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帝国大厦
美国纽约摩天大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帝国大厦(英语:Empire State Building)是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中城的超高层摩天大楼,为什里夫、兰姆和哈蒙建筑公司所设计的装饰艺术风格建筑,于1930年至1931年期间兴建。其名称取自纽约市所在的纽约州之昵称──帝国州[注 1]。建筑主体高度为1,250英尺(381米),包括楼顶天线的总高度为1,454英尺(443.2米)。在同样位于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于1970年封顶之前,一直是世界第一高楼;九一一袭击事件后,其再度成为纽约市第一高楼,直到2012年被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超越。截至2023年,其为纽约市第七高的建筑,美国第九高的已建成摩天大楼,也是世界第54栋、美洲第六高的独立式建筑。
帝国大厦位于曼哈顿中城南区的第五大道350号、西33街与西34街之间,该地区过去曾于1893年兴建为华尔道夫酒店。1929年,帝国大厦收购了该地点,并制定了兴建新摩天大楼的计划。再经过15次的更改后,才确定将以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计划开始兴建,建筑于1930年3月17日动工,并在13个半月后于1931年5月1日向公众开放。尽管当时因应建筑建设而进行了相关宣传,但由于受到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其所有者直到1950年代初才开始盈利。
该建筑采用的装饰风建筑风格、建造高度和观景台,使其成为纽约最受欢迎的景点。每年约有40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参观该建筑位于86层和102层的观景台;2019年,位于80层的另一个室内观景台开放。当代,帝国大厦是美国的国际文化标志及纽约市的象征:自1933年电影《金刚》上映以来,已有250多部电视剧和电影出现过帝国大厦。帝国大厦的规模已成为其他结构的高度和长度的全球参考标准。有鉴于其文化价值性,该大楼也被纽约市政府及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评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并在2007年的美国建筑师协会之美国最受欢迎建筑名单中名列第一。此外,帝国大厦及其底层在1980年被纽约市地标保护委员会指定为城市地标,并在1986年列入国家历史名胜名录。
Remove ads
地点
帝国大厦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的中城南区,座落于第五大道西侧,介于南侧的第33街(曼哈顿)与北侧的34街之间。[10]大楼租户从第五大道350号进入大楼内部的装饰艺术风格大厅,而参观观景台的访客则从西34街20号进入;在2018年8月之前,参观者亦使用第五大道入口。[11]
尽管地理上位于中城南区,[12] 该区属于住宅与商业混合区域,[13] 但帝国大厦本身规模庞大,拥有独立的邮递区号10118;[14][15] 截至2012年,纽约市中共有43栋建筑物拥有自己的邮递区号。[16][注 2]
帝国大厦周边地区亦为其他重要地标所在地,包括第六大道与第34街交会处的梅西百货先锋广场店,以及介于麦迪逊大道与第六大道之间的第32街上的韩国城 (曼哈顿)。[19] 帝国大厦东侧为默里山,该地区融合了住宅、商业与娱乐用途。[20] 东北侧街廓则为B·奥特曼公司大楼,现为纽约城市大学的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所在地。[21]
距离帝国大厦最近的纽约地铁车站为西侧一街区处的第34街—先锋广场车站,以及东侧两街区处的第33街车站(IRT列克星敦大道线);此外,在第33街与第六大道交会处设有港务局过哈德逊铁路的33街车站 (PATH)。[22]
Remove ads
建筑设计
帝国大厦由什里夫、兰姆和哈蒙建筑公司设计,采用纽约市装饰艺术建筑风格。[23] 大厦本体高1,250英尺(381米),至第102层楼;若计入尖塔,总高度达1,453英尺89⁄16英寸(443.092米),其中尖塔部分高203-英尺(61.9-米)。[24] 这是全球首座楼层数超过100层的建筑,[25] 不过其中仅前86层为可用楼层。第1至85层包含2.158 × 106平方英尺(200,500平方米)的商业与办公空间,第86层则设有观景台。[26][27][28][29] 此外,塔尖部分由16层结构构成,最顶端的第102层同样为观景台,其下多数楼层未设使用空间,主要作为机械设施用途。[30] 至于第102层以上的203英尺(61.9米)尖塔,则主要装设广播天线,其最上方设有避雷针。[31]
Remove ads

帝国大厦的体量设计呈对称布局,这主要得益于其建筑基地面积广阔,且基座相对较低。整体建筑可分为三个横向构成单元:基座、塔身(轴部)与顶部,类似于古典建筑中柱式构造的组成方式。[26] 建筑物的基座高达五层,覆盖整个基地范围,而上方的81层塔身则从基座大幅退缩后升起。Stern, Gilmartin & Mellins 1987,第612页[32][33] 第5层以上的建筑在各侧均有最多60英尺(18米)的退缩。[26] 上层楼层亦设有多处较小退缩,使高楼层空间得以获得阳光照射,同时减少地面噪音干扰。[34][35] 这些退缩位于第21、25、30、72、81与85层,[36] 并与电梯井顶部相对应,使室内空间的最大深度不超过28英尺(8.5米) 。[26]
这些退缩设计是为遵循1916年纽约市分区决议的规定,该法规旨在确保阳光能够照射至街道。[注 3] 根据当时法规,帝国大厦若依基地面积建设,在第五大道仅可兴建12层楼,于第33与34街侧则可达17层即须退缩。[32]然而,主要退缩集中于基座之上,使塔身能维持一致的轮廓与形状。[43][44][45] 根据建筑评论家罗伯特·A·M·斯特恩的观察,帝国大厦的设计形式与八个街区以北、同样采用装饰艺术风格的第五大道500号形成对比,后者因基地面积较小而采用不对称体量。[46]
帝国大厦采用装饰艺术风格立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纽约市建筑的典型风貌。[23]外墙铺设来自印第安纳石灰岩公司所制的印第安纳石灰岩板材,[47] 石材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州中南部的采石场,[48] 这些材料为大厦赋予标志性的金黄色外观。[49]根据官方资料,大厦立面共使用约200,000立方英尺(5,700立方米)的石灰岩与花岗岩、千万块砖,以及约730短吨(650长吨)的铝与不锈钢。[50] 此外,建筑设有共6,514面窗户。[51] 建筑立面装饰以几何图案为主,与早期常见的叙事性装饰风格形成对比。[52]
主入口位于第五大道立面中央,由三组金属门构成,两侧是带有模塑线条的柱墩,上方则装饰有雕刻老鹰。门上设有一扇三层楼高的横梁窗(transom),内部带有几何图案,其上方为第五层楼窗户上方的金色“Empire State”字样。[53][54][55] 第33街与第34街立面各设有两个入口,入口上方为突出的现代风格不锈钢雨篷。这些次要入口的上方设有三联窗,设计较第五大道主入口简洁。[23][54][55]
一楼的店面使用铝框门窗,外墙则覆以黑色花岗岩。[54][55] 二至四楼设有交错排列的窗户、宽石柱(pier)与较窄的石质立柱(mullion)。第五层楼的窗户亦以宽窄立柱交错配置,并以一道水平石质窗台作为收尾。[54]
塔楼部分的外墙在每一立面被划分为数个垂直开间(bay),窗户微微凸出于石灰岩墙面。每层开间可见单扇、双扇或三扇窗的配置。[53][56] 各开间之间以窄柱与宽柱交错排列,这项设计可能受到同期《每日新闻大楼》的影响。[57] 每个开间内的窗户由垂直的镍铬钢立柱分隔,并以水平的铝质窗间墙(spandrel)横向连接各层。[58][55] 窗户镶嵌于不锈钢框中,节省了石材包框所需的施工成本;此外,铝制窗间墙的使用也省去了石材交错砌缝(cross-bonding)的需求。[53]
Remove ads
大厦顶部最初设有白色探照灯,于1932年11月首次启用,用以庆祝罗斯福在当年总统大选中击败胡佛。[59] 该组探照灯于1956年被四盏称为“自由之光”的照明设备所取代。[59] 1964年2月,大厦在第72层增设泛光灯,以夜间照亮顶部,使其能于当年举办的世界博览会期间被远距观察。[60] 然而,因应1970年代的能源危机,这些灯光自1973年11月起暂停使用,直至1974年7月才重新启用。[61]
1976年,企业家道格拉斯·李伊建议业主韦恩与赫姆斯利安装204盏金属卤化物灯,其亮度为原先1,000瓦白炽灯的四倍。[62] 新的红、白、蓝三色金属卤化物灯于同年7月、值美国建国两百周年前夕正式启用。[61][63] 活动结束后,赫姆斯利决定保留这些新灯具,因为其年维护成本仅约116美元。[62]
自1977年10月12日起,大楼的尖顶便会根据节庆与节日点亮不同的灯光颜色。[53] 组织可透过大楼官方网站提出申请。[64] 当纽约市的体育队伍举行主场比赛时,大楼亦会以其代表色点灯,例如为纽约尼克点上橙、蓝与白色灯光,为纽约游骑兵点上红、白与蓝色灯光。[65] 此尖顶亦会为各类事件进行纪念性点灯,如灾难、周年、名人辞世,或庆典活动如纽约同志游行与万圣节。1998年,歌手法兰克·辛纳屈去世后,大楼以蓝光致敬其“蓝眼人”的昵称。[66]
在九一一袭击事件后,大楼数月间持续以红、白、蓝三色点亮。[67] 2012年1月13日,大楼以红、橙与黄色灯光纪念NBC新闻节目《今日秀》开播60周年。[68] 篮球员科比·布莱恩特于2020年1月逝世后,大楼改以其母队洛杉矶湖人的代表色——紫色与金色点灯致敬。[69]演员詹姆斯·厄尔·琼斯于2024年9月9日逝世后当晚,大楼以其代表角色达斯·维达的造型灯光致敬。[70]
除了点灯之外,帝国大厦外墙也可用于沉浸式视觉投影。2022年5月,该大楼与Netflix合作,为庆祝《怪奇物语》第四季回归,在建筑外墙投影出“颠倒世界”的景象。[71]
2012年,帝国大厦将原有约 400 盏金属卤化物灯与泛光灯汰换为 1,200 组 LED 灯具,使可显示颜色从原本的 9 种提升至逾 1,600 万种。[72] 凭借电脑控制系统,LED 能够实现过去以塑胶滤光片难以达成的灯光效果。[73] 例如于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CNN将大楼尖顶用作选情计分板,以红、蓝灯分别代表美国共和党与美国民主党所获选举人票数。[74] 同年11月26日,帝国大厦举办首场同步灯光音乐秀,搭配歌手艾莉西亚·凯斯的作品。[75] 此后,包括Eminem及共和世代等艺人皆曾参与灯光表演,特别是在年度“节日音乐灯光秀”中。[76]
帝国大厦业主对灯光使用设有严格规范,例如禁止用于商业广告。[73]
Remove ads

