原则”:礼拜(Sholat)、武术(Silat)与宗教学校'Sekolah)。[16]许多外国学者观察到,巴达维人在书写中常强调其穆斯林身份。蒙纳士大学的Susan Abeyasekere指出,多数巴达维人信奉正统伊斯兰教。[20]

Thumb
勿加泗的巴达维教堂

部分巴达维人信仰基督教,其中有些自称是与当地人通婚的葡萄牙人马迪克尔人后裔,主要聚居于北雅加达古坡区。虽然当代巴达维文化常被视为穆斯林文化,但其根源还包含葡萄牙基督教与华人娘惹文化。近年出现关于巴达维文化定义的争论,主流巴达维组织被批评只包容穆斯林巴达维,而边缘化古坡基督教巴达维与文登佛教中国城社群等非穆斯林元素。[21]

Meester Anthing最早将基督教传入勿加泗甘榜沙哇的巴达维社区,创立融合神秘主义、巴达维文化与基督教的甘榜沙哇新教会。1895年该社区分裂为三派:西甘榜沙哇的Guru Laban派、东甘榜沙哇的Yoseh派,以及被新教会除名后转投雅加达主教座堂改信天主教的Guru Nathanael派。[22]源自Guru Nathanael群体的勿加泗甘榜沙哇圣塞尔瓦提乌斯教堂,在弥撒中使用巴达维语与文化元素,[23]此做法也见于当地其他教堂。[24]

Remove ads

文化

Thumb
巴达维传统服饰:男性穿“Ujung Serong”(又称“Baju Demang”),女性穿娘惹卡巴雅

巴达维文化艺术呈现多元历史影响,如音乐受葡萄牙与华人文化影响,舞蹈则融合巽他、爪哇与华人元素。与“巴达维文化正被强势的爪哇/巽他文化边缘化”的普遍认知相反,由于移民采纳雅加达在地文化,加上市政府推动将巴达维文化作为城市象征,该文化正持续发展。巴达维方言常见于电视节目与肥皂剧[25]

建筑

Thumb
巴达维娘惹屋传统建筑

传统上巴达维人并非居住于巴达维亚城墙内欧式“gedong”或华人店屋的都市居民,而是聚居于周边种满果树的“甘榜”。随雅加达人口日益稠密,这些传统村落多已转变为夹杂在高楼与主干道间的密集都市聚落,较完整的传统村落仅存于市郊,如雅加达南部与德博交界处的色都巴卡坎地区。传统巴达维房屋可见于雅加达东部与南部的康德特、色都巴卡坎等地。[14]

Thumb
马伦达比东屋内部

北雅加达马伦达沿海地区的巴达维传统房屋采用高脚屋形式,这种适应潮汐与洪水环境的建筑可能受马来布吉人传统民居影响。历史上马来与布吉移民多聚居沿海从事贸易或渔业,如今千岛群岛仍有布吉渔民村落群。保存完好的巴达维高脚屋范例是位于北雅加达芝灵津马伦达的比东屋。[26]

巴达维房屋主要有三种样式:娘惹屋(rumah kebaya)、仓库式屋(rumah gudang)与爪哇风格的悬山顶屋(rumah joglo)。除悬山顶屋外,多数采用山墙屋顶,特有装饰“蚱蜢齿”(gigi balang)是在屋檐下安装一排木制瓦片。另一特色是设有“langkan”(带框开放式前廊)作为接待客人的户外生活空间。[14]

Remove ads

音乐

Thumb
克隆钟古乐

甘邦格罗蒙丹尼多尔音乐,以及克马约兰克隆钟音乐,源自北雅加达古坡区葡萄牙马迪克尔人克隆钟音乐。传统巴达维歌曲如《Si Jali-jali》广为人知。

舞蹈与戏剧

Thumb
翁德翁德傀儡

大型竹制面具傀儡“翁德翁德”类似华人-巴厘风格的巴龙兰当与巽他风格的巴达旺面具舞蹈。[27]传统舞蹈服饰展现华人与欧洲影响,动作则如源自巽他札宾舞与华人风格的雅朋舞,[28]以及巴达维面具舞等。[29]

巴达维流行民间戏剧兰农戏,题材取自都市传说、外来故事与日常生活。[30]

仪式

Thumb
巴达维面具舞

Mangkeng是重要集会(尤其是婚礼)中由村庄萨满(称Pangkeng)主持的仪式,旨在祈求好运与避免降雨。[31]

巴达维婚礼中的“palang pintu”(门栏)仪式会展演巴达维武术,这是新郎随从与新娘方“村庄勇士”的套路对打,最终以新郎方获胜并获准进入新娘家作为结局。[32]新娘礼服展现华人文化影响,新郎服饰则受阿拉伯风格影响。婚礼中使用鞭炮的习俗源自华人文化,而赠送鳄鱼面包(roti buaya)的传统可能来自欧洲。[8]其他庆典包括穆斯林割礼与巴达维开斋节。[33]

武术

Thumb
哥打老城的巴达维武术表演

巴达维武术是该族群的传统格斗技,过去较少为人熟知,近年因《突袭》等武术电影流行而受关注。[32]这种武术根植于殖民时期反抗当局的“jagoan”(意为“硬汉”或“地方英雄”)文化——被荷兰人视为暴徒,但受本土原住民尊崇。巴达维方言称其武术为“maen pukulan”(意为“击技”),与巽他语maen po相关。著名流派包括贝克西京克里,其中贝克西以近距离格斗与少用腿部攻击为特点,是大雅加达地区最普及的流派之一。[34]

饮食

作为港口城市的产物,巴达维饮食融合数百年来影响雅加达的各国烹饪传统,主要受娘惹菜马来菜巽他菜爪哇菜影响,部分元素来自印度、阿拉伯与欧洲菜系。[35]代表性菜肴包括巴达维索多、牛蹄索多、椰浆饭鸡蛋煎饼、香草饭、阿昔南克多柏罗惹、臭豆焖酱、亚参蔬果汤加多加多等。

著名人物

Thumb
穆罕默德·胡斯尼·塔姆林,雅加达出身的印尼国家英雄
  • 比东,传奇侠盗
  • 穆罕默德·胡斯尼·塔姆林印尼国家英雄
  • 班尼明·苏艾布,传奇喜剧演员、歌手
  • 伊玛目·沙菲宜,军事人物、前安全部长
  • 伊斯迈尔·马祖基,作曲家
  • 福齐·博沃,2007–2012年雅加达省长
  • 再努丁·M·Z,全国性伊斯兰传教士
  • 苏利亚达玛·阿里,政治人物
  • 欧玛斯瓦蒂,演员
  • 姆波克·诺丽,喜剧演员
  • 茱莉亚·佩雷斯,演员、歌手
  • 苏利亚·萨普特拉,演员、歌手、模特儿
  • 伊科·乌艾斯,演员、武术家
  • 阿尤·婷婷,歌手
  • 艾曼·维查克索诺,新闻主播
  • 阿斯米兰达·赞特曼,演员、歌手
  • 弗朗西斯卡·加布里埃拉·德薇·雷泽,演员、主持人

参见

参考文献

书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