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常用字字形表》(下称《字形表》;英文:List of Graphemes of Commonly-used Chinese Characters),是由香港教育署语文教育学院中文系(后并入香港教育大学)制定的字形表,作为小学以至初中学童识字教育的参考,涵盖大多数香港人日常生活用的汉字,尤以繁体字为主,但与台湾标准写法稍异。
《字形表》首位主编为时任副院长李学铭[1],收录四千多常用汉字的教育参考字形,用于香港小学及初中识字教育及课本的楷书字,但并非规限宋、黑、圆体等印刷字体,亦非日常使用印刷字型须依从的标准。
字形表于1984年7月开始研订,由当时香港教育署(后改制为教育局)语文教育学院中文系的李学铭教授,统筹系内各学者搜集及分析资料。同时,由多间院校学者组成的“常用字标准字形研究委员会”审订各字的教育参考字形。《字形表》终在1985年9月完成,并于1986年9月出版。
《字形表》选取常用字的调查统计是以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委员会〈小学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1980)所附〈小学常用字表〉(2746字)和台湾教育部〈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4808字)为依据,而略有增删。后来考量参阅者提供的意见,在修订本又增收了30多常用字[2]。
《字形表》于1990年、1997年及2000年重印时全面修订。1990年版由语文教育学院中文系三位学者负责。至2000年,由于香港教育署语文教育学院已成为香港教育学院一部分,因此由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三位学者(谢家浩、卢兴翘、司徒秀薇)负责修订,并邀请已任职于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的李学铭教授继续担任主编。
2003年香港教育统筹局委托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研制供小学教学用的字表和参考词语表。研究人员以该系建置的《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现代汉语语料库》为基础建立词语表的收词范围[3]。2007年香港教育局依据该研究成果出版《香港小学学习字词表》,共计录9706条词汇、3171汉字,并在该书附录收录了《常用字字形表》2007年修订本,共计4762字。
最新版是2012年修订本,附粤音、官音及英文解释。
《字形表》历经多次修订,包括:
在《香港小学学习字词表》面世时,《字形表》原本的最新版为2000年修订本,此版本修正了1993年版的一些错误,并获各出版社广泛依从。例如“臽”部件,原来的《字形表》大体上第二笔都作“横钩”,不作“横折钩”,这也是比较符合字源的写法。唯独“陷”字,因书写时带笔,使它在1993年版里显得有点像“横折钩”。但各出版社都已把字形修正作“横钩”,2000年版亦将之改正。
可是2007年版的《字形表》,却不依2000年、1997年的修订,回到1993年版。并声称要依照有误的“陷”字,来修改“阎、谄、焰、焰、馅”等诸字。此做法惹来争议。此外,2007年版的《字形表》又有若干修订,不但没有说明过,也违反过往多个版本的一贯做法,例如把符合字源的“𧶠”部件改作“賣”。又例如2007年版对“幣”字左上方部件的修改,也令它跟“弊、斃、撇”等字变得不统一。
《字形表》原编者李学铭在雷超荣书写的《香港标准字形字典》里作序。序言中,他批评《字形表》2007年版的制作者和出版者不可能不知道有2000年修订版,其内容的主体依据仍是2000年版,却刻意完全不提《字形表》原来主编者的姓名及多次修订过程,既有违常理也不合出版常规。而2007年版的有些修订,李学铭也批评它没有顾及《字形表》原初在研订字形时所要维持的学术性和纪律性。[6]