根据官方资料,帝国大厦的重量为365,000短吨(331,000吨),内部体积达37 × 106立方英尺(1,000,000立方米)。[50]建筑内部共使用了1,172英里(1,886千米)的电梯钢缆与2 × 106英尺(610,000米)的电线。[77]总楼面面积为2,768,591 sq ft(257,211 m2),其中基地的每层楼面积约为2 acre(0.81 ha)。[78] 大楼可容纳约20,000名租户与15,000名访客。[79]
该建筑采用铆接钢骨结构,其设计初衷是为了承受全部的重力与风荷载。[80] 相较于其他摩天大楼,帝国大厦所使用的材料总量更为可观,使其结构特别坚固,结构刚性达42磅力每平方英寸(2.0千帕斯卡);作为对比,韦莱集团大厦为33磅力每平方英寸(1.6千帕斯卡),约翰·汉考克中心则为26磅力每平方英寸(1.2千帕斯卡)。[81] 《Popular Mechanics》于1930年12月的报导指出,即便遭受50短吨(45长吨)的撞击,该建筑依然能保持稳固不倒。[79]
建筑的各项管线集中布置于中央竖井中。[32] 从第6层至第86层,中央竖井由四面主走廊所环绕。[82] 根据最终规划,走廊外围设有28英尺(8.5米)深的办公空间,在空调尚未普及的年代,此一配置有效提升了楼层的可用面积。[83][84][26] 每层楼设有210根结构柱,以确保建筑的稳定性,但也对楼层内部的开放空间造成一定限制。[82] 帝国大厦的石材使用比例相对较低,其石材与建筑体积的比值为1:200,而同类型建筑则多为1:50。[85]
Remove ads

原始主大厅可由大楼东侧的第五大道进入,是建筑中唯一具有叙事性主题设计的区域。[52] 出入口由一组双扇门与两侧的旋转门组成,每扇门顶皆装饰有青铜图案,象征构筑大楼的三种“工艺与产业”:电力、砖石与暖气。[86] 这座三层楼高的大厅呈东西向延伸,与33街及34街平行。[87] 大厅内部铺设两种大理石:下部为深色大理石壁脚板,上部则为浅色大理石;地板则以锯齿状的水磨石图案铺设,由东向西延展。[87]大厅南北两侧设有商店,入口由深色圆形大理石柱围框,上方饰以垂直凹槽装饰。[87] 在1960年代以前,大厅旁曾有一家珑骧餐厅,墙上悬挂着六幅由维诺德·瑞斯创作的椭圆形壁画;餐厅关闭后,这些壁画被移至储藏保存。[88][89]
北墙与南墙西端设有通往夹层的电扶梯。[87][注 4] 大厅西端,警卫柜台后方,设有一幅铝制浮雕,描绘原始设计(不含天线)的帝国大厦外观。[90] 此浮雕意在营造迎宾气氛,[91] 其中建筑轮廓以凸起形式呈现,尖顶放射出光芒,背景为纽约州地图,建筑位置以东南角“奖章”标示。右下角为罗盘,左下角则嵌有一块刻有主要开发者姓名的铭牌。[92][93] 此外,保全柜台南侧亦设有大厦比例模型。[92]

大厅西端的铭牌位于一条一层楼高、矩形设计的内部走廊的东侧墙面上,该走廊环绕着自动扶梯区域,其设计与主大厅相似。[94] 该矩形走廊实际上由北侧与南侧的两条长走廊构成[95],并由东侧一条较短的走廊与西侧另一条长走廊所围合。[94] 在北侧与南侧走廊的两端之间,分别设有一组由四部低层电梯组成的电梯群。[92][52][96] 该电梯群走廊的西侧延伸至北边的第34街入口与南边的第33街入口,与三间大型商铺相邻,并通往通往二楼与地下室的自动扶梯(原为楼梯)。从西向东,北侧与南侧走廊上分别设有通往第34街与第33街的次要入口。[87][注 4] 第33街与第34街的侧门入口通向围绕电梯核心的双层高走廊,在夹层楼层上由不锈钢与玻璃构成的封闭式天桥横跨连接。[23][54][92]
直到1960年代,大厅天花板上装设了一幅受天空与机械时代启发的装饰艺术风格壁画。[90] 该壁画由艺术家莱夫·尼安德罗斯(Leif Neandross)设计,后因损坏被移除,并以复制品取代。2009年,大厅进行整修工程,内容包括将位于第五大道大厅资讯台上方的时钟更换为风速计,并安装两盏原本计划于开幕时使用的吊灯,使大厅恢复昔日气势。[97] 大厦北侧走廊曾展示由罗伊·斯帕基亚(Roy Sparkia)与蕾妮·内莫罗夫(Renée Nemorov)于1963年创作的八幅发光面板,作为1964年世界博览会的一部分,将帝国大厦与传统七大奇迹并列,称其为世界第八大奇迹。[96][98] 此外,业主曾在地下通道层安装纽约艺术家Kysa Johnson的多幅画作,但她于2014年1月根据视觉艺术家权利法案,对这些画作遭毁损及其声誉受损提起联邦诉讼。[99] 作为2010年整修的一部分,艺术家丹尼斯·阿姆斯于大厅创作了一件作品,包含15,000颗星星与5,000个圆形,呈现在一幅尺寸为13乘5-英尺(4.0乘1.5-米)的蚀刻玻璃装置艺术上。[100]
Remove ads
帝国大厦共设有73部电梯,包括服务用电梯在内。[101] 原有的64部电梯由奥的斯电梯公司制造,[78]安装于中央核心区,电梯高度不一,其中最高者可直接从大厅直达第80层。[32][102] 根据原始设计,有四部“快线”电梯连接大厅、第80层及部分中途楼层;其余60部“区间”电梯则负责中途楼层与上方楼层间的运输。[103] 在64部电梯中,有58部为乘客电梯(包括4部快线与54部区间电梯),另有8部为货运电梯。[82] 当时电梯设计速度为1,200英尺每分钟(370米每分钟),但由于市法规限制,实际运行速度为700英尺每分钟(210米每分钟),该限制于大厦启用后不久即被取消。[78][82]
此外,还有数部电梯连接第80层至其上六层,因这六层是在原核准的80层后增建。[104][105] 这些电梯在2011年前仍为机械操作,随着耗资5.5亿美元的整修工程,已全面更换为自动电梯。[106] 另外,有一部电梯连接第86层与第102层观景台,游客在通过票务扫描后即可搭乘此电梯前往顶层观景台;该电梯同时供员工使用,以进入第87至101层之间的机械楼层。[80]
Remove ads

