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建国南北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建國南北路
Remove ads

建国北路建国南路台湾台北市境内的主要道路之一,全线有高架道路贯穿其上。与建国南北路共构的建国高架道路(亦名建国南北快速道路)为台北市区重要的快速道路,大致呈南北向。建国快速道路是台北市继新生高架道路后第二条南北向的高架道路,且由于其路线贯穿台北市区(中山区大安区),是台北市重要的交通要道。

事实速览 类型, 道路长度 ...

行经行政区域

(由北至南)

历史

  • 日治时期:在1939年订定的都市计划中已包括建国南北路的兴建,在相关计划中称其为计划中之园林大道(第一号公园道路),与今天的仁爱路民生东路辛亥路构成台北市的环城林荫道路系统。预定路宽为全线宽70米,与仁爱路和民生东路两处十字路口则放宽为100米。
  • 战后初期:建国南路仅为一条宽七米的石路,范围仅包括现建国南路一段(忠孝东路信义路段),后随着台北市的开发而逐渐继续开辟其他段的道路。
  • 1947年:命名为建国南北路,当时计划将建国南北路延伸跨越至北安路
  • 1972年:建国南北路打通。[1]
  • 1977年:时任台北市长林洋港决定以新台币27亿元征购建国南北路的道路用地,拓宽建国南北路,同时放弃园林大道的规划,改兴建高架桥(民生东路十字路口亦缩为路宽70米),总经费新台币50亿元。北起松江路民族路口附近,南接320号道路(通车前定名为辛亥路一、二段)。兴建费用于1979年、1980年、1981年分三年编列新台币23亿元预算。最后实际花费共为新台币65亿元。
  • 1978年5月20日:兴建工程开工。
  • 1981年底:拓宽后的平面路段通车。
  • 1982年7月29日:高架桥民权东路和平东路段通车。
  • 1982年9月1日:和平东路至辛亥路段通车。
  • 1985年:规划兴建古亭交流道(后称辛亥路车行地下道)及辛亥路高架快速道路,将建国高架道路延伸至汀州路
  • 1986年:古亭交流道及辛亥高架道路兴建工程动工。
  • 1989年11月30日:上午十一时,由时任台北市市长吴伯雄主持高架道路通车典礼。
  • 1992年3月11日:辛亥路车行地下道(罗斯福路、辛亥路口)通车。
  • 2001年6月1日:自和平东路至仁爱路高架路段的北向部分拓宽为三车道。
  • 2007年11月1日:开放550CC以上大型重型机车行驶本路段。
  • 2012年7月1日:开放250CC以上大型重型机车行驶本路段。
Remove ads

分段

八德路相交,分建国北路建国南路。北接民族东路,南接辛亥路,全线路宽70米,仁爱路十字路口放宽为100米。

建国北路

起于八德路北至民族东路,由民权东路南京东路切分三段。

  • 一段:八德路与建国南路一段相接,北于南京东路接建国北路二段。
  • 二段:南于南京东路接建国北路一段,北于民权东路接建国北路三段。
  • 三段:南于民权东路接建国北路二段,北于民族东路接松江路

建国南路

起于八德路南至辛亥路,由信义路切分二段。

  • 一段:北于八德路与建国北路一段相接,南于信义路与建国南路二段相接。
  • 二段:北于信义路与建国南路一段相接,南抵辛亥路二段。

高架道路

Thumb
建国高架道路及辛亥路路口
Thumb
罗斯福路附近的建国高架桥南端终点,衔接汀州路地下道

又称“建国南北快速道路”,包含辛亥路段全长6.0公里。其中辛亥路一段的部分亦称为“辛亥高架道路”。

  • 北接圆山交流道,可连接中山高速公路
  • 南转辛亥车行地下道,可连接水源快速道路
  • 圆山交流道至民权东路口,为二车道。
  • 和平东路口至民权东路口(北行),为三车道。
  • 民权东路口至仁爱路口(南行),为三车道。仁爱路口至和平东路口(南行),为二车道。
  • 和平东路口至辛亥车行地下道,为二车道。
  • 辛亥路出入口以南通过辛亥路一段、二段及罗斯福路车行地下道,转至汀州、师大路口(平面交叉路口),衔接水源快速道路。

出入口列表

更多信息 标志, 里程 ...
Remove ads

沿线设施

(由北往南)

Remove ads

注释

参见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