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张弼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张弼士(Cheong Fatt Tze,1841年—1916年9月12日)[1],名振勋,原名肇燮(乡下称兆燮),字弼士,以字行,大清国广东省潮州府大埔县人(今属梅州市大埔县)。清末民初实业家,马来西亚华人领袖。[2]
生平
张弼士于1840年生于广东省潮州府大埔县(今属梅州市大埔县)一个贫穷的客家人家庭。张先生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村里放牛,16岁时一个人下南洋谋生。先从印尼雅加达米店勤杂工做起,经过辛苦打拼,先后在苏门答腊、爪哇创办垦殖公司,在马来西亚槟城、印尼雅加达、亚齐等地开办远洋轮船公司,并在新加坡、雅加达、香港和广州开设药行[3]。
1893年,张弼士晋身仕途,成为“大清国驻槟城第一任副领事”。他于光绪21年(1895年)在烟台种植葡萄,后成为张裕葡萄酒创始人。他当时号称“南洋首富”,资产高达8,000万两白银,而那时的清朝国库年收入也才8,000万两[4]。被美国人称作中国的“洛克菲勒”。
由1890年代起,张弼士将大量资金调入中国,在广州创办过张裕安堂药行、广州亚通机器织布厂,置有靖海路的张裕安堂和广州河南新安里的五知堂等府第,广州朝天路的孝友街以其原建张孝友堂而得名[5]。
1900年黄河决口之后,张弼士发起募集到了百万余来赈灾。1907年4月,张弼士被任命为督办铁路大臣,主管粤汉铁路及其支线的事宜。可惜,大清国为贷款在1911年将铁路权抵押予外国财团。仅发回民间投资者原有股本六成,粤、湘、鄂与南洋绅商捐失惨重。[6]
在张弼士的发动下,新加坡、马来亚两地相继创建了8所华文学校。在辛亥革命之初,他鼓励自己的儿子加入同盟会,并组织南洋企业秘密援助,捐款捐物支持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是一位强大的南洋商业巨头,也是中国的一流官员;他被任命为驻新加坡总领事兼经济顾问。他曾被认为是马来亚首富,拥有8000万两白银(约合今天的24亿美元),因此获得了“中国洛克菲勒”的绰号。
Remove ads
逝世
1916年9月12日,张弼士因肺炎在巴达维亚去世,遗体被送回中国安葬。在它最后的旅程中途经槟城、新加坡和香港,海外华侨华人对这位伟大人物的去世深感悲痛。中国政府派高级官员出席他的葬礼,并命令国家档案馆将他的生平记录在史料中,以便他的贡献永远被铭记。英国统治时期和荷兰帝国当局均下令降半旗,以纪念这位被誉为“东方的约翰·D·洛克菲勒”的人。他有八个妻子,在他的贸易帝国(主要是东南亚)拥有多处住宅,但他把槟城作为他的住处,并在那里养育了他的六个儿子。
家庭
- 长房儿子张绶卿,张弼士下南洋(1858年)前所娶大房为陈氏(—1902)[9][10][11][12]
- 长子张秩捃,民国大埔县首任县长、烟台张裕公司的负责人。张弼士1861年娶二房温氏[9][10][15]
- 三房儿子张美琅[8]
- 四子张剑豪,四姨太朱润芝所生[9][19][20][21][22]
- 五子张仕琅,居槟城[26]
- 六子张巨烺,娶李德贞[7]
- 孙女张世禄(1925—1962)、张世清(1933—)[7]
- 七子张应铭,1915年同张弼士随中华游美实业团,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27][28]
- 幼子张淦琅(锦龙?,1915—1989),张弼士故居 (马来西亚)原业主,七姨太陈锦宝(遗嘱中唯一提及的妻妾)所生,儿媳妇唐秀美[7][12][29][30][31]
- 张世荣,槟城中华小学教师[32]
- 另有女儿传姑、妹姑、五姑、奶姑以及多位孙子居住在槟城[26]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