帝国大厦的第80、86和102楼设有观景台。[107][90][108] 后两者在2010年合计平均每年吸引约四百万访客。[109][110][111]
自开放以来,这些观景台的受欢迎程度超越了康卡斯特大厦、克莱斯勒大厦、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及伍尔沃斯大楼的观景台,尽管票价较高。[110]观景台采用动态票价制度,价格会根据需求与时间调整。[112][113] 大多数票券可让游客进入86楼观景台,但前往102楼则需额外付费。其他票种包括预约日出时段、VIP导览,以及当日可两次进出的AM/PM套票。[114]
第86楼室内与户外观景台
第86楼观景台包括封闭式观景厅与露天观景区,全年无休,不受天气影响。102楼观景台则完全封闭且较小。由于容量限制与排队长时间,102楼观景台曾于1990年代末关闭至2005年。[115][116]
观景台于1979年中期进行重新设计。[117]
102楼观景台于2019年再次改造,将窗户延伸至天花板并扩大空间。[118][119]
2019年开放的80楼观景台内设有多项展览,并有英国艺术家史蒂芬·威尔特希尔绘制的天际线壁画。[120][108]此次改造期间亦新增一个多媒体互动博物馆,设有多项关于帝国大厦历史的互动展览。[121]约10,000 sq ft(930 m2)的“观景体验”设计灵感来自帝国大厦最初的设计方案与规划。[122]
根据2010年由Concierge.com发表的报告,进入观景台的排队动线共有五条队伍:人行道队伍、大厅电梯队伍、购票队伍、第二部电梯队伍,以及从电梯出来走向观景台的队伍。[123]
2016年,纽约市官方旅游网站指出,帝国大厦共有三条队伍:安检队伍、购票队伍,以及搭乘第二部电梯的队伍。[124]2019年整修完成后,为简化排队流程并缩短等待时间,游客从位于34街的单一入口进入,途中经过约10,000-平方英尺(93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接着搭乘电梯前往观景台。旅客可选择多种票券组合,其中包含全程免排队的套票。[119] 帝国大厦观景台的票券收入相当可观,有些年份甚至超越办公室空间出租的收益。[110][125]
1994年初,帝国大厦2楼增设了一项动态模拟器游乐设施,作为观景台的辅助体验。[126][127]最初的影片长约25分钟,模拟飞行约8分钟。[128]
此设施曾有两个版本。原版从1994年运行至约2002年,由詹姆斯·督汉饰演的《星际迷航》“蒙哥马利·史考蒂”机师主持,剧情中飞机在暴风雨中失控,并以幽默方式呈现。[129][130]911事件后,此游乐设施关闭。[127]
更新版于2002年中推出,由演员凯文·贝肯担任机师,飞行同样失控。[131]新版较旧版更偏向提供资讯,而非纯娱乐,并包含911事件的相关内容。[132]此模拟器评价不一,有评论称其“很棒”、也有说“还行”甚至“俗套”。[133]
大楼的最后阶段是安装一个空心的桅杆,一根长约158-英尺(48-米)的钢制轴心,位于86楼之上,内设电梯与设备管线。[134][135] 帝国大厦的尖塔最初规划作为齐柏林飞船与其他飞艇的系泊桅杆,但因强风因素使此计划无法实现而作罢。[15] 尖塔顶端设有锥形屋顶及102楼的停靠站。[134][135] 电梯会从86楼的售票处垂直上升约167英尺(51米),到达宽约33-英尺(10-米)的101楼候机室。[注 5][136][137] 旅客再由楼梯通往102楼[注 5],从该处搭乘飞艇。[134] 飞艇理论上会停靠于相当于大楼106楼高度的尖塔上。[137][138]
现存的桅杆结构由四个长方形层级组成,顶端为圆柱形轴心,带锥形尖顶。[135] 102楼(原为101楼)设有一扇门,内有通往103楼(原102楼)的楼梯。该顶层原计划作为飞艇停靠站,现用于安置电气设备,并设有户外阳台。[注 5][139] 该楼层一般不对外开放,但名人与贵宾可获准入内拍照。[140][141] 一组楼梯与梯子可通往尖塔顶端,由维修人员使用。[140] 2015年,桅杆上的480扇窗户全部更换。[142] 桅杆同时也是大楼广播天线的基座。[135]
为了宣传,有时会在尖塔安装充气物。例如1983年为庆祝《金刚》角色诞生50周年,在尖塔悬挂一个金刚气球,[143] 2024年则为宣传影集《龙族前传》,在尖塔放置了一只270英尺长的充气龙。[144]

帝国大厦于1931年12月22日开始提供广播服务,当时NBC与RCA在大楼桅杆顶端架设了一组小型天线,进行实验性电视播送,使用两台独立的发射机分别传送视讯与音讯讯号。两家公司承租了85楼,并在该处设置实验室。[145]
1934年,埃德温·霍华德·阿姆斯特朗加入RCA,合作测试他所开发的调频(FM)系统,并利用帝国大厦的天线进行实验。[146][147] 这套设备包含了全球第一台调频发射机,[147] 但由于RCA与Armstrong之间的争议,合作于隔年10月终止。[145][146] 主要原因是NBC希望在Armstrong的发射机所在房间增设更多电视设备。[147]
随后,85楼成为RCA纽约电视台的营运基地,最初为实验性电视台W2XBS频道1,1941年后改为商业电视台WNBT频道1(即现今的WNBC频道4)。NBC的FM电台W2XDG则于1940年开始使用该天线播送。[145][148] NBC独占使用帝国大厦顶层直到1950年,当时联邦通讯委员会下令终止其独占权,原因是消费者抱怨七家纽约地区电视台必须共用同一个发射点,造成接收天线需频繁调整。其他电视台随后陆续进驻81至83楼,并通常与姊妹FM电台共用设备。[145] 1950年7月27日开始建造专用广播塔,1951年开始进行电视与FM播送,1953年完成约200-英尺(60-米)高的广播塔。[135][149][150] 自1951年起,六家广播业者合计每年支付60万美元租用天线。[151] 1965年,在103楼观景区周围增设一组FM天线,作为主天线使用。[145]
帝国大厦的广播站配置问题,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世贸中心兴建期间成为争议焦点。由于双塔更高的高度会反射帝国大厦发射的无线电波,造成讯号干扰,部分广播业者选择搬迁至新建的世贸中心,而非对开发商纽约与新泽西港务局提起诉讼。[152] 虽然帝国大厦上九家广播站的租约有效期至1984年,但多数业者在1971年世贸中心双塔完工后即迁往该处。法院命令港务局于北塔设置桅杆与传输设备,并持续支付帝国大厦的租约费用至1984年。[153] 只有少数业者续租帝国大厦的空间。[154]
2001年的九一一袭击事件摧毁了世贸中心及其顶部的广播中心,导致大多数纽约市的广播站失去发射器,于十天内被迫临时依靠位于新泽西州阿尔派恩的阿姆斯壮塔启用发射设备。[155] 至2001年10月,市内几乎所有商业电视与FM广播站皆恢复从帝国大厦顶端发射。美国国会针对由类比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所作的调查报告指出,帝国大厦的广播站位置因附近建筑物干扰被视为问题,而当时的双塔周围几乎无同等高度的建筑,讯号干扰较少。[156] 2003年,部分FM电台搬迁至邻近的康泰纳仕大厦,以减少帝国大厦的广播站密度。[157] 同年5月,已有11家电视台和22家FM电台签署15年租约进驻帝国大厦,并预期将在贝永或总督岛兴建更高的广播塔,帝国大厦则作为讯号较弱时的备用发射站。[158] 随着2000年代末至2010年代初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完工,一些电视台陆续将发射设备搬往该处。[159]
截至截至2021年[update],帝国大厦的广播台包括:[160]
- 电视台:WABC-7、WPIX-11、WXTV-41 Paterson、WFUT-68 Newark
- FM广播:WINS-92.3、WPAT-93.1 Paterson、WNYC-93.9、WPLJ-95.5、WXNY-96.3、WQHT-97.1、WSKQ-97.9、WEPN-98.7、WHTZ-100.3 Newark、WCBS-101.1、WFAN-101.9、WNEW-FM-102.7、WKTU-103.5 Lake Success、WAXQ-104.3、WWPR-105.1、WQXR-105.9 Newark、WLTW-106.7、WBLS-107.5
- NOAA气象广播电台站KWO35,频率162.550 MHz,由国家气象局在纽约厄普顿播送。[161]
帝国大厦的所在地点,先前由约翰·雅各布·阿斯特及其著名的阿斯特家族自1820年代中期起即掌控。[162][163] 1893年,约翰·雅各布·阿斯特长子的孙子威廉·沃尔多夫·阿斯特在此地开设了华尔道夫饭店。[164][165] 四年后,他的堂兄约翰·雅各布·阿斯特四世在邻近地点开设了16层楼的阿斯托利亚饭店。[61][164][166] 这两部分合称为华尔道夫-阿斯托利亚饭店 (1893–1929),拥有1300间客房,当时为世界最大饭店。[167] 1918年初,创始业主乔治·博尔特逝世后,饭店租约被托马斯·科尔曼·杜邦购得。[168][169]
至1920年代,旧华尔道夫-阿斯托利亚饭店逐渐过时,纽约的高级社交生活多已北移。[170][171] 许多商店亦已开设于34街以北的第五大道。[172][173] 阿斯特家族决定于公园大道兴建新饭店作为替代,[164][174] 并于1928年以1400万至1600万美元将饭店出售给伯利恒工程公司。[170] 旧饭店于1929年5月3日关闭。[61]

