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常惠 (歌谣学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常惠(1894年—1985年),字维钧,男,直隶宛平(今属北京)人。中国现代歌谣学家、民俗学家、文博工作者。20世纪20至30年代,他与刘半农、顾颉刚等学者共同推动中国歌谣与民俗研究,是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及《歌谣周刊》主要创办人之一,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解放后,长期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并参与鲁迅博物馆筹建。[1][2][3][4]


生平

早年与教育

常惠生于1894年,自幼接受传统文化教育。青年时期进入北京大学法文系学习,对法国文学及民俗学产生浓厚兴趣。

1924年6月,他从北京大学法文系毕业。

国学门与学术社团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于1922年1月,是全国大学中最早设立的国学研究机构。机构设有委员会、主任、导师、助教、事务员等。委员会由校长蔡元培兼任委员长,顾孟余、沈兼士、李大钊、马裕藻、朱希祖、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任委员;主任由沈兼士担任;导师包括王国维、陈垣、马衡、林语堂、陈寅恪、刘半农等。常惠担任助教,活跃于学术活动与研究项目中。

在国学门期间,常惠参与了多项学术团体:

  • 歌谣研究会(1922年成立):由周作人主持,常惠任事务员。
  • 风俗调查会(1923年5月14日成立):由哲学系教授张竞生主持,台静农任事务员,常惠为活跃成员。
  • 古迹古物调查会(1923年5月24日成立,后改名考古学会):由马衡主持。
  • 方言调查会(1924年1月26日成立,后改名方言研究会):由林语堂主持,次年刘半农回国后与林语堂共同负责,董作宾任事务员。

常惠在北大期间与台静农、庄尚严、董作宾结为莫逆之交,共同参与田野调查与学术研究。

歌谣与民俗研究

1922年,常惠接触到《北京歌谣》一书,并推荐给胡适,促成了胡适、周作人等人对歌谣搜集与研究的兴趣。同年12月17日,他与周作人共同创办《歌谣周刊》,并担任主编之一,编辑团队包括顾颉刚、魏建功、董作宾等。该刊物在1925年停刊,共出版约97期,对中国早期民俗学、歌谣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奠基工程之一。

与鲁迅的交往

常惠与鲁迅在1920年代中期相识。鲁迅对常惠在民俗学和文学研究方面的工作颇为欣赏,两人多次通信和学术交流。常惠曾应鲁迅邀请翻译法国作家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该译作刊登于鲁迅主编的刊物上,是《项链》在中国较早的译本之一,语言流畅、忠实原作。鲁迅对常惠的翻译表示认可,并在文学编辑上提供指导。

两人在学术沙龙和聚会中也曾讨论民间文学与社会现实,尽管思想上存在分歧,但学术上互相尊重,形成了宝贵的互动经验。

文博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常惠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从事文物整理、研究与文化遗产保护。晚年,他继续撰写歌谣、民俗及文博研究文章,并口述早年的民俗学研究经历。

晚年

常惠晚年继续关注民间文艺与文化遗产保护。1985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学术贡献

  • 歌谣学与民俗学:作为《歌谣周刊》的发起人与主编之一,常惠推动了全国范围的歌谣搜集运动,并在理论与方法上与胡适、周作人等形成互动,对民俗学在中国的早期建立起到奠基作用。
  • 文博工作:在故宫博物院长期从事文物整理,积累了丰富的古物管理与研究经验。
  • 文化保护:支持并参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整理。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