《字形表》是一份以小学语文教师为主要对象的语文教学参考资料,目的在减少小学语文教师因异体字太多而产生的困扰。但《字形表》的编订者表示,他们无意树立“正字”权威。学生习作上的字,虽或与表中所列的教育参考字形未尽相符,只要是通行的异体字而不是错别字,教师宜采取较宽容态度。《字形表》的编订者在序言、说明中多番表明无意树立“正字”权威。并且表明《字形表》字形仅适用于手写楷书,以及教科书里的楷书示范字形。
《字形表》公布后,香港教育署在1988年颁布的《小学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初稿)》附录的〈小学常用字表〉就说明字形以《常用字字形表》为依据,出版社亦推出字形写法依照《字形表》的字典和教科书,《字形表》在香港的手写识字教育上有一定重要性。但在教育用途以外,香港日常的出版印刷及其他场合的用字,基于不同的场合、需求或原因,并未以《字形表》一锤定音,如传承字形或“俪式与蒙纳式”字形在生活中仍比比皆是。
《字形表》与台湾正字标准“国字标准字体”有不少相同处,主要考虑及字形的理据,但也有若干差异:
字 | 港 | 台 |
---|---|---|
裏 | 《字形表》的“裏”字较合古文字和隶楷构形,声符“里”在形符“衣”里边。 | 台湾标准的“裡”字极少出现于古书。 |
羣、峯 | 《字形表》的“羣”、“峯”字较合《说文》小篆构形。“峯”,即位于“山”的“最高”处。 | 台湾标准取左右结构之俗字“群”、“峰”。 |
黃 | 《字形表》的“田”形部件出头,较接近甲金文的写法,即使《说文》小篆也出头。 | 台湾标准“田”形部件不出头,是取较晚的《说文解字》对此字构形的解释[7],然而后世学者已证实《说文》对“黄”字解释有误,“黄”像人仰面向天,腹部胀大[8]。 |
巤 | “巤”字上部是有头发的“囟”(即“腦”字右旁),因让上而省去“囟”的小撇,《字形表》取此形。 | 台湾标准却误作“囚”,“囚”部件与此字字义或字音无关,亦不合字源。 |
麪 | 《字形表》的写法出现得早,是本字,笔画也较少。 | 台湾标准为免“丏”与“丐”混,取俗字“麵”。 |
宂 | “宂”原解作“宀(意为屋)”下有“人(“儿”是“人”在下的隶定,俗写变“几”)”,闲散之象。 | 台湾标准从俗取“冗”。 |
牀 | 本字“爿”,后加意符“木”。 | 台湾取俗字“床”。 |
肅 | 部首为“聿”,香港下方两横。 | 台湾一横。 |
隙 | 香港、大陆右部为“⿳小日小”。 | 台湾为“⿳小白小”。古代“日”与“白”写法相似易混,但据《说文》小篆,以及金文“虩”的左旁,此字原从“日”,《说文》析形为从“白”有误。 |
幺 | 香港一律取正字。 | 台湾单字是取俗“么”,作偏旁才取正体“幺”。 |
茲 | 香港皆作“茲”。“茲”,艸木多益也。“滋”,此字从水茲,为水益也。“孳”,孳孳彶彶生也,从子茲声,故草字头“茲”为正。 | 台湾独体作“茲”,用于偏旁作“兹”。 |
吿、周、害 | “吿”字在《说文解字》的说法是:“牛触人,角箸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经学者硏究,文字学界主张此字乃从“舌”的中竖伸长[9]、“周”字篆文从“用”从“口”、“害”字篆文从“宀”从“丯”从“口”,三字竖笔下皆出头。香港从之,仍保留从口伸出的“舌”形。 | 台湾标准把三字内部讹作“土”字形,舌形断裂,不合字理,“憲”字亦受牵连。 |
電 | 下方为“申”的变形,《字形表》“电”出头。[10] | 台湾“电”皆不出头,“申”变成“甲”的变形。 |
字 | 台 | 港 |
---|---|---|
囪 | “囪”是窗的象形,框内的是窗棂,像现代人的窗花。台湾标准作“囪”,取形正确。 | 《字形表》取框内从“夂”的俗体(即“囱”形),[10]使字形变得不可解。“聰”、“總”等字受影响。 |
肉字旁 | 台湾标准中,凡肉字旁的字都写作“⺼”(提肉旁),使其不会与“月字旁”相混。 | 《字形表》中,肉字旁只在字的左旁时才写作“提肉旁”,在字的右旁时采用“首笔竖”的方式与“月字旁”区分(“月字旁”在右方时,首笔为撇)。但在下方时,则“肉”与“月”首笔都作竖,两者会相混。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可以区分字源,但战国文字和以后的隶楷“月”和“肉”早已混同,“⺼”是俗写。 |