伯利恒工程公司原本打算在华尔道夫-阿斯托利亚饭店旧址兴建一栋25层的办公大楼。公司总裁佛洛伊德·D·布朗(Floyd De L. Brown)支付了启动建设所需100万美元订金中的10万美元,并承诺稍后支付剩余款项。[164] 布朗向银行贷款90万美元,但未能偿还贷款而违约。[175][176]
布朗未能取得进一步资金后,土地转卖给由富豪组成的“帝国大厦股份有限公司”(Empire State Inc.),成员包括路易斯·G·考夫曼、埃利斯·P·厄尔、约翰·J·拉斯科布、杜邦家族的科尔曼·杜邦与皮埃尔·S·杜邦。[175][176][177] 其名称源自“帝国州”纽约州的绰号。[149][178] 前纽约州州长及美国总统候选人阿尔弗雷德·E·史密斯(其1928年总统竞选由拉斯科布经营)被任命为公司负责人。[171][175][176] 该集团亦购入附近土地以取得建筑基地所需的约2英亩(约8100平方米)用地,总面积宽约425英尺(约130米)、长约200英尺(约61米)。[178][179] “帝国大厦股份有限公司”于1929年8月对外公开。[180][181] 同时,史密斯宣布将在该地兴建一座80层楼高的建筑,将高于当时任何其他建筑。[179][182]
帝国大厦股份有限公司聘请了建筑师威廉·F·兰姆,其隶属于建筑师事务所什里夫、兰姆和哈蒙,负责设计大楼。[183][178][184] 兰姆的初期设计以该事务所先前为雷诺兹大楼(位于北卡罗来纳州温斯顿塞勒姆)所做的设计为基础。[149] 他也受到雷蒙德·胡德为每日新闻大厦所做设计的启发,该建筑当时亦在兴建中。[178] 同时,兰姆的合伙人里士满·施瑞夫负责绘制专案需求的“虫子图”(bug diagrams)。[185] 根据1916年的分区法规(1916年分区决议),兰姆必须设计包含多个退缩楼层(建筑退缩)的结构,导致下层楼面积大于上层。[注 3] 因此,大楼的设计是由上而下构思,[186] 使其呈现铅笔状外观。[187] 设计预算为5000万美元,且要求自施工开始后18个月内完工并投入使用。[171] 设计图与施工同步进行。钢构图纸于1930年1月中旬完成,当时地基工程已进行中。[188]
总结
视角

大楼原本计划为50层,[82] 后来增加至60层,再增至80层。[179] 附近建筑受到高度限制,[179] 以确保计划中80层大楼的顶端50层能有无阻挡的视野,建筑高度约为1000英尺(约305米)。[104][189] [179]《纽约时报》称赞该地点邻近大众运输},距离布鲁克林-曼哈顿交通公司的34街-先驱广场车站和哈德逊及曼哈顿铁路的33街站 (PATH)仅一街区,且距离宾夕法尼亚车站 (1910–1963)两街区,中央车站最近距离约九街区。此外,其约300万平方英尺(约27.87万平方米)的楼面空间位于“世界最繁忙区域之一”附近,亦受到赞誉。[179] 帝国大厦原本计划作为典型的办公大楼,但约翰·J·拉斯科布希望能以“更大、更好的方式”来建造。根据建筑作家唐纳德·J·雷诺兹的说法。[174]在帝国大厦计划最后确定的同时,纽约正进行激烈的“世界最高建筑”竞赛。当时位于曼哈顿的华尔街40号大楼(当时称为曼哈顿银行大楼)和克莱斯勒大厦都在建设中,竞争该头衔。[104] 媒体将此称为“天空之争”,象征1920年代美国的乐观情绪,以及大城市的建筑热潮。[190] 除此之外,至少还有五个建筑计划竞争,但最终只有帝国大厦在1929年华尔街股灾后存活。[171][注 6] [191]
1929年4月,华尔街40号高度从840英尺(约256米)修订为925英尺(约282米),成为世界最高。[192] 1929年10月,克莱斯勒大厦于屋顶加装185英尺(约56米)的钢尖顶,使总高度达1046英尺(约319米),大大超越40华尔街大楼。[104] 克莱斯勒大厦开发商沃尔特·克莱斯勒意识到其大楼高度将超过帝国大厦,遂指示建筑师威廉·范·阿伦,将原本罗马式圆顶改为细长钢制尖塔。[192] 拉斯科布希望帝国大厦能成为世界最高楼,便要求修改设计,增建五层并加设尖塔,但新增楼层须因风压影响而退缩。[193] 1929年11月18日,史密斯购得27–31西33街地段,将大楼基地宽度增加75英尺(约23米)。[194][195]
两天后,史密斯宣布更新后的摩天大楼计划,包含在86楼屋顶设置观景台,海拔高度达1050英尺(约320米),高于克莱斯勒大厦71楼的观景台。[193][196]
帝国大厦高度为1050英尺(约320米),仅比克莱斯勒大厦高出4英尺(约1.2米),[193][197][198]。拉斯科布担心克莱斯勒会“耍花招,像是在尖顶里藏根杆子,然后在最后一刻窜出来。”[82][199][197]。1929年12月,设计方案最后一次修改,增设一座16层高、约200英尺(约61米)的金属“皇冠”,以及一根222英尺(约68米)高的停泊桅杆,供飞艇停靠使用。此时屋顶高度提升至1250英尺(约381米),即使不计天线,也使该大楼成为全球最高建筑。[200][82][201] 飞艇停靠站的设置,意谓著必须在皇冠下方增建86楼;[201] 不过,与克莱斯勒大厦的尖塔不同,帝国大厦的桅杆具有实际功能。[199]。1929年12月底,在开工前夕对外公布了修订后的方案。[171][202] 最终方案是在1930年1月向地产所有者展示方案前一晚,花了两小时速画完成的。[171] 《纽约时报》报导尖塔设计面临一些“技术问题”,但“这在如此新颖的计划中属于可预期范围内”。[32] 当时建筑蓝图已经历过十五版才获批准。[82][203][204] 兰姆描述最终批准方案的其他规格:
这个计划很简单,固定预算,没有空间距离窗户到走廊超过28英尺,尽可能多层符合该空间要求,外墙为石灰岩,并且完工日期为1931年5月1日,也就是从草图开始算起的一年半。[84][82]
承包商为斯塔雷特兄弟和伊肯公司,成员包括保罗·斯塔雷特、威廉·A·斯塔雷特与安德鲁·J·伊肯。[205] 此工程主要由拉斯科布与皮埃尔·杜邦出资,[206] 由詹姆斯·法利旗下的通用建筑供应公司提供建材。[183] 约翰·W·鲍泽担任建筑监督,荷默·G·巴尔科姆则是结构工程师。[184][207] 紧凑的工期使得即使设计尚未定案,施工仍必须先行开始。[208]
旧华尔道夫-阿斯托利亚饭店于1929年10月1日开始拆除。[209] 拆除过程艰巨,因该饭店使用比早期建筑更坚硬的材料建造。此外,旧饭店所用的花岗岩、木屑以及“铅、铜、锌等‘贵重’金属”并不抢手,造成处理困难。[210] 大部分木料被堆置于附近的30街或烧毁于其他沼泽地。旧饭店的其他材料,包括花岗岩与青铜,多数被倾倒于新泽西州桑迪胡克附近的大西洋海域。[211][212]
拆除旧建筑时,拉斯科布已确保建筑资金到位。[213] 计划原拟于1929年稍晚开工,但同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爆发严重且突发的股灾,标志着长达十年的大萧条开始。尽管经济急剧衰退,拉斯科布拒绝取消工程,因为工程进度已推进不少。[180] 他本人于前一年已停止股市投机,而史密斯并无股票投资,两人均未受金融风暴直接影响。[213] 然而,大多数投资人受到严重打击,为此帝国大厦股份有限公司于1929年12月向大都会人寿保险贷款2750万美元,得以继续展开建筑工程。[214] 华尔街股灾导致办公空间需求大幅萎缩,但拉斯科布与史密斯仍坚持开工,[215] 因为取消工程对投资者的损失更大。[180]

