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张新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张新春(1908年—2013年10月4日),人称春仔姨、春仔姑、生子婆,台湾嘉义县溪口乡人,助产士,第二十三届医疗奉献奖得主。
生平
1907年,台湾总督府接受台北医院院长的建议,制定〈助产妇讲习生规程〉,始以公费招募台湾女性作助产妇,修业期限为一年[1]。
张新春出生于今日的溪口乡,3岁时丧父,15岁在台北蓬莱产婆讲习所读一年助产、两年护理,考取助产士及护士执照[2]。台湾日治中期以后,1924年总督府修订规则,指出若自行参加产婆考试及格,或毕业于指定的私立助产妇学校、产婆讲习所等,皆可透过政府考试,取得经地方长官许可的合格证书,从事相关工作[1]。
张新春20岁执业后,又赴日本攻读助产医学,后返乡服务担任助产士。她任职溪口庄庄役场时,嫁给时任庄长的医师张进国,育两男三女。丈夫过世后,肩负家计,但收入不丰。[2]
当时传统的接生婆并不懂消毒。助产士接生婴儿后,要每三天巡查产家,生产六天脐带掉落再消毒。张新春以谚语“熬得过麻油香,熬不过就四块板!”表示产妇临盆是生死交关,连自己怀孕、坐月子也不休息。因为交通困难,她需骑脚踏车、坐轿、坐船筏接生。一次轿夫途中突癫痫发作口吐白沫,她连人带轿摔倒,她先救轿夫并安顿树下,再顶烈日快步到产家。又有一次台风天淹水,她坐船筏抵达产妇家接生后还发现产家穷苦,不收接生费,代产家付钱给轿夫,并煮随身带的鸡蛋送产妇食用。一次到云林县,遭遇产妇难产,便守产妇家三天,家人还误以为她失踪。[2]
由张新春接生的民进党溪口办事处主任张清溪说她会免费为穷人接生,连出租农地也不收租金[3]。
张新春能够不靠仪器,估算产妇怀孕月期及胎儿性别。她目睹有些丈夫见到妻子生女婴一甩头就走,也不愿煮鸡酒。有产妇连生多名女婴,丈夫便抛妻别女出走,她遂代为照料婴儿;有次接生女婴长颗牙齿,她担心产家以“鬼婴”为由抛弃,就偷拔除婴儿牙齿。[2]
张新春接生超过五千位婴儿[4],66岁退休,晚年时受洗成为基督徒,五代同堂,与长子张伏龙及媳妇住嘉义市大雅路的透天厝[2]。104岁时,嘉义市长黄敏惠对张新春送上重阳节礼物[5]。
溪口乡长刘纯婷在2012年邀艺术家,以张新春“为人缔造幸福”的故事,设计“幸福娃娃”文创产品,并找由张新春接生的九名乡亲代表,因张新春身体微恙不克前来,张新春二女儿张素枝代表接受致意。发表会所在地的客家文化馆,就是张新春早年工作的日式卫生所。[2][6]
张新春儿子张伏龙在2013年对记者说,他与母亲在溪口街上常有乡民走来说:“我是阿嬷接生的。”,还有人讲:“我家两代都是阿嬷接生。”,包括前国安会副秘书长张旭成在内,当时60、70岁以上溪口人几乎都是她接生,她的5名孩子则由丈夫接生。[2]
2013年10月4日,她在获得医疗奉献奖前在家中病逝,同月16日在贵格会举行告别式[2]。前嘉县议长邱天照、溪口乡长刘纯婷、溪东村长谢陆成、民进党溪口办事处主任张清溪、多名她生前接生的6、70岁长者到场追思;与张新春手帕交义妹、已故人瑞潘蔡莲女之子潘俊雄医师等家人参加。嘉义市副市长李锡津代表市长率主管吊祭,手拿《联合报》报导致词,赞扬她在艰困年代的接生往事。骨灰送至嘉义基督教公墓灵骨塔安放。[3]
Remove ads
身后
2014年4月,溪口乡公所在当地的客家文化馆为张新春立起“迎接生命的双手”塑像,许多妇女抚摸塑像,祈求好孕与添子添孙[4]。
2015年8月2日,“客艺飞羊”艺术联展活动上,溪口乡当地由60岁以上妇人组成的溪口客家戏剧班演出全程讲客语的“幸福”剧本,剧中有张新春帮乡内村妇接生的情景[7]。
2017年6月8日,溪口乡公所发表由馆长王秀眉、溪口国小校长陈媺慈共同访谈、撰文,简叡箴绘图的绘本,并邀请张新春的七旬儿子张伏龙到场[8]。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