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张令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张令纪(日语:張 令紀/ちょう れいき Chō Reiki,1869年4月9日—1922年1月25日),日本周防国(今山口县)人,土木工程师,桃园大圳设计者,亦曾参与土垄湾水力发电所(今高屏发电厂六龟机组)工程[1]。
生平
张令纪在明治二年(1869年)2月28日出生于日本本州山阳道周防国吉敷郡山口町,为士族出身[2]。其祖父为朝鲜人,曾至长州藩工作,后入籍日本[2]。因家境贫穷,张令纪从京都的高等学校毕业后即担任中学教师,3年后离职,存了一点积蓄后才得以考上京都帝国大学[2]。1900年(明治33年)大学毕业,翌年3月6日担任台湾总督府铁道部技师,1908年12月12日担任台湾总督府工事部技师,负责筹划全台水利工程之设计,翌年10月担任总督府土木部技师、专管水利工程技师[2][3]。1915年11月获授大礼纪念章[2][3]。

桃园台地因地势高大,仅能以开凿埤塘的方式灌溉农作物。但埤塘只能储存天然雨水,若遇干旱即会干涸[4]。台湾总督府希望能引大嵙崁溪之水灌溉桃园台地,并于1907年启动“桃园埤圳工事”,然因雪山山脉地质破碎脆弱,活断层密布,故迟迟无法动工兴建[3][5]。
1916年,张令纪接任桃园埤圳工事主任,并在同年12月动工兴建桃园大圳[2][3]。因桃园台地地势较高,张令纪选择从大嵙崁溪上游“石门峡”(今石门大坝)引水,使高海拔的河水能够灌溉大部分的桃园田地[5]。但取水地点相当偏远,且须开凿山壁,建造导水隧道以便将河水引至八块厝(今桃园市八德区),工程艰巨[5]。张令纪计划在大圳建造8条总长约15公里的导水隧道,其中第三号隧道长达4,937米,为当时亚洲最长的隧道[3][5]。为建造该条隧道,张令纪募集金瓜石、北埔等地的矿工开挖山壁,之后又从新屋庄、观音庄、龙潭庄、杨梅庄、平镇庄等地招募工人[3]。1917年4月,大圳工程出现技术问题,张令纪因此被总督府派赴欧美各国视察,一年半后回台,期间由庄野卷治接任主任[3][2]。回台后开始撰写二本出国考察报告书,提倡引入西方国家的大型机械与先进技术,拉高水利工程的执行效率。时任台湾总督府工事部技师长堀见末子在其回忆录中表示该两本报告书是张令纪以“一生悬命”之精神写成[2]。
1919年(大正8年),张令纪担任台湾总督府技师,同年7月调任“八块厝、中坜附近埤圳工事主任技师”(即为桃园大圳总工程师)[2]。堀见末子形容张令纪个性“耿介正直”,身形瘦瘦乾乾,不擅长和人交际,因喜欢在工地现场实地工作,故频繁往来各地的水利施工现场[2]。张令纪亦热爱阅读,藏有2,000册书籍,从美国带回的英文图书就有400多本[2][3]。
因过劳加上长期待在隧道内工作,导致张令纪患上严重的肺病[5]。1920年9月7日,张令纪以肺病为由,向总督府申请退休,退休后开始撰写〈合众国的灌溉事业〉、〈台湾治水计划说明书〉、〈复命书〉等三篇书籍、论文[3][2]。1922年1月25日,张令纪因肺病去世,享年53岁[6]。
-
桃园大圳第三号隧道三号出口
-
三号出口上的标志
Remove ads
身后
张令纪过世后,其妻张敬子将张令纪所收藏的1500本书籍赠予山口县立图书馆,成立“张文库”,1959年,张敬子又将张令纪所收藏之380余本图书捐给张文库[2]。
1989年,古川胜三所著之《爱台湾的日本人:八田与一的生涯》一书出版,书中表示八田与一为桃园大圳的设计者,该书随后获授日本土木学会著作奖、直木赏等文学奖项,使其受到大众及学者广泛引述[2]。而堀见末子曾于生前写有许多回忆稿件,堀见在1966年过世后,其女堀见爱子委托专业人士整理其生前著述,于1990年出版《堀见末子土木技师—台湾土木的功劳者》一书。2018年,桃园农田水利会为编纂《桃园农田水利会百年志》,至国立台湾图书馆调阅该书,发现桃园大圳自测量至完工的阶段,八田与一皆在台南建设台南水道,桃园大圳的设计者实为张令纪[2][7][8]。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