1930年1月12日,帝国大厦的钢结构合约正式签订,[216] 十天后的1月22日,场地开挖工程开始,当时旧饭店尚未完全拆除。[217][218] 两班次轮班制,每班约300名工人,持续挖掘达55英尺(约17米)深的基础。[217] 基础地面钻入小桩孔,以容纳支撑钢结构的混凝土基础。[188] 到3月初,挖掘工作几近完成,[219] 建筑本体施工于3月17日启动,[220][183] 工人先在已完工的基础上放置第一批钢柱,即使其他基础部分尚未完成。[221]
设计师兰姆召开记者会介绍建筑计划,包括与窗户平行的反光钢面板、略高于小砖价格的巨大印第安纳石灰岩立面,以及建筑垂直线条的设计理念。[200] 四根巨型柱子运抵工地,计划安装于基地中央,完工时将支撑约一千万磅(约四千五百四十吨)的重量。[222]
由于预期城市建筑法规将修订,允许帝国大厦钢结构承受1.8万磅每平方英寸(psi,约124兆帕)的应力,比先前的1.6万psi(约110兆帕)更高,钢材因此提前订购并部分预制,以减少用量。尽管这项1.8万psi标准在其他城市已安全施行,市长吉米·沃克直到1930年3月26日(施工前夕)才签署该法令生效。[220][223] 1930年4月1日,首批钢架开始安装。[224] 之后施工迅速,曾在连续10个工作天内完成14层钢架架设。[225][183] 此进度归功于精密的施工协调及常用材料(如窗户与隔档板)的批量生产。[226] 曾有一次因供应商无法准时交付深色霍特维尔大理石,斯塔雷特改用德国矿场购得的玫瑰色法莫萨大理石。[188]
工程规模宏大,每日由卡车运送“16,000块隔墙砖、5,000袋水泥、450立方码(约344立方米)砂子及300袋石灰”至工地。[227] 五层未完成楼层设有咖啡厅和小吃摊,工人不用下楼即可用餐。[228][229] 暂时的水龙头装设于各楼层,避免工人花时间下楼购买瓶装水。[228][230] 材料由地下室储藏区运出,经由一条小型铁路车厢运送到电梯,再送至目标楼层后利用轨道分散至各处。[227][85][229]
工程共订购57,480长吨(约58,400短吨)的钢材,为当时最大单笔钢材订单,超过克莱斯勒大厦与40号华尔街大厦两者钢材订购量总和。[231][232] 历史学家约翰·陶拉纳克指出,建材来自广泛且远方的多个地点:“印第安纳石灰岩来自印第安纳,钢梁取自匹兹堡,水泥与砂浆源自纽约州上部,意大利、法国与英格兰进口大理石,木材来自北部与太平洋海岸森林,五金则产自新英格兰。”[225] 建筑立面除主要使用印第安纳石灰岩外,也使用了建筑陶土、砖块[233]以及来自瑞典的黑色花岗岩。[234]
1930年6月20日,摩天大楼的钢结构已升至26楼;至7月27日,钢架完成约一半。[227] 斯塔雷特兄弟与伊肯努力保持每日完成一层楼的速度,以加快工期,实现每周四层半楼的施工速度;[235][109] 此前同类高度建筑最快纪录为每周三层半。[235] 在施工同时,楼层的最终设计由地面向上规划(与整体设计由顶向下不同)。部分楼层仍在等待最终批准,且多笔订单于设计确定后一小时内下达。[235] 1930年9月10日,钢架接近完工之际,史密斯在数千人见证下为大楼奠基,石内放置当时物品,包括前一日的《纽约时报》、1930年铸造的美国货币全套、工地与建筑历史说明,以及参与施工者的照片。[236][237] 1930年9月19日,钢结构完成达1048英尺(约319米),提前12天完成,距施工开始23周。[238] 工人在86楼顶部升起旗帜,象征此里程碑。[235][239]

1930年钢架封顶后,帝国大厦的内部与顶部桅杆施工随即展开。[239] 1930年11月21日,停泊桅杆封顶,较钢架完工晚约两个月。[237][240] 施工期间,墙面与内部工程迅速推进;当钢架升至95楼时,外墙已建至75楼。[241] 大部分外墙在11月中旬前已完成。[228]由于建筑高度限制,无法设置过多电梯或大容量电梯厢,承包商与奥的斯电梯公司合作制造66部电梯,速度达每分钟1200英尺(约6.1米/秒),为当时史上最大电梯订单。[242]
施工面临时间与场地空间双重限制,材料必须迅速送达且卡车卸货不阻塞交通。为此,在33街与34街间设置临时车道,材料先存放于建筑首层与地下室。建筑内设有混凝土搅拌机、砖料槽与石材吊具,确保材料能快速且安全运上楼层,并避免影响公众。[241] 每日超过200辆卡车运送建材至工地。[228] 大楼周边设有多组中继吊杆与起重机,将钢材从卡车吊起并安装至指定位置。[243] 帝国大厦于1931年4月11日完成结构施工,比预定提前12天,距施工开始410天。[228] 史密斯为此射下最后一颗铆钉,该铆钉由纯金制成。[244]

工程高峰期动员超过3500名工人,[183] 单日最高纪录达3439人(1930年8月14日)。[245] 许多工人为爱尔兰与意大利移民,[246] 少数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附近卡哈纳维克保留地的莫霍克族(莫霍克人)铁工。[246][247]
根据官方纪录,施工期间共有五名工人罹难,[248][249] 然而《纽约每日新闻》报导死亡人数为14人,社会主义杂志《新大众》则夸大至42人。[228][250][249]帝国大厦兴建成本为40,948,900美元(折合5.72亿美元现值),[251] 包含拆除华尔道夫-阿斯托里亚饭店,低于预算6000万美元。[252]
路易斯·海因拍摄了大量帝国大厦施工过程的照片,不仅详细记录了工程进展,也反映了当时工人的日常生活。[217][253][254] 这些照片被广泛用于媒体,成为每日新闻的发布素材。[255]作家吉姆·拉森伯格指出,海因“攀爬钢架并与铁工同工,悬挂在吊杆缆绳上,身处数百英尺高空,捕捉到前所未有且之后未曾再现的令人眩晕的摩天大楼建造过程。”他认为海因将这原本可能只是“公司公关任务”的拍摄,转化为“令人振奋的艺术”。[256] 这些照片后来被汇整成为专门的收藏。[257]旁观者为钢工工作的高度所震撼,《纽约》杂志形容这些钢工“像小蜘蛛般在天空中辛勤劳动,编织起钢铁的网络”。[243]

