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戒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戒牒或度牒,是古代中国的寺院或官府为了管理僧人和道士,允许他们出家所颁发的证明文书。度牒由官府发放,最早始于南北朝[1][2],到了唐朝,度牒因由尚书省祠部司所发放,所以又称作祠部牒[3],戒牒于清乾隆年间停止发放,此后改由寺院颁发戒牒。
目前,戒牒由中国佛教协会签发给僧人[4],而道士则凭中国道教协会签发的《道教教职人员证》证明身份[5]。中国道教协会制作、传戒律坛颁发的净戒牒,仅作为全真派道士受戒的依据[6]。
Remove ads
简介
唐朝时,礼部设独立部门执行公度制,按科举模式设立考试,信众必须通过教义考核及品格审查,才能获得出家资格;朝廷就能限制僧尼人数和选择德学俱优者来继承佛法事业[7]:48。凡通过考试者,便能参加由中央安排之剃度大会,完成仪式后,即由官府发出“度牒”证明身份,随即拨发到指定寺院修持[7]:48。度牒质料各朝皆异,唐朝时期使用绫素、锦素、钿轴等材质作为度牒[8],北宋时期使用黄纸作为度牒[9],南宋时期使用绫纸作为度牒[10],元朝时期则使用羊皮作为度牒[11];此外,为监督戒坛能如法传戒,于是向受戒者另发附属性质之“戒牒”作为证明[7]:48。由于度牒持有者获免除税役之特权,朝廷对度牒管理便相当严格,但凡有僧侣往生或还俗,必须将度牒及戒牒交还销毁,否则其本人及所属寺院均受到惩处[7]:48[12]。没有度牒而私自出家的僧道,称为私度。经官府发现,同样也会被给与惩处,并勒令还俗[13]。因此,后世僧人游方挂单,必须随身携带戒牒,作为身份证明[14]。
早期度牒为各朝政府获得财政收入的手段。由于度牒具有经济特权,每当朝廷遇上灾难或战乱等经济紧张时期,便会公开鬻卖度牒来筹款,吸引寺院或绅商争相购买,为佛教及社会带来许多问题[7]:48[15][16]。明朝散文家陆容更将度牒列为宋朝楮币之一[17],直至明朝初期,洪武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373年1月20日)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除,这才结束鬻牒制度[18]。到了景泰年间,又再度恢复原先的鬻牒制度[19][20]。清朝时期,乾隆帝认为僧纲衰败,加上推行“摊丁入亩”政策,朝廷无须再规管出家人数,于是废除公度制,停止发放度牒和戒牒[7]:48[21][22];改由依靠僧纲司僧官等管理。其后,僧官权力又遭削弱,管理权再度收回到州县官手中。最后,僧众的监管权回落到乡村基层社会[23]。从此改为寺院“自家”印发戒牒予新戒弟子(到往生时连同遗体火化),由此引伸向在家信徒发放皈依证的习惯[7]:48。早期的戒牒盖上多种朱印,格式、行文与官式公文相若;公度制转为私发后,牒证的形式日趋多元,由古雅趋于简约,由报纸般大渐渐缩小为证书、小册本,甚至是卡片状,可谓各有特色[7]:48。
2011年,中国佛教协会通过《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规定戒牒一律由中国佛教协会统一印制、编号、颁发[4]。
Remove ads
样式
中国佛教协会签发的戒牒内页样式如下(×为汉字,*为阿拉伯数字),可能会因签发时间和地点格式略有不同,用简体或繁体书写的版本皆有:
佛陀住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防非止恶,戒为根本;转凡成圣,戒乃舟航。故《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本会为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乃于××××年××月××日在×××××寺,谨遵佛制,严净道场,敬聘十师,传授三坛大戒。 |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