臥 | “臥”指人躺下,台湾标准从人。 | 《字形表》采讹形“卧”。 |
兌 | “兌”的顶部为“八”形,台湾标准从之。 | 《字形表》取俗写“兑”。 |
戶 | “戶”为半扇门,顶部作撇较符合原来的象形形状。台湾标准从之。 | 《字形表》改成顶部作点(即“户”形),却留下“所”字例外,破坏了“戶”部的原来系统。 |
冑 | “甲冑”之“冑”(下方为冃”)与“贵胄”之“胄”(下方为“肉”)本不同。 | 《字形表》将之并为一字“胄”。 |
𦐇 | 上方应从“冃”,台湾从之。 | 上方讹作“日”。 |
臺、台 | 本为不同二字,台湾保留二字。 | 香港标准作“台”。广韵“台”音“土来切”,音tāi,《说文》训义为“说”,即今“怡悦”之意。根据商周文字,“台”即“以”异体,“以”省去“人”后加“口”,春秋金文始见。[11]与“臺”义不相侔。唯以音近,后人遂假“台”为“臺”,久而成习,“台”音亦转而为“tái”。至以“臺”为偏旁之字,亦多假借作“台”,如“檯”之作“枱”,“擡”之作“抬”皆是。 |
注:部分字在旧版新细明体以及一些日本汉字反而正确,更合字理或字源。华康俪圆除大五码中的食部及青字外。
中文界面咨询委员会(简称“中咨会”)于2002年公布了《香港电脑汉字楷体字形参考指引》、《香港电脑汉字宋体(印刷体)字形参考指引》[26],《指引》参照了2000年版《字形表》的字形,尽量归纳作部件,与《字形表》的写法大致相同,但在部件的举例中,亦有少许示范字形与2000年版《字形表》字形相异处。
2016年,中咨会公布《香港电脑汉字参考字形》[27],于字符层面上提供完整的电脑汉字参考写法,具体地说明适用于香港的字形形状,比较了香港参考字形与台湾业界习惯和台湾教育部写法的异同。跟2002年两份指引相比,有些字的写法改为参照2007年《字形表》,但鉴于2007年《字形表》的部件差异比2000年版大,有些字形的修改亦脱离香港市民和过去教育上的习惯,《参考字形》仍偏向2000年字形表为主。
名称 | 主编/编辑 | 印刷/出版 | 年份 | ISBN |
---|---|---|---|---|
《常用字字形表》 | 香港敎育署语文敎育学院中文系 | 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 | 1986年 | |
《常用字字形表(修订本)》 | 香港敎育署语文敎育学院中文系 | 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 | 1990年 | |
《常用字字形表(1997年修订本)》 | 李学铭主编 | 香港:香港敎育学院 | 2000年 | ISBN 9789629490034 |
《常用字字形表(二零零零年修订本)》 | 李学铭主编 | 香港:香港敎育学院 | 2000年 | ISBN 9789629490409 |
《小学中文科常用字硏究报告》 | 潘慧如、康宝文主编 | 香港: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语文中心 | 2003年 | |
《香港小学课本用字规范》 | 庄泽义 | 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 2000年 | ISBN 9620418778 |
《香港小学学习字词表》(网上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课程发展处中国语文教育组 | 香港:教育局 | 2007年 | ISBN 9789628814404 |
《常用字字形表 二零零七年重排本附粤普字音及英文解释》 |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课程发展处中国语文教育组 | 香港:教育局 | 2012年 | ISBN 9789888123933 |
《香港标准字形字典》 | 雷超荣 | 香港:执笔善导中心 | 2015年 | ISBN 9789889751388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