帝国大厦于1931年5月1日正式开幕,比预定日期提前45天,距离动工仅18个月。[55][183][258] 开幕典礼由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主持,他透过华盛顿特区遥控按下仪式按钮,点亮整栋大楼。[259][260][261] 超过350位宾客出席86楼的开幕午宴,其中包括吉米·沃克、州长富兰克林·D·罗斯福与阿尔·史密斯。[261] 当天午宴时,视野因雾气遮蔽,其他地标如自由女神像也“迷失于笼罩纽约市的雾中”。[262] 帝国大厦于隔日正式对外开放。[262][263] 针对观景台的广告随即刊登于地方报纸,邻近饭店也利用此事件推出宣传,强调其与新开幕大楼的邻近距离。[264]
《纽约时报》报导,建筑商与房地产投机者预测这座高约1250英尺(约381米)的帝国大厦将会是“多年来”世界最高建筑,结束了纽约市摩天大楼的竞争。当时多数工程师认为即使以坚固的曼哈顿基岩为基础,也很难建造超过1200英尺(约366米)的建筑。[265]技术上可行建造高达约2000英尺(约610米)的塔楼,但因经济不划算,尤其是当时正值大萧条期间,故未被采用。[85][266]
作为当时世界最高及首座超过100层的建筑,帝国大厦成为纽约市甚至全美国的象征。[267]1932年,第五大道协会颁发帝国大厦1931年“金奖章”,以表彰其建筑设计优异,象征帝国大厦为1931年第五大道最佳新建筑。[268] 一年后的1933年3月2日,电影《金刚》上映,片中金刚攀爬帝国大厦的场景,使这座仍属新建筑的大楼成为电影经典意象。[269][270]
1931年初,第五大道商铺需求强劲,全段224间商店中仅有12间空置。帝国大厦、第五大道500号与第五大道608号三栋新建筑预计将新增11间商铺。[271][272] 不过,办公空间的出租状况却不如预期,因帝国大厦的开幕正逢美国大萧条。[257] 首年仅有23%的空间成功出租,[273][274],而1920年代初期新建大楼启用时的平均出租率为52%,五年内可达90%。[275] 此一低出租率使纽约市民戏称该楼为“空帝大厦”(Empty State Building)[257][276],又称“史密斯的愚举”(Smith's Folly)。[135]
帝国大厦的早期租户主要为大型企业、银行及成衣业者。[135] 杰克·布罗德是该楼最早入驻且租期最长的租户之一,[277][278] 他与父亲于1931年中创立帝国钻石公司(Empire Diamond Corporation),[279] 并自此一直租用办公室直到2008年他逝世。[279] 布罗德回忆,开幕时大楼仅约有20位租户,包括他本人,[278]当时第七层以上唯一的实际租户是艾尔·史密斯本人。[277] 整体而言,1930年代初期很少租户承租超过一间办公室,尽管史密斯与拉斯科布大力投放报纸广告并积极游说熟人。[280] 为营造高出租率的假象,即使空置,整栋大楼仍整夜点灯。当时还面临洛克斐勒中心及42街 (曼哈顿)沿线大楼的竞争,这些建筑与帝国大厦同期完工,加剧1930年代办公空间供过于求的问题。[273][281]
积极的行销强化了帝国大厦作为世界最高楼的地位。[282] 观景台的广告出现在地方报纸及火车票上。[283] 该楼迅速成为热门观光景点,1931年全年即有百万游客,每人支付一美元搭乘电梯登上观景台。[284] 当年观景台收入达两百万美元,与全年租金收入不相上下。[273][257] 到1936年,观景台每日人潮汹涌,并设有饮食贩售服务;[285]至1944年,参观人数累计达五百万。[286] 1931年,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承租85楼作为广播空间。[287][145] 然而帝国大厦自开幕以来即陷入财务困境,至1935年每年亏损高达一百万美元。根据房地产开发商西摩·杜斯特回忆,1936年大楼使用率低落,电梯甚至停止服务45楼以上楼层,41楼以上除NBC与拉斯科布/杜邦公司位于81楼的办公室外,皆为空置。[288]
根据原始设计,帝国大厦的尖塔本计划作为飞艇停靠站。小约翰·拉斯科布与艾尔弗雷德·E·史密斯曾提议在第86层设置飞艇售票处与乘客候机室,而飞艇则预定系留于相当于第106层位置的尖塔上。[137][138] 乘客在第86层完成报到后,搭乘电梯至第101层[注 5],[136]再经由陡峭梯子登上飞艇。[137] 然而此构想因不切实际且危险而取消。建筑物产生的强烈上升气流、[290] 横越曼哈顿的风流、[137] 以及邻近摩天大楼尖塔,均构成重大风险。[291] 即使飞艇能避开这些障碍,机组人员仍需投放压舱水至地面以维持稳定,并将艇首系于尖塔,但艇尾无法系留。[139][137][291]
1931年9月15日,一艘美国海军小型商用飞艇,在45-英里每小时(72-千米每小时)风速下绕行帝国大厦25圈。[292] 该飞艇尝试与尖塔对接,但过程中压舱水洒落、气流不稳定,且遭遇难以预测的涡流。[293][294] 此次几近灾难的试验终结了帝国大厦尖塔作为飞艇终点站的计划,尽管稍后仍有飞艇成功投递报纸。[171][137]
截至1940年代,帝国大厦的出租率已达98%。[92] 该建筑在1950年代首度达成损益平衡。[257][295] 当时,大楼周边的大众运输设施尚不如今日便利,尽管如此,帝国大厦仍因其声誉逐渐吸引租户。[296] 自1950年起,大楼顶部开始加设高222-英尺(68-米)的无线电天线[297] ,使区内的电视台得以自此地进行播送。[150]
尽管财务情况逐渐好转,拉斯科布仍于1951年将大楼挂牌出售,[298] 开价为5,000万美元。[151] 购买者为罗杰·L·史蒂文斯(Roger L. Stevens)、亨利·克朗(Henry Crown)、阿尔弗雷德·R·格兰西(Alfred R. Glancy)与本·托宾(Ben Tobin)等人所组成的投资团体。[299][300][301] 此笔由查尔斯·F·诺伊斯公司促成的交易总额为5,100万美元,创下当时单一建筑物最高交易金额纪录。[302] 根据《Cortland Standard》报导,此时帝国大厦早已全数出租,并有租户候补名单等候进驻。[303] 同年,六家新闻机构合组财团,以年租60万美元的价格承租大楼天线,[151] 天线工程于1953年完工。[150] 1954年,克朗买下其他合伙人的持股,成为唯一业主。[304] 隔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该建筑列为“七大现代土木工程奇迹”之一。[305][306]
1961年,劳伦斯·A·温恩以6,500万美元签约收购帝国大厦,并与哈利·B·赫尔姆斯利共同参与建筑营运租约。[299][307] 此交易再度刷新单一建筑交易纪录。[307] 超过3,000位投资人各以1万美元购得“帝国大厦合伙企业”(Empire State Building Associates)一股股份。该公司再将建筑物转租给由赫尔姆斯利与温恩主导的另一家公司,筹得3,300万美元用于支付购价。[299][307] 另有一项独立交易中,[307] 大楼所在土地以2,900万美元售予保德信金融。[299][308] 赫尔姆斯利、温恩与彼得·马金(Peter Malkin)随后展开小规模改善计划,包括1962年进行大楼史上首次全栋立面清洗工程,[309][310] 1964年于第72层安装新型泛光照明系统,[311][60] 以及1966年将手动电梯全面换为自动系统。[312] 大楼西侧二楼原本用作储藏空间,1964年透过安装通往一楼的手扶梯,改造为热门零售区。[313][314]

1961年,正值赫尔姆斯利、温恩与彼得·马金购入帝国大厦的同一年,纽约与新泽西港务局正式支持在曼哈顿下城兴建世界贸易中心计划。[317] 该计划最初规划兴建两座66层双子塔,采用无柱开放空间设计。帝国大厦的所有者与地产投资者忧虑双塔约7.6 × 106平方英尺(710,0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将造成曼哈顿办公室供过于求,并可能侵蚀帝国大厦租户的利润。[318] 后续修订计划使双塔高度达1,370英尺(420米),共110层,超越帝国大厦。[319] 反对该计划者包括知名房地产开发商罗伯特·提施曼及温恩组成的“合理世界贸易中心委员会”。[319] 对此,港务局执行董事奥斯汀·托宾回应,温恩反对是因为新建筑将使帝国大厦失去“世界最高楼”的地位。[320]
世界贸易中心于1966年开始兴建。[321] 隔年,奥斯坦金诺电视塔取代帝国大厦成为世界最高的自由立式结构。[322] 1970年10月19日,尚在施工中的世界贸易中心北塔超越帝国大厦,夺下世界最高楼称号,[315][316] 并于12月23日达到最高点封顶。[316][323]
1975年12月,双塔110楼开放观景台,明显高于帝国大厦86楼的观景台。[204]该期间帝国大厦观景台收入下降,部分原因是1971年多家广播电台迁至世界贸易中心;港务局则持续支付帝国大厦的广播租约直到1984年。[153] 然而,帝国大厦仍具象征地位,并于1971年3月迎来第四千万名游客。[324]
至1980年,帝国大厦每年游客数接近两百万人次,[284],高于建筑官员先前估计的一百五十万至一百七十五万人次之间。[117] 1980年5月,帝国大厦获得专属邮递区号,这是当时曼哈顿新增63个邮区号计划中的一环。当时,帝国大厦租户每日共接收约三万五千件邮件。[18] 1981年5月1日,帝国大厦庆祝落成五十周年,举办广受宣传但评价不佳的激光灯光秀,[325] 并举办持续至5月8日的“帝国大厦周”。[326][96] 纽约市地标保护委员会于1981年5月19日投票,将建筑本体及大厅指定为市地标。[327][328]
1990年代初至中期,帝国大厦进行资本改善计划,耗资5500万美元。[329] 因为同时更换所有窗户,地标委员会要求进行窗户颜色测试,结果显示帝国大厦原本的窗框为红色。[330] 改善工程也包含警报系统、电梯、空调更换,使观景台符合《美国残障者法》(ADA);并重新修复石灰石外墙。[331] 观景台改造计划源于残障权益团体与美国司法部于1992年针对帝国大厦提起的诉讼,这是该法案下首起由组织发起的诉讼。[332][333] 1994年达成和解,帝国大厦管理方同意在整修中增设符合ADA标准的设施,如新电梯、坡道及自动门。[333][334]
保诚于1991年以4200万美元将帝国大厦所处土地出售给当时因涉东京新日本酒店火灾而入狱的饭店经营者横井英树。[335]1994年,唐纳德·特朗普与横井缔结合资协议,双方的目标是解除帝国大厦土地租赁权,进而取得完全所有权,以整合土地与建筑所有权并获利。[336]
获得土地半数所有权后,川普计划取得建筑本身的所有权以进行翻修,尽管海姆斯利与马尔金已启动改造工程。[329]1995年2月,川普控告帝国大厦协会管理不善,称该建筑已成为“高层贫民窟”[299]及“二流、老鼠横行”的办公楼。[337]他原本希望借由租约违约将帝国大厦协会驱逐出境,却遭法庭驳回。[338]此后,海姆斯利公司于同年5月对川普提起反诉。[339]这一系列诉讼和反诉持续数年,部分原因是川普欲借此夺取帝国大厦主租约。[299][331]海姆斯利于1997年过世后,马尔金起诉海姆斯利遗孀莉奥娜·赫姆斯利以争夺建筑控制权。[340]
九一一袭击事件摧毁世界贸易中心后,帝国大厦再次成为纽约市最高建筑,但在美洲地区仅次于芝加哥威利斯大厦,为第二高楼。[322][341][342]因袭击事件,纽约市几乎所有商业电视台和FM广播电台的讯号皆重新从帝国大厦发射。[156] 同时,由于针对纽约重要地点的持续恐怖威胁,建筑物的安全措施也因此提升。[343]
2002年,川普与横井将帝国大厦土地权益以5750万美元出售给由马尔金领导的帝国大厦协会(Empire State Building Associates)。[299][344]这笔交易使建筑物所有权与土地租约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合并。[344]
尽管九一一袭击事件的威胁尚未解除,2004年帝国大厦观景台仍吸引约350万名游客,较2003年约280万人有所增加。[345]莉奥娜·赫姆斯利持有帝国大厦股份直到2013年10月合并公开上市前,她已于2006年将日常营运交由彼得·马尔金的公司负责。[299][346]
2008年,《纽约每日新闻》模拟“窃取”帝国大厦,揭露纽约市不要求市府职员核实物业产权资料的漏洞,并示范如何用虚假产权文件取得庞大贷款后卷款潜逃。提交给市府的文件中甚至包含著名影星费·蕾与银行劫匪威利·萨顿的名字。该报导后将产权归还正当所有人,即帝国大厦土地协会(Empire State Land Associates)。[347]


