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希斯瓦尔德·克伊肯

比利时小提琴家、中提琴家和指挥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席捷斯瓦·庫伊肯
Remove ads

西希斯瓦尔德·克伊肯,或译西吉斯瓦·克伊肯荷兰语Sigiswald Kuijken荷兰语发音:[ˌsiɣɪsʋɑlt ˈkœykən];1944年2月16日),比利时小提琴家中提琴家和指挥家,是欧洲古乐复兴运动的重要人物。

事实速览 西希斯瓦尔德·克伊肯Sigiswald Kuijken, 音乐家 ...

生平

克伊肯出生在布鲁塞尔附近的迪尔贝克。8岁起在布鲁日音乐学院(Bruges Conservatory)学习小提琴,1960起在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师从莫里斯·拉斯坎英语Maurice Raskin[1]1964-1972年他是布鲁塞尔阿拉里斯乐团(Alarius Ensemble of Brussels)的一员。

自1971年以来,他曾在海牙皇家音乐学院英语Royal Conservatory of The Hague和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教授巴洛克小提琴英语Baroque violin[1]任教于荷兰时,克伊肯结识了欧洲古乐运动最早的发起人之一古斯塔夫·莱昂哈特。莱昂哈特年纪较克伊肯年长一辈但两人默契十足,于1972年一起成立了古乐复兴运动极为重要的古乐小乐团英语La Petite Bande(La Petite Bande),并灌录了大量重要的古乐录音,包括科雷利拉莫海顿的作品,以及亨德尔的歌剧,且广受赞誉。[1]近年来,他还指挥过浪漫主义交响乐。

2007年2月2日,他被天主教鲁汶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Remove ads

音乐

1982年,克伊肯录制了他的的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录音。这个版本重要性在于,它是第一批真正植基于十八世纪小提琴技术的录音版本。除了用巴洛克弓之外,克伊肯最大的贡献是重新复原了巴洛克时代的夹琴方式[注 1]。这种古代小提琴夹琴技术如何在当时真正被应用一直是个迷,克伊肯在尝试了十几年后,1970年代真正复原了这种夹琴技术,并且在下一个十年的练习后,录制了他的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录音,并赢得各方的广泛肯定。

除了重新发现巴洛克的夹琴方式,克伊肯参看了大量巴赫时代的文献,认为当巴赫提到“Violoncello”这个词的时候,指的不是现代放在两腿之间演奏的大提琴,而是放在肩膀上演奏的肩式大提琴英语Cello da spalla。2004年,克伊肯跟他的学生制琴家德米特里·巴迪亚罗夫德语Dmitry Badiarov一起复原了肩式大提琴,并且在2008年录了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不仅如此,他还将这种肩式提琴用在其他巴赫、维瓦尔第的作品中,最有名的就是他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维瓦尔弟的《四季》以及大提琴协奏曲的录音。

2000年之后,克伊肯开始采纳“一人一声部英语One voice per part”(one voice per part,OVPP)理论[注 2]。克伊肯表示,他第一次听到这个理论时,也认为毫无道理。但在详细察看了巴赫当时写给教堂他需要的演唱孩童人数后以及编制后,认为OVPP理论真实反应了巴赫当时的编制架构,并且依据这个理论,重新录制了他的大部分巴赫清唱套曲以及受难曲作品。

Remove ads

个人生活

他的哥哥维兰德·克伊肯英语Wieland Kuijken是一位大提琴和维奥尔琴演奏家,弟弟巴托克德·克伊肯英语Barthold Kuijken是一位长笛演奏家和录音师,三人被称为“克伊肯兄弟”。他们都曾与大键琴演奏家古斯塔夫·莱昂哈特有过广泛的合作。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