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廣鹽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广盐性,亦称宽盐性,是指一个物种(通常是鱼类)能够在盐度大幅变化的水域生存的特征[1]。例如:黑花鳉能生存于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域之中[2],普通滨蟹则能存活于半咸水和咸水区域[3]。广盐性生物多栖息于河口湾[1]、潮池一类盐度常出现变化的地方[4],而部分像鲑鱼和鳗鱼的物种,虽然本质上也属广盐性生物[5],但在其生物生命周期中,它们会按生活习性去变换生活环境;前者在产卵的时候游到淡水江河中产卵,产后返回海洋。与广盐性生物相反的物种称为窄盐性生物,意指它们无法生存在盐度浮动太大的水域[1][6]。它们大多来自淡水区,转往盐水区生活便会死亡。同样地,大部分海洋生物都是窄盐性生物,转到淡水生活也会死亡,是咸淡水生物种无法超越的生理障碍[7]。
渗透压调节
生物体面对不同环境变化如温度变低、盐度增加时,身体自然地因应情况来改变体内的有机/无机离子数量,从而调节细胞液泡的液体浓度,保持含水量,平衡体内外的渗透压。渗透压会让细胞液维持适中状态,既不会过于稀释,又不会太浓。对于海洋无脊椎动物来说,即使海洋环境的离子组成有异,它们可顺应渗透压去生存[8]。淡水鱼有能力控制盐分浓度[9][9],因其鱼鳃上的线粒体细胞,即泌氯细胞阻挡盐类渗入[10],鱼继而喝下海水,并通过低张性(盐分被稀释了)的尿液排出多余的水分[9][11]。
海水鱼的内部渗透压较高,所以水分经渗透作用渗出体外,同时盐分从外部渗入。鱼鳃此时发挥功能,以减少过多盐分进入鱼的内部。另一方面,来自自然环境、高浓度的钙有助淡水鱼减低从鱼鳃或鱼体表面流失余下的盐分[9]。这样不单降低对肾脏的负担[9],也令血液里的盐分稳定下来[9]。相反,咸水较体内液稠一些,因此咸水鱼会喝下大量海水[9],来补充在呼吸时失去的一部分体内水分[9]。
于海洋进行生物演化的鱼类[1],包括鳕鱼、吞拿鱼等,多数是窄盐性的[1];它们用来呼吸的皮肤相对较薄[12],细胞由是缺少应付高渗透性分子的能力[1]。然而处于盐度浮动大的水域中,有些种类展现出有效地调节渗透压的能力,它们就是广盐性生物。以鲑鱼为例,鲑鱼可栖息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咸水及淡水[13]。这是基于与生俱来的生活习性所致[14]。在海洋鱼当中,鲨鱼血液里含有浓度相对较高的尿素[15]。尿素对活组织带来伤害,为解决有关问题,鲨鱼与一些鱼种在身体内里保留氧化三甲胺[16],用以对抗尿素毒性,溶质浓度达到1000以上毫渗透莫耳值(mOsm)[17]。还有,鲨鱼将代谢后的氮化物,以尿素形式储存于血液之中[18]。溶质浓度上升,血液浓度因而提高,渗透压变得与海水相约,免却吞水后再排盐的生理机制[19]。
反观淡水鱼方面,对比海洋鱼而言,大西洋𫚉含有浓度只有30至50个百分比的尿素和等压渗透因子(osmolyte)[20]。尽管如此,体内液与外部水体两者之间的渗透压仍然令水分渗入它们身体。它们需排走比海洋物种还要多10倍的尿液,方可取得平衡[20]。
Remove ads
广盐性物种
- 广盐性鱼类举隅
-
大西洋𫚉
-
长吻𫚉[21]
潮间带的盐度水平变动大[7],雨水或河流淡水可导致低盐度水平[8]。生存在这里的河口湾鱼种一定要是广盐性[4],能耐受广阔的盐度范围[22]。个别生物体,像是饭蛸[8],水体中的盐分就算明显地被雨水冲淡或冲散都不足以令它死亡,反之依然可生存至少数天[8]。此外,大西洋𫚉生理上是广盐性,却栖息在淡水流域[23]。不像大西洋𫚉,没有一个只活于淡水中的江𫚉科物种进化出专门的生理机制去调节渗透压,可能碍于淡水拓殖出现在少于100万年之内。不完整的基因进化亦是原因之一。
至于高盐度水平,它发生在蒸发率高的地区[24],例如盐沼和位于高位置的潮间带岩池[1]。沼池被植物遮荫有利蒸发率下降,纾缓盐度给予的压力。而且,盐沼上的植物透过盐腺排出盐分,防止根部摄取过多分量。芦苇、海三棱藨草等正是广盐性植物例子之一。
广盐性鱼类游走于咸淡水之间生活,具有一定好处,诸如消除身上的寄生虫[9]。由于盐度水平回异,它们可选择更多新食物[9][7],甚至避开猎食者视线[9],居于温度稳定的栖息地[9]。
- 其他广盐性鱼种例子
- 其他广盐性物种
-
绿海胆
-
鸟尾蛤
Remove ads
参见条目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