自2009年起,帝国大厦公共区域进行5.5亿美元翻新,改善空调与防水系统,翻新观景台与大厅,[97] 并将礼品店移至80楼。[348][349] 约1.2亿美元用于提升能源效率,目标是在五年内减少38%能源排放。[349][101] 例如,全部窗户在现场重新加工成隔热膜“超级窗户”,阻隔热量但允许光线通过。[101][350]炎热天气下空调运作成本降低,立刻节省约1700万美元,部分资金用于其他改造工程。[350] 帝国大厦于2011年9月获得能源与环境设计领导力认证金级,并于2010年荣获世界大塔联盟环保卓越奖。[351] LEED认证考量了能源减量、大量购买碳权抵换,以及低流量卫浴设备、环保清洁用品和回收纸制品的使用。[352]
2012年4月30日,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封顶,高度超越帝国大厦,成为纽约最高摩天大楼。[342] 到2014年,帝国大厦由帝国大厦房地产信托公司持有,董事长兼执行长为安东尼·马尔金(Anthony Malkin)。[353] 该信托公司为公开上市公司,于前年(2013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354]
2016年8月,卡达投资局获发行新股,持股比例达9.9%,成为帝国大厦房地产信托公司投资组合的部分所有权人,因此部分持有帝国大厦。[355] 该信托公司总裁约翰·凯斯勒(John Kessler)称此投资是对公司无可取代资产的认可。[356]《The Real Deal》地产杂志评价卡达此举“对主权财富基金而言相当罕见”,因此类基金一般直接买楼宇所有权而非房地产公司股份。[357]其他持有信托股份的外国投资者包括挪威、日本与澳洲。[356]
2010年代开始,帝国大厦展开整体翻新工程,进一步提升能源效率、大众空间与设施品质。[358]2018年8月,为改善访客流动动线,主要访客入口搬迁至西34街20号,作为观景台大厅重大翻修计划的一部分。[358] 新大厅导入多项科技设备,包括大型LED显示屏、支援九种语言的数位售票机,以及一座两层楼高的建筑模型,两侧环绕着金属楼梯。[11][358]该翻修第一阶段于2019年完成,特色为更新外墙照明系统与设置数位接待员。[358] 新大厅也提供免费Wi-Fi,供访客候位时使用。[11][359]
2019年7月,开设了一个约10,000-平方英尺(930-平方米)、包含九个展馆的新展览空间。[360][361]第三阶段的102楼观景台于2019年10月12日重新开放,该部分包括安装从地板到天花板的玻璃窗及全新玻璃电梯。[118][119][121][362]整体翻修最后完成的是80楼的新观景台,于2019年12月2日开放。[120][108]此次翻修总花费约1亿6千万美元[121]或1亿6千5百万美元,历时四年完成。[120][108]
荣誉

帝国大厦保持最长时间的世界纪录是“最高摩天大楼(结构高度)”,共维持了42年,直到1970年10月被世界贸易中心北塔超越。[322][341][363]
在1954年被格里芬电视塔超越之前,帝国大厦也是世界上最高的人造结构物,[364]并且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独立式结构物,直到1967年奥斯坦金诺电视塔完工为止。[322]
1970年代初期,曾提议拆除尖塔并加建11层,使建筑高度达1,494英尺(455米),重新成为当时世界最高建筑,但最终未被采纳。[365]
随着世界贸易中心在2001年9月11日遭受袭击摧毁,帝国大厦再次成为纽约市最高建筑物,并成为美洲第二高建筑,仅次于芝加哥的韦莱集团大厦。帝国大厦保持纽约最高建筑的地位直到2012年4月新建成的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超越其高度。[322][341][342]
截至2025年[update],帝国大厦是纽约市第七高楼,并为美国第十高楼。[366]在全球建筑物高度排名中,帝国大厦于截至2021年2月[update]为第49高。[367]此外,帝国大厦是美洲第11高的独立式结构,仅次于美国几座最高建筑与加拿大的CN电视塔。[368]
主要租户
截至2013年,帝国大厦内约有1,000家企业入驻。[369] 目前租户包括:
- 中国国际航空[370]
- 美国童军大纽约区理事会[371]
- 宝路华 (公司)[372]
- 科根建筑设计公司[373]
- 科蒂公司[374]
- 克罗地亚国家旅游局[375]
- Expedia集团[376]
-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377]
- 利标品牌集团[372]
- 菲律宾记者报[375]
- 海利奥斯与马修森公司[378]
- LinkedIn[379]
- NYSE欧洲证券交易所[380]
- 皮塔尼鲍斯公司[381]
- SK电讯[375]
Verizon通信[382]
- 威讯商业媒体[375]
- 前租户
特殊事件

