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幸灾乐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幸灾乐祸是通过学习或目睹他人的麻烦,失败或屈辱而获得的愉悦,喜悦或自我满足的经历。
![]() |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0年10月30日) |

幸灾乐祸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此时不会对某人的不幸感到同情,而是会产生愉悦的感觉,而这种愉悦的感觉来自于观察某人的失败。这种情绪在儿童中产生的概率比成年人更多。成年人通常也会遇到某种幸灾乐祸,但他们通常会掩饰它(暗中窃喜)。[1]
幸灾(见人有难而高兴[2])语出于左传(战国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00年)僖公十四年,[3]而乐祸(以别人的不幸遭遇为乐[4])语出于左传庄公二十年。[5]幸灾乐祸一起指心怀妒忌,对于他人的不幸遭遇引以为乐,[2]语出于北齐(南北朝公元420年-581年)颜氏家训诫兵(颜之推著)。[6]西方语言中的类似词汇则源于德语的幸灾乐祸(Schadenfreude,直译为伤害性喜悦),意指借由他人的痛苦获得快乐[7]。
Remove ads
相关概念
施虐人格障碍是透过向他人施加痛苦给自己带来快感,而幸灾乐祸则是从目睹他人不幸中获得快感,尤其是看到别人因某种原因应得不幸而感到快感[8]。
心理原因
研究人员发现,幸灾乐祸背后有三种驱动力──侵犯、竞争和正义[9]。
自尊与个体幸灾乐祸的频率和强度呈负相关关系;自尊心较低的人往往会更频繁、更强烈地体验幸灾乐祸[10]。
有人假设,这种反比关系是由人类心理倾向所介导的,这种倾向旨在定义和保护自己的自我和群体认同或自我概念[10]。具体来说,对于高自尊的人来说,看到别人失败可能仍然会给他们带来一丝(但实际上可以忽略不计的)自信激增,因为旁观者的高自尊显著降低了他们认为明显失败的人会对其地位或身份构成的威胁。由于这个自信的人认为,无论情况如何,别人的成功和失败都对自己的地位或幸福影响不大,因此他们对别人的表现(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很少有情感投入。
相反,对于自尊心较低的人来说,一个更成功的人会对他们自我意识构成威胁,而看到这个人倒下却可能是一种安慰,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内在或群体地位相对提高了[11]。
科学研究
《纽约时报》 2002年的一篇文章引用了大量关于幸灾乐祸的科学研究。许多此类研究基于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周围的人运气不好时,我们自己会显得更好。其他研究人员发现,自尊心低的人比自尊心高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灾乐祸[12]。
2003年的一项研究检视了体育赛事中,特别是国际足球比赛中群体间的幸灾乐祸情绪。研究的重点是德国和荷兰足球队及其球迷。研究结果表明,幸灾乐祸的情绪对某些环境非常敏感,这些环境使得人们对体育对手怀有恶意的幸灾乐祸或多或少是合理的[13]。
2011年,另一项研究透过功能性磁振造影分析了波士顿红袜和纽约洋基队球迷的幸灾乐祸情绪,发现当球迷看到对手球队遭遇负面结果(例如三振出局)时,他们大脑中与自我报告的愉悦感相关的区域(腹侧纹状体)的激活程度会增加[14]。相较之下,当球迷看到自己支持的球队遭遇负面结果时,他们的前扣带皮层和岛叶的活化程度会增加。
2006年一项关于“伸张正义”的实验表明,男性而非女性喜欢看到“坏人”受苦。这项研究旨在透过功能性磁振造影观察受试者看到某人身体疼痛时,大脑中枢受到刺激的情况,从而测量受试者的同理心。研究人员预计,当那些被视为“好人”的人受到电击时,受试者大脑的同理心中枢会比被电击给受试者有理由认为是“坏人”的人时受到更大的刺激。事实确实如此,但对于男性受试者而言,当某人受到男性认为“罪有应得”的电击时,大脑的愉悦中枢也会被激活[15]。
脑部扫描研究表明,受试者的幸灾乐祸与嫉妒情绪有关。强烈的嫉妒情绪会激活大脑背侧前扣带皮层中的生理痛觉节点;而大脑的奖赏中心,例如腹侧纹状体,则会被其他被嫉妒的人遭遇不幸的消息激活。大脑幸灾乐祸反应的强度甚至可以透过先前嫉妒反应的强度来预测[16][17]。
2009年的一项研究提供了证据,证明人们在应对负面政治事件时,可能会感到幸灾乐祸[18]。研究旨在确定客观不幸的事件是否有可能引发幸灾乐祸。研究报告显示,一个人产生幸灾乐祸情绪的可能性取决于他/她所属政党还是反对党受到了损害。这项研究表明,政治领域是幸灾乐祸情绪的主要滋生地,尤其是对那些强烈认同某政党的人而言。
2014年,一项线上调查研究分析了幸灾乐祸与“黑暗三联征”(即自恋、马基维利主义和心理病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黑暗三联征程度较高的受访者幸灾乐祸的程度也较高,参与的反社会活动也较多,且对煽色腥的兴趣也较大[19]。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