1945年7月28日上午9时40分,一架由中校威廉·富兰克林·史密斯(William Franklin Smith Jr.)驾驶的B-25米切尔型轰炸机在浓雾中撞上帝国大厦北侧第79至80层之间,当时该楼层为 全国天主教福利会的办公室。[385][386][53]一具引擎完全穿透建筑物,落在附近建筑物的屋顶并引发火灾,摧毁了一处顶楼公寓。[387][388][389]另一具引擎与部分起落架坠入电梯井,引发火灾,但在40分钟内即被扑灭。事件共造成14人罹难。[390][204][389]
电梯操作员贝蒂·卢·奥利弗(Betty Lou Oliver)从第75层坠落奇迹生还,至今仍保持吉尼斯世界纪录所认可的“人类从电梯坠落生还的最高纪录”。[391]尽管造成重大损毁与人命伤亡,大厦多数楼层在事故发生两日后即重新开放。[390]
本次事件促使美国国会通过原已延宕的 联邦侵权申诉法案,并加入追溯条款,使受害者可就此事件起诉联邦政府。[392]此外,民用航空管理局(美国)也因此制定严格规定,规定无论天候情况如何,飞越纽约市上空的飞行器最低飞行高度须为2,500英尺(760米)。[393][390]
一年后的1946年7月24日,另一架双引擎飞机险些撞上帝国大厦。该不明机型擦过观景台。[394]
2000年1月24日,帝国大厦内有一部电梯因控制舱室最高速的钢索意外断裂,突然从44楼自由坠下降至第4楼。[395] 电梯在第4楼处因电梯井收窄形成了第二道安全防线,阻止坠落继续。尽管坠落了40层楼,当时机舱内的两名乘客仅轻微受伤。事故发生后,建筑管理部门对帝国大厦所有电梯进行了全面检查与评估。[396]
1947年5月1日,伊芙琳·麦克海尔从帝国大厦第86层观景台跳楼自杀,坠落在停靠于人行道边的一辆礼车上。几分钟后,摄影学生罗伯特·怀尔斯(Robert Wiles)拍下奇遗体安详完整的照片。警方在她留在观景台的遗物中发现一封遗书,写着:“没有我,他会过得更好……我不会是一个好妻子。”该照片刊登于1947年5月12日的《生活杂志》[397],后来被誉为“最美的自杀者”照片,并被艺术家安迪·沃荷用于丝网印刷作品《自杀(堕落的身躯)》(Suicide (Fallen Body))中。[398]
由于当年10月至11月短短三周内,帝国大厦接连发生五起跳楼企图,当局于1947年12月在第86层露台周围加装了高7-英尺(2.1-米)的钢网围栏以防止意外。[399][400]截至当时,已有16人从该建筑跳楼身亡。[399]
历史上,只有一人从帝国大厦较高层的观景台跳下。1932年11月3日,来自阿斯托里亚的弗雷德里克·埃克特(Frederick Eckert)闯过第102层封闭式观景廊道内的警卫,翻越通往外部猫道的栅栏(该处原为飞艇乘客的预备区),跳下至第86层观景台屋顶,当场身亡。[401]
有两人曾因跌落高度未超过一层楼而幸存。1979年12月2日,艾维塔·亚当斯(Elvita Adams)从第86层跳下,但被强风吹回第85层窗台,仅造成髋部骨折。[402][403][404]2013年4月25日,一名男子从86层观景台坠下,落在85层的窗台上,仅受轻伤,被警卫救入大楼后送医接受精神评估。[405]
帝国大厦周边曾发生两起致命枪击事件。1997年2月23日下午,69岁的巴勒斯坦教师阿布·卡迈勒(Abu Kamal)于第86层观景台发生的枪击事件中开枪射击七人,造成一人死亡、六人受伤后自杀身亡。[406]据报导,他的动机与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地区的冲突局势有关。[407]
2012年8月24日上午,58岁的杰佛瑞·T·强森(Jeffrey T. Johnson)在第五大道人行道上2012年帝国大厦枪击事件中枪杀了一名前同事。强森曾于2011年遭解雇,当警方试图盘查时,他举枪对准员警,员警开了16枪将其击毙,并造成九名路人受伤,其中多数为弹片伤,三人直接中弹。[408][409]
影响

作为当时世界最高、首座楼层超过100层的建筑,帝国大厦迅速成为纽约市乃至整个美国的象征性地标。[257][267][324] 2013年,《时代杂志》指出,帝国大厦“几乎完全体现了它所代表的那座城市”。[410] 历史学家约翰·陶拉纳克也称其为“20世纪纽约的代表建筑”,尽管当时已有更高且风格更现代主义的建筑物。[411]
1981年5月19日,纽约市地标保存委员会投票决定将帝国大厦及其大厅列为城市地标,[327][328]原因在于其第一及第二层楼的历史价值,以及“上层楼的固定装置与内部结构”。[412] 同时,纽约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也表达支持。[413] 1986年,该建筑获列为美国国家历史地标,[8][414][415]此举与纽约市地标报告的结论相符。[414]翌年,帝国大厦因其卓越的建筑价值被列入美国国家史迹名录。[416]
早期的建筑评论家亦高度关注帝国大厦外部装饰的设计细节。[171] 建筑评论家塔尔伯特·哈姆林(Talbot Hamlin)于1931年曾写道:“它是世界最高建筑,但这只是附带的事实。”[417] 同年,《纽约客》撰稿人乔治·谢泼德·查普尔以笔名“T-Square”发表评论,指出帝国大厦对大众具有“明显且巨大的吸引力”,其“独特之处在于整体设计展现的高度敏锐感”。[171][418] 而《新共和》的爱德蒙·威尔森则认为,帝国大厦的中性色调使其成为“纽约最美丽的摩天大楼”。[330]
早期评论者则对帝国大厦顶端的桅杆多持批评态度,认为其未能如预期成为真正的空中航站楼,反而显得多余。查普尔称桅杆为“一种愚蠢的姿态”,而路易斯·芒福德则嘲讽它“只是候鸟的公共厕所”。[171] 不过,建筑评论家道格拉斯·哈斯克尔认为帝国大厦的魅力,正来自于它处于“一个转捩点的精准时刻,介于金属与石材、‘纪念性质量’与‘通透空间’、手工艺与机械设计,以及从以手工为主到未来工业化制造之间的摇摆。”[419]
建筑早期,旅游公司如短线长途客运服务与纽约中央铁路即以帝国大厦作为城市象征来推广行销。[420]1932年,一项针对50位美国建筑师的调查中,有14人将帝国大厦评为全美第二佳建筑,仅次于林肯纪念堂。[421][422]世贸中心建成后,建筑师保罗·高德伯格指出,帝国大厦“以高度著称,但更以美丽闻名。”[117]
作为美国的象征,大楼在美国人中极受欢迎。2007年,美国建筑师协会(AIA)的调查将帝国大厦列为“美国人最喜爱的建筑”之一。[423] 帝国大厦最初象征大萧条后重建的希望,也代表新移民的成就。[257]作家本杰明·弗拉沃斯形容帝国大厦为“一栋为新美国而建,为新美国人(包括业主与建筑工人)打造的建筑。”[250] 建筑评论家乔纳森·格兰西称其为“美国设计的象征”。[369]此外,2007年帝国大厦在AIA“美国人最爱的建筑”排行榜中排名第一。[424]
帝国大厦因施工时展现的庞大投入,被誉为“世界奇迹”。[411]1931年,《华盛顿之星报》将其列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1958年《Holiday杂志》指出帝国大厦的高度将超过埃菲尔铁塔与大金字塔的总和。[411]1958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宣称帝国大厦为“美国现代土木工程奇迹”,并在1994年列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306][425]2010年,作者朗·米勒亦称帝国大厦为“工程学七大奇迹之一”。[426]它也常被誉为“第八大世界奇迹”,这一称呼从开幕以来就广为流传。[203][293][427]1963年,帝国大厦大厅也安装了该七大奇迹面板。[98]帝国大厦更成为衡量其他人造或自然高度、长度的参照基准。例如,可见:美国运通邮轮大楼高度;巨型珊瑚礁;世界最大邮轮等资讯援引帝国大厦作比较。
该建筑也启发了多座复制品。位于拉斯维加斯天堂市的纽约-纽约酒店包含名为“帝国大厦塔”(Empire Tower)的建筑,为帝国大厦的47层复制品。[428][429][430] 饭店内部部分区域的设计也模仿帝国大厦的室内风格。[429]
帝国大厦在流行文化中的形象 作为纽约市的象征,帝国大厦多次出现在电影、书籍、电视节目及电子游戏中。根据建筑官方网站的统计,超过250部电影中都有帝国大厦的身影。[431] 约翰·陶拉纳克(John Tauranac)在著作中指出,帝国大厦首次被流行文化提及是在1932年,由克里斯多福·莫勒撰写的儿童故事《瑞士家庭曼哈顿》。[432] 隔年,电影《金刚》中金刚攀爬帝国大厦的经典桥段,让这座建筑深植大众印象。[269][270][433] 此后,电影如《金玉盟》(1957年)、《西雅图夜未眠》(1993年)与《““””》(1996年)等,也多次以帝国大厦作为重要场景。[434][431] 此外,帝国大厦也出现在2007年《神秘博士》剧集《戴立克在曼哈顿》等作品中[434],以及由安迪·沃荷拍摄的长达八小时的黑白无声电影《帝国》,该片后来入选国会图书馆 (美国)的国家电影登记表。[435]
帝国大厦观景台历来吸引众多名人、皇室及政要造访。从泰勒丝与千黛亚等知名艺人,到威廉王子等皇室成员,每年都有许多重要人士前来参观。[436]
帝国大厦登楼赛(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Run-Up)是一项从地面直奔至86楼观景台的楼梯竞赛,自1978年起每年举办。[437] 该赛事由NYCRUNS主办。[438] 参赛者既被称为跑者,也被称为攀登者,常为楼梯赛跑爱好者。比赛全长纵向1,050英尺(320米),需攀爬1,576阶楼梯。现纪录保持者为澳洲职业自行车手保罗·克雷克,于2003年创下9分33秒的纪录,攀爬速度达每小时6,593英尺(2,010米)。[